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本文看点
做父母的都知道,亲子关系好了才会事事顺。而要想关系好,首先就要知道做父母的界限。
跟老师摆好界限,能方便老师更全面的对孩子进行教学;跟孩子摆好界限,孩子能养成自律自驱的重要习惯。
道理都懂,可是具体该怎么做?家长又往往在哪些环节出问题呢?
 周一
视野 🌏
全文共4339字,阅读时间11分钟
🌿🎨🌏
一、家长和孩子的界限
身为一年级小学生家长,我观察到几个家长容易越界的现象。
老师在家长群给孩子布置任务,成了家长的任务
一年级没有书面作业,但每天都会有任务,很多任务都让家长协助孩子,但是协助到最后全成了家长的任务。
有一天孩子带回来这样一个任务:把词语表剪下来贴到每节课文的后面。孩子一开始还坚持自己剪自己贴,但是没贴十页,孩子觉得累,说老师说了,可以让家长帮忙剪。我说行。但是她贴了一会儿,又说老师说了,家长也可以帮忙贴。结果到最后,孩子在旁边玩,我一个人在忙孩子的任务。
学校也会发一些学习任务,但是因为一年级孩子很多时候无法完整记录老师的任务,老师就会把任务发到班级群,由家长督促孩子完成。
只要有家长陪着,孩子是不会想办法完成任务,最后演变成家长想办法帮孩子完成任务。有耐心有方法还好,如果一没耐心,二没方法,很容易变成鸡飞狗跳的局面。
比如,老师要求背上学歌,但是王吃吃对于重复背诵这件事一项比较抵触。带着她指读了几遍后,她就表示太枯燥不想继续。我提议学着唱,她勉强继续下去。后来跑必胜客玩,她边耍猴边背,终于把上学歌完整背下来了。
类似的任务还有很多,比如写字,孩子都是没兴趣的,家长需要想办法让她有兴趣做这件事。
我想起我们小时,学校的任务家长是不需要参与的,小孩完不成作业,被批评的是学生而不是家长。背不下来自己想办法,题目不会要么主动问大人,要么问同学。
一旦需要家长参与,很可能演变成家长主动想办法,孩子在一边看。家长总是帮忙想办法,很容易让孩子失去内驱力。所以,在陪伴孩子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多让孩子想办法,多问孩子怎么办。
帮孩子背书包和整理书包,如何让上学成为孩子的事
书包很沉,所有学具每天都得拿来拿去,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家长背书包,孩子只负责把书包从校门口背到教室。为了让王吃吃形成上学是我自己上,我让她自己拿饭包,我拿书包,她非常不情愿,我说我没手拿,她让我把书包背肩膀,腾出手拿饭包。被我拒绝后,她很不高兴:为什么别的家长帮孩子拿,你就不行?
