疫情后的2023年,少子化、数字化纷至沓来,无不对中国的教育形成直接的冲击。中国的教育有困局,也有机遇。有老问题,也有新挑战。中国的教育实践者们有焦虑,也有期盼。
幼儿园的关停潮、中考改革、高中教育的多元化、学生的减负与教师的压力……
究竟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理想的教育?二十年来,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一直在探寻。
“增强教育韧性 迎接未来变革”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23年度教育论坛将于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年末,我们诚邀您一同回顾这不平凡的一年,共同探讨当下社会教育难点、热点,也一同展望教育的未来。教育环境的改变,需要学者、教育一线工作者、媒体、公众跨界协同,为孩子们共创一个有韧性的、公平的、包容的教育环境!
请关注教育领域的朋友们一起投票选出2023年您最关注的十个教育热点事件,我们将在教育年度论坛上一一回应网友和专家们共同选出的十大热点问题。
期待2023年度教育论坛与您相见!
1.ChatGPT出世 
   教育数字化成浪潮 
ChatGPT于2022年底横空出世,加速智能化时代的来临,对于未来教育的影响也引发了广泛关注。一方面可以赋能教育革新,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应对时代之变的战略选择;另一方面也存在虚假知识泛滥、教学固化等风险。
今年召开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全球智慧教育大会聚焦教育数字化下的教育转型与教育未来,大力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加速推进,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是重要目标之一,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助力教育优质均衡,支撑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家校社共育 
    全面推进协同育人 
2023年1月17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全面推进协同育人,推动形成政府统筹协调、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格局。
许多学校积极开展家长学校、“双师课堂”,打造教育合伙人,使得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更加专业。推广使用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开展家庭教育主题宣传周活动,使得家长科学育儿观念基本树立,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更加到位;城乡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普遍建立,社会育人资源利用更加充分。
3.人口大幅波动,
    深刻影响教育的
    未来布局和发展
今年以来,北京、广州、大连、济南等多地发布义务教育学位预警,源自2016年“全面二孩”实施当年出生人口的大幅增长。然而,从2017年起,我国出生人口持续快速下滑,2022年只有956万。随着出生人口的下降,将给幼儿园、中小学乃至高校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据预测,2035年义务教育在校生或减少3000万,引发社会对将来学校关停、教师过剩等问题的担心和讨论。2023年6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国常会提出要统筹当前和长远,根据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学龄人口变动趋势,科学规划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既有效满足需求,也避免造成资源浪费。面对我国人口少子化、流动性强、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特征,教育整个系统亟需提前应对和布局。
4.“双减“政策再升级,
      减负担、增素质
2023年5月9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通过3至5年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这一减一加,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减掉的是不必要的额外负担,增加的是学生必备的素质。
5. 50%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为在校学生
2023年6月29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等多家联合发布《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聚焦国民抑郁症现状,呼吁国民重视心理健康。其调查结果显示,86.39%的人经常感到抑郁,情绪压力和亲子关系是引发抑郁症的主要社会环境因素。
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5成抑郁患者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30%。学生抑郁的原因,77.39%在人际关系,69.57%在家庭关系。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苛刻、控制、忽视、缺乏关爱和冲突、家暴。与此同时,学业压力也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身上的一座大山。
6.“山河大学”刷爆网络,
     折射高等教育资源布局
     不均衡的现实困境
6月27日,社交平台的一条“山河大学”的短视频火遍全网,视频称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省的考生,一人拿出1000元足够办一所综合大学。随后“山河大学”的官网、选址、录取通知书等都被网友一一设计出来,掀起一场热潮。
2023年,4个省份约300万考生参加高考,约占全国高考人数的1/4,与人口大省、高考大学不匹配的是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山河大学”的背后承载的是群众对教育质量与公平的思考和期待。
7. 中考改革新政:
     北京、深圳、浙江等
     多地推行中考新模式
2023年9月以来,北京最新中考改革政策发布,总体思路是“大减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载体”。深圳发布《关于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此番新中考改革,是在“双减”背景下,旨在减少机械性重复性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优化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在考出学生基础知识、兴趣和思维品质上做加法,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增加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完善多渠道、新载体的招生培养方式,畅通多样化录取路径和多元化升学途径。
