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张伟又走心了一回。
他和马嘉祺一起,在《我们的歌》里贡献了一个观赏性很强的舞台,改编了全世界最广为人知的曲子《致爱丽丝》,取名叫《世界上最美的旋律》,借此来唱一个表演者的自白:我把最美的旋律唱给你听,努力想走进你心里。
编曲用了他擅长的车库朋克曲风,全程都在呐喊甚至是嘶吼,和原曲的柔美形成很强的反差感,烂熟的音调听起来仍然会觉得有新鲜感。
词是他根据队友们的经历创作的,他默默把对他们的观察,和平时聊天里得到的只言片语攒成素材。
马嘉祺一路被人注视着长大,他替他喊:“我不是谁家窗台炫耀的花,我要去自己冲向宇宙爆炸。”
符龙飞和A-Lin都沉寂多年,一个换了好多家唱片公司,辗转维持唱跳梦;一个在酒吧驻唱在演唱会当伴唱,想尽一切办法站到观众面前,他在歌里写:“我管它东南西北彷徨无涯,我只要奔向你,冲撞你的心。”
这首词大张伟说他只花了15分钟,几乎没有斟酌,就那么顺着直觉写下来了。呈现的效果却是直白而不简单,歌词里的“爱得像瘾,马不停蹄、狂徒暴雨、扼住命运”,情绪层层递进,又和选曲呼应,致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林海说大张伟在这个节目里是很多歌手的催化剂。看他表演,的确是我追《我们的歌》的重要动力之一。我们在很多综艺里看他插科打诨讲段子逗乐,或者看他在点评席上讲述对舞台的渴望,而只在《我们的歌》里,看他真正站在舞台上用作品表达自己。
大张伟总是脱离狭义的流行歌曲范畴,把奇思妙想带上舞台。
他和符龙飞一起唱《大风车》,把斗地主的背景音乐融入编曲,乍一听像浅显的蹦迪嗨曲,但他还是藏了一句:“苦海无涯,回头是我,对着你笑了”,把整首歌从无忧无虑的儿童歌,变成一个大人在经历过世事之后,选择用笑闹的方式面对生活。
大张伟说他想用这个舞台告诉观众,你可以一生当一个小朋友。这也是他独特的表达方式,用热闹和洒脱,包裹着一点点落寞,正好配他独特的少年音。
再比如,他把打工人的宣泄和自我治愈,写成《万物盛开法则》,堪称莫生气表情包的歌曲版,治好了一代人的精神内耗。和汪苏泷用京韵大鼓唱《梦醒时分》,用极致的戏谑,把“何苦一往情深”完全解构掉了。唱《大娱乐家》+《我的深情就是个笑话》,又在本该情绪爆发的时候,插入搞笑音效,破了严肃的氛围,摆出拒绝深刻的姿态,反而让表达上升了一个层次,像周星驰的电影,越想打岔越让人回味。
《我们的歌》这个节目很神奇,规则说起来很简单——让两个歌手组队表演。选的歌曲不乏经典,歌手也是熟面孔,但却总是能有出圈的、值得反复听的,甚至值得认真咂摸的舞台,大大丰富了我的歌单,也让我对很多自以为很熟悉的歌或人,产生全新的感受。
上周日播出的这一期,还有一个值得推荐的舞台,是苏慧伦、任贤齐、Amber一起完成的《OK?OK!》。
这首歌和《鸭子》是同一张专辑,在磁带A面第一首(好暴露年龄的描述),发行于27年前,这次竟然是苏慧伦和任贤齐第一次合体现场表演。
当年对曲子很熟,前奏一出来就能跟着哼,但完全没有意识到,它的歌词非常先锋,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在唱两男追一女的故事,不过苏慧伦的女声可一点都不苦情,也不狗血,她像在说独立女性的宣言,别以为追我就可以用爱情定义我:“你不必猜我,不许哄我,你别想骗我,想当然我”,也抽身出来感叹:“爱像迷一般的锁,每颗心都不自由。”
当然这个舞台最让我惊讶的点还是,苏慧伦完全不会老。她40多岁结婚,几年前作为高龄产妇生了孩子,现在53岁了,无论皮肤状态、神态还是音色,都像30出头,头发之浓密蓬松,一度让我怀疑是不是假发,盯着看了好久。
当年她以玉女歌手的定位出道,在诸神云集的滚石,唱功不算顶级,但是音色清亮,什么歌到她嘴里一唱,都能变得轻盈灵动,自带一种洒脱,很有都市感,也因此至今仍不过时。苏慧伦有很多冷门好歌,除了被曲作者伍佰唱红的《被动》,还想推荐《再见我的爱人》、《哭过的天空》,都很耐听,而且她是同年龄段少有的仍然在出作品的歌手,21年还入围过金曲奖,在《我们的歌》也各种尝试新东西,唱rap、跳舞,活力依旧。
和大张伟类似,被搞笑盖创作才华的还有白举纲。我对他的印象几乎都来自于综艺,还总是做陪衬搞气氛的那一个。第一次觉得他竟然有点帅,是看他和腾格尔合作的《阿尔茨海默的爱》。
这首歌是白举纲写给他爱人的外婆的。外婆得了阿尔兹海默症,记忆混乱,总是问身边的人:外公去哪里了,他怎么了。白举纲自己唱的原版,是他把自己代入外公的角色,回答外婆的关心,向外婆诉说两人一生的回忆,问她:你还记得吗?