我们学校的孩子每天都需要整理书包,不仅要把各科课本放到科目文件袋,作业本也有专门的袋子。最开始因为王吃吃不认识语文、数学、英语这些袋子,又搞不清每门课需要带什么学具,每天都是我操心该拿什么并把书包整理好。
结果,她有时就会回来抱怨我:你帮我拿错了,害得我没有得到赞。我也很生气:这本来是你自己需要整理的,我帮你整理弄错了,你还抱怨我,那以后你自己整理好了。她说:不。然后质疑我是不是不爱她了。
我没有理她,而是拿出课程表,念了第二天的课表,然后让她自己准备。如果不想整理也可以,第二天直接背着书包走就行,至于书包里的学具对不对不是我的事。她一看无法继续让我帮忙整理书包了,就硬着头皮记下了第二天课表,结果她记不住所有课的名字,又跑来让我再念一遍课表。反复几次,她终于把第二天的学具准备齐全了。
我又告诉她,要把语文数学英语这几个字认识,这样就可以自己看课表准备学具了。先前我让她认科目名字她不肯认,这次终于肯了。我还让她把学具的样子画在课程表里,这样每次准备学具就不会有遗漏了。
谁安排孩子的课外活动
上小学后,我发现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比如,放学到家吃完饭后,经常为先玩还是先完成学校任务而发生冲突。她有时还希望在楼下玩然后回家继续要玩一个小时,还要讲故事做游戏看动画,这样下来学校的任务就没时间完成了。
有时很矛盾,希望孩子按照一定步骤来保证该完成的都完成,但有时孩子就会有意见,觉得大人管得太多。
家长们对低龄孩子不可能完全放手,让孩子安排自己的课外。但是,即便是一年级小学生自我意识也是很强烈的,他们希望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
所以,比较实际的操作就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协商出合理的时间安排,让孩子罗列想做的事再把学校要做的事也列出来,让孩子先勾出必须完成、不完成影响第二天学校生活的项目,然后再勾出自己最想做的事,把每个事的优先级进行区分。同时告知孩子睡觉时间。
可以试着进行一两天试试,让孩子体会自己需要做取舍。有时孩子会什么都想做,但是晚睡会影响第二天上课。如果孩子坚持要熬夜做自己的事,可以让她去体验上课犯困的感受。
如何帮孩子又让孩子自己操上学的心
上学是孩子的事,但孩子因为年幼以及能力不足,确实需要家长辅助。
一年级孩子他们可能无法准确说出老师的任务内容,有时甚至会忘记老师说过什么。
即便老师让记录任务,一年级孩子可能不会写的字特别少,也无法记录。所以老师会发任务到班级群。
所以,家长就需要充当孩子的拐棍,让她弄清任务是什么。
他们对于任务完成的方法有时也是懵懂的,比如老师要求背诵课文,他们不知道怎么背诵,对于枯燥的重复也比较抵触。这是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让孩子自己学会求助。
对于需要动手的任务,家长只需要告知任务内容,让孩子自己动手。
如果孩子总是忘记任务,也可以让孩子去问老师或者同学,让她自己操心。
或者增加识字量,让孩子学会自己阅读任务要求。
遇到事情,多问孩子怎么办,而不是直接把方法告知孩子。
二、家长和老师、学校的界限
家长除了在处理跟孩子的事情注意守住界限,在跟老师相处时也要注意界限。
开学典礼家长跑过去哄哭闹的孩子
开学典礼,孩子们在前面坐,家长们在后面坐。此时,虽然才八点半,但是天气闷热。不要说孩子们,大人也明显感觉到热坐不住。
为了让孩子们坐得住,老师们不停地发贴纸鼓励孩子们。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孩子受不了站起来哭闹,这时有个妈妈直接冲过去抱起了孩子。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有个孩子也反复站起,但每次都被老师发现送回去,几次下来孩子也坐住不跑了。还有个女孩最有意思,也坐不住,但是她会过一会儿站起来抖抖屁股再坐下。
其实小朋友在闷热天气坐不住很正常也很容易理解,大人心疼孩子过去哄也正常。但是,此时是在学校,我们要相信老师能处理好小朋友坐不住的问题,而且管理孩子在学校的行为习惯属于老师的职责。
家长要明白:孩子在学校归老师管,在家归家长管。想明白这一点,就很容易跟老师相处好。
如果老师因为孩子坐不住批评了孩子,在心疼孩子之余我们不妨教会孩子如何坐得住还能不那么难受,比如像那个女孩那样,坐一会儿偷会儿懒晃动身体让自己松弛一下。
孩子回家不愿意说学校的情况
进入小学后,老师不会像幼儿园那样发孩子照片,也不会向家长交代每天孩子在学校干了什么,更不会告知家长孩子是否有情绪变化,吃饭吃了多少。而有些孩子也不愿意跟家长交代一天干了什么。
那家长是不是需要去问老师呢?
