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骂上热搜的《我本是高山》,正式上映后立刻去看了。我的观感是,挨骂不冤,但也让很多真问题失焦。
电影里被诟病最多的是性别议题,比如给张桂梅校长“设置”了亡夫作为精神支柱,“创造”了一个农村生活中罕见的酗酒母亲,年轻女老师受不了苦决然离开,男友却怀揣着梦想留下……
细究起来,每个争议情节导演和编剧当然也都能解释:现在不是不流行塑造脸谱化圣人形象吗?给张校长安排上思念亡夫的戏份,会显得人物更有人情味嘛;确实是把酗酒的父亲改成酗酒的母亲了,但我们还让张校长把她接到学校食堂做校工迷途知返呢,这不是你们心心念念的girls help girls吗;要是年轻男老师受不了苦离开了,华坪女高里所有理想主义者都是女性,是不是人物特点就有点重复了?
但是合在一起,就显得不对劲儿了。往好听了说,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把软弱、恶习、骄纵都安排到女性身上,大家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诛心一点,这是不是一种厌女的表现?甚至连张校长本人,都被隐隐安上了这种气质——她的亲学生,来华坪女高支援建设的付老师“不小心”怀孕生子,张校长的第一反应是自己遭遇了“背刺”。要是这么想问题,那的确男老师应该更受欢迎——他们不仅不会怀孕(当然,只是会“不小心”让自己的老婆怀孕),甚至不会姨妈痛,每天都能精神抖擞去上课呢。
但是,如果只把火力对准这部电影中的性别问题,我认为是不够的。豆瓣网友心心念念的女性主义叙事,本质上是一种后现代议题。华坪女高因为女子中学的特点,天然具有对这种后现代议题的参与性。但事实上,华坪女高要解决的还是一个现代性议题:贫穷。摆脱贫穷,实现向上的阶层流动,在这个过程中就能或多或少地解决一部分女性要面对的困境。
就像今年以来舆论场上热议的“江浙沪独生女”,那就是解决贫穷问题后的女性样本。必须指出的是,“江浙沪独生女”并不是真的人生开挂,万事顺遂,她们依然要面对性别议题,职场瓶颈、母职惩罚依然存在,但那已经是后现代议题范畴里的性别困境,和华坪女高的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电影《我本是高山》中,张桂梅校长和她的学生要与之作战的风车,恐怕还进化不到城市语境下的女性权利、选择自由、婚育反思,张校长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帮学生逃离。逃离大山,逃离贫穷,逃离传统家庭,逃离一种注定痛苦的人生,去拥抱全新的可能性。这种逃离具象到华坪女高,就变成了“考出去”,这是逃离的唯一道路。
所以电影中所有的戏剧冲突都围绕“考出去”这件事展开。把退学的女孩子找回学校,让不爱学习的女生继续努力,乃至张校长给教育局领导立下的“一本率30%,上线率70%”的军令状,以及最后那个几乎人人考上大学、近似happy ending的大结局,都是在“考出去”这个目标下展现的戏剧张力。
考完了,上线了,圆满了,然后呢?
这是我看《我本是高山》时始终找不到的答案。华坪女高的学生当然不可能人人考上985、211高校,甚至一本上线率也无法与大城市的学校相比。那些考上二本甚至专科的女生,相对自己曾经可以预想的人生轨迹,固然是迈出了一大步,但接下来的剧情,恐怕远没有电影所描绘的那么励志。从《我本是高山》的激动人心中走出来,下一集就是《我的二本学生》里冰冷的现实。
电影里,张校长鼓励学生时拿自己教过的女生做例子:“民中的毕业生,在昆明一个月挣7000。”比起大山里的生活,这真是个美好到令人眩晕的未来。但对当事人来说,生活恐怕未必如此简单。不妨假设一个最简单又现实的情景:如果这个女生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婚,生子,买了期房呢?
新闻经不起连连看。亮亮和丽君夫妇从省吃俭用买下房子,“眼里有光”,到新房烂尾维权无门,这个故事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我本是高山》的现实版续篇。山里的女孩费尽千辛万苦,向前走出一步,就成了丽君。丽君本不是高山吗?但时代的一粒灰落在她身上,就成了压垮她的更高的一座山。
这当然不是张桂梅校长该解决的问题,张校长拼尽全力把女孩子送出大山,已经是在她们命运的齿轮上凿出了另一个方向。给予张桂梅校长再多的赞誉都不为过,在中国的历史上,类似这样特蕾莎修女式的人物也从来不曾断绝,这是来自文明最底层的韧性与良善。但张桂梅们交出自己跑下的那一棒后,拿过接力棒的肉食者们又干了些什么?
集体感动,然后两手一摊,表示这已经很好了,想要更多不太现实,这不是负责任的态度。一个好的社会,应该在每个环节都给人以向上的希望。但这些年来,社会对于希望的共识逐渐走弱,类似亮亮丽君的故事在不断打击着集体的信心。“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巅藐视卑微的懦夫。”当“丽君”们带着这样的誓言步入社会,在现实的溃败面前,她们还相信自己曾经坚信的未来吗?
如果一边告诉学生“我本是高山”,而现实只让高山看到无尽的下坡路,那就太可悲了。但这似乎正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
题图来源︱《我本是高山》剧照
历史链接
——今日补刀——
为在云南支教的朋友送上几本书,给学得快的孩子加餐用。历史的垃圾时间里,总还是要做点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