而当他和腾格尔一起唱这首歌,像是父亲和儿子一起唱给遗忘记忆的妈妈,又像一个已经开始遗忘的人,和年轻时意气风发的自己跨越时空对话。他们俩分明没有什么肢体表演,却莫名有音乐剧一般的剧情张力。
腾格尔唱网红歌曲的时候,有一种又反差又合理的冲突感,与金子涵合唱《乌梅子酱》,弹幕说是酱香版,想让所有神曲都在他嘴里过一遍。而演唱情绪浓烈的歌曲的时候,他能给一首歌提供的质感和厚度,又是让人瞬间起鸡皮疙瘩的程度。
他们俩的组合是反差构建的戏剧张力,而苏醒和吴莫愁的组合,是契合到势均力敌互相成就,让我在重新认识他们俩之余,会把他们合作的歌加入歌单,反复反复去听。
他们都是人生故事比作品红得多的那种歌手。上次同事璐璐去看拼盘演唱会,回来用非常惊讶的语气和我们说,没想到全场唱功碾压的人是苏醒。而我看了《我们的歌》,想和她们感慨的是,吴莫愁的音色怎么一点都不怪,也不卡顿,反而很松弛很高级。
她在宣传片里说,“十年前的吴莫愁改变自己”,应该是指她在出道的节目中,被强行安上很多标签:吓哭孩子、第一怪嗓……这些头衔让她迅速被人认识,但也完全把她吞噬,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失去方向。几年前她几乎完全退圈去陪伴生病的妈妈,重新回来后,她说:“十年后的吴莫愁放过自己。”
他们俩在节目里都有一种,终于有个机会好好唱一首歌的释放感,音色出乎意料的搭配。
唱快歌《爱是怀疑》,像两个游戏人间的浪子极限拉扯,苏醒写的那段rap,让苏慧伦都感叹心脏被击中。
唱慢歌《伤痕》,又像两个受伤的人在夜晚互相倾诉取暖,搭配着和声变化,像说和听的角色来回切换。
谁能想到,唱一期就让我单曲循环一首歌的苏醒,上这个节目的机会,竟然是自己在跨年晚会的演出中公开喊话节目组得来的。内娱,你真的欠歌手们太多!
《我们的歌》一直侧重老中青多元搭配,产生了很多出乎意料的组合。李克勤和周深、腾格尔和白举纲,跨年龄又跨音色;庾澄庆和曾比特是跨年代的同类型歌手对话,还有像大张伟和马嘉祺这种导演与演员一般互相读懂互相信任的搭配,大张伟不用沟通就能写出让马嘉祺直呼“懂我”的歌,马嘉祺也贡献了颠覆以往风格的演出。
在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加持下,老歌被演绎出新的叙事,记忆深处的前辈歌手把不同年代的人一起拉进跨越时空的对话,而因为缺乏机会,不得不在影视和综艺里曲线救国的年轻一代,也终于能认认真真唱一首走心的歌。
我在小红书看到有人说,《我们的歌》让人想起音综本来的样子。我想这个评论想表达的意思是,原来不需要复杂的规则、夸张的reaction镜头或者故弄玄虚的剪辑,只需要简简单单回归音乐和创作,就已经足够打动观众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