其实,这也是家长的界限。
可以先通过观察孩子的情绪判断孩子一天在学校的状态,如果孩子不喜欢被家长问,那就等孩子情绪稳定了再婉转地问问。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说,也要让孩子知道,可以随时向老师和家长求助。
小学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度没有幼儿园老师高,因为小学老师主要负责教学。而且,学生众多,老师看不到某个学生都很正常。所以,家长要做的不是追着老师问孩子情况,而是让孩子察觉到老师的优点,对老师产生信任感,让孩子有情况学会主动向老师求助。
王吃吃同学从幼儿园到现在小学,很少回家说自己的学校生活,但是她有时会和我玩老师和学生的游戏。
她前几天主动要跟我玩游戏。她当老师,严肃地跟我说:要注意听啊,听完能重复发笑脸,重复不了只能得到哭脸。
我问:老师你能说两次吗?她说不行,然后噼里啪啦跟我说了一段话。我当时注意力确实没那么集中,所以不知道她说了什么,我先她示范一下究竟要做什么。她拒绝了,我苦苦哀求她才又重复了一遍,结果我按照要求做的时候出了错。
后来在她的不断纠正下,我才完整知道具体意思:让给娃娃穿鞋,不能穿错,要根据娃娃脚丫大小穿,还得根据娃娃的衣服颜色搭配鞋子,如果没有穿衣服要根据皮筋颜色。如果找不到同样颜色的,要搭配相似的颜色。
我不知道老师是不是在学校这样要求孩子的,但是我似乎察觉出孩子对人的过高要求。
而这种高要求也会给她的学校生活带来困境:每天努力跟随老师的节奏,用尽注意力完美做好每个细节。这样就不难解释她放学时的一脸疲倦了。
通过有意无意的观察,察觉出孩子的状态,而不去找老师问,也是家长必备修养。
同时,家长要明白,什么事情可以找老师
比如,我小时不服家长管教,家长会把事情告诉老师,让老师管教我。这就属于家长的越界。
同样,孩子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老师让家长去管教,也属于老师的越界。
孩子在学校不记得喝水、忘带文具、尿裤子等琐事,不要让老师去辅助孩子。如果孩子总是忘记,就和孩子一起想一个不会忘记的办法。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可以处理好和自己相关的生活问题。
孩子是每个家长关注的焦点,但是当孩子从家庭往外走,对父母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其实,想等孩子上学后父母可以安静地喝咖啡,其方法无外乎,对老师抱以足够的信任,对孩子也抱以足够的信任,相信老师能用合理的方式去管理孩子,孩子也随着长大慢慢适应老师的管理节奏。不过多去干涉老师的教学和管理,当孩子出现不适应老师管理风格时做好桥梁工作。
比如,老师要求高,孩子不适应然后抵触。这时父母要做功课,一方面要让孩子明白严格是老师其实是喜欢小朋友的,严格只是为了让小朋友表现得更好;二要跟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争取老师的理解,给孩子达到老师要求争取点时间;三要教孩子一定的方法,比如如何先达到一个比较低的目标然后争取达到一个比较高的目标,让孩子相信很多事情只是时间问题。
不在孩子面前指责老师的做法,只是在问题发生时做好家长该做的事,当好孩子的后盾。
而所谓的家长界限,不过是记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角色:我是你的父母,但也是你的后盾,我无法代你受苦,但是我可以随时给你拥抱,给你铠甲,让你活得容易一些。
同时,也记住自己在老师面前的角色: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好,我们是同盟,当孩子出问题,我们一起面对,互相沟通。
有了明确的界限,才会拥有更亲密的关系。有了亲密的亲子关系,才能利于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自主自驱自律。
因此,
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会孩子「规则」「独立」,而这些,家长自己也需要理解并且做到

如果您觉得自己在这方面不知道如何下手,不如加入
童行「不焦虑父母俱乐部」
,在这里,学习更科学更专业的育儿方式,还能咨询和交流具体的亲子相处问题!

下方1元即可体验!
作者 | 萌小果 
亲子教育观察者,游戏力实践者。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互动话题
你认为老师、孩子、家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