8. 高中多样化发展 
     挖掘学生更多潜能 
     提供多元出路
2022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6%,进入了高中教育“全面普及”时代。在此背景下,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链条上的奠基性作用进一步凸显。在高中阶段教育从结构调整转向内涵发展的过程中,高中多样化发展是重点内容。
2023年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其中提到推动实施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
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同步部署,要求以学校类型多样化为重点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优化多样化发展的制度供给,形成政策引导与学校自主相得益彰、个体发展需求与国家战略需求有机融合的发展样态,以更好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9. 河南“00后”女教师自杀 
     教师减负刻不容缓
2023年10月31日,郑州一名“00后”小学女老师疑似跳楼自杀的帖子引起网络关注。女老师在遗书中称,面对学生很想教书育人,但学校的工作、活动、领导的检查,让她像进了“牢笼”,“每天提着最后一口气在工作”。
早在2019年就曾提出专门针对中小学教师减负的相关政策,如今发生这样的悲剧,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并不断构建更加完善的教师减负监督体系,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保障教师权益。
10. 告别铁饭碗时代:
       教师退出机制引热议
2023年10月份,有网友发文称,宁波、北京两地将要出台一系列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拟取消教师编制,并施行“教师退出机制”,引发社会热议。一部分意见认为这对于教师是激励,鼓励教师对学生负责;另一部分意见认为教师也应该享受保障措施,不可让老师寒心。
随后,两地相关部门均称此消息不实,宁波教育局回应去年公开发布过关于教师退出机制的征求意见通知,但未开始实施,也并未取消教师编制。同年,北京市发布的强师计划通知中也曾明确提到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
11.消失的课间十分钟
2023年11月份以来,一些地方中小学“课间10分钟”消失的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减少外出活动、不能上下楼或者去操场,已经成为了许多学校的常态。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采访时表示,将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将指导地方和学校科学实施管理和安全防范措施,让孩子们快乐放心活动。同时,将要求学校密切家校社协作,共同努力保障学生课间正常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2. 职普融合:
       多元升学 多元发展
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做到职业教育有优势,职业教育转向类型教育发展阶段,职普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更加完善。
在既有中考、高考的“普职分流”框架下,重视增设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之间、普通本专科与职业本专科之间的“职普融通”渠道,理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之间的关系。在学分互选、师资互聘、设施共用、学籍转换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
13.迎接教育新时代:
       STEM落户上海
北京时间2023年11月10日凌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2届大会通过决议:在中国上海设立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这标志着教科文组织的一类中心首次落户中国,也是在欧美之外的首个全球性一类中心。
STEM,由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数学)4个英语单词首字母组成。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的主要职能是促进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从幼儿到成人各个阶段包容、公平、适切和优质的全民教育。新的研究所将汇聚全球智慧与力量,推动STEM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加速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设更加美好世界。
14.西安中考“回流生”
今年7月份,西安中考“回流生”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有传言称今年10万箱中考生中有多达4万来自河南的“回流生”。随后西安市教育局的迅速澄清,称今年的中考“回流生”仅3608人,占全市报名人数的3.5%,网传信息严重不实。
此次事件揭露了违规操作“中考移民”的现实,违法人员遭到惩罚。只有尽力消除教育投机现象,让“回流生”政策回归本义,才能更好地维护教育公平,消除广大家长的焦虑。
15.考研降温,国考升温
据国家公务员局介绍,2024年国考计划招录规模达3.96万人。共有303.3万人通过了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77:1。对比2023年国考260万人报名过审,国考报名人数增加40多万,首次突破300万人。
而与此同时,根据教育部网站发布的信息,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较上一年减少36万人。这是自2016年以来连涨八年后,考研报名人数首次下降。

风雨廿载,感恩每一份支持与陪伴,感恩每一份付出与收获。下一个二十年,未来更多个二十年,我们仍将勇敢前行,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和我们一起参与到教育问题的解决中,遇见教育的美好未来。
同时,也期待更多的你成为研究院的月捐伙伴,用长期的信任与陪伴,支持研究院独立、专业、持续的行动,共同呵护孩子的童年和未来。
扫描图片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加入月捐计划,和我们一起见证美好的发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