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信息 Module Information
课程类型:科技进步与学科前沿拓展通识课
学分/学时:2学分/36课时
上课时间:2023-2024(2)学期1-8周,周二第6-9节课(下午13:45-17:10)
选课人数上限:50人
教学方式:中英双语(in English and Chinese);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第二课堂教学
考核方式:过程考核(50%)+笔试开卷(50%,结合主题辩论实训进行案例分析或小论文撰写)
二、课程教学内容 Module Content
中文章节名称
Chapters in English
第一章 导论(上):科学与法律——牛顿的苹果与薛定谔的猫
Chapter 1: Science and Law: Newton’s Apple and Schrödinger’s Cat
第二章 导论(下):技术与法律——图灵的计算机与奥本海默的原子弹
Chapter 2: Technology and Law: Turing’s Computer and Oppenheimer’s Atomic Bomb
第三章 量子变革(上):从科学到社会科学
Chapter 3: Quantum Revolution I: From Science to Social Science
第四章 量子变革(下):从国际关系到国际法
Chapter 4: Quantum Revolution II: From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o International Law
第五章 新型安全问题与量子国际法框架(上):经济安全、网络安全
Chapter 5: Emerging Security Risks and Quantum International Law I: Economic-security, Cybersecurity
第六章 新型安全问题与量子国际法框架(下):能源安全、投资安全
Chapter 6: Emerging Security Risks and Quantum International Law II: Energy Security, Investment-security
第七章 数字技术的法律风险与规制
Chapter 7: Digital Technology: Legal Issues and Governance
第八章 人工智能的法律风险与规制
Chapter 8: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Legal Issues and Governance
第九章 法律多元主义视角下的科技
Chapter 9: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der Legal Pluralism
第十章 科技与法律主题辩论实训
Chapter 10: Themed Debate
三、课程教学意义 Module Significance
牛顿经典定律——现实由物质和能量构成,且万事万物都有其基本“法(规律)”——奠定了近现代人类文明的根基。在此基础上,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发明了社会学,以个人为受到社会力量影响的“社会原子”。亚当·斯密(Adam Smith)将牛顿物理学引入经济学,认为“看不见的手”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为了普遍利益而支配着社会。卡尔·马克思(Karl Marx)也提出经济像机器一样运转,并认为共产主义将在未来从他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中产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则借鉴古典物理学,将心理学确立为自然科学,并提出物理过程应被理解为特定物质粒子的定量状态。
20世纪后叶,科学与社会科学完全分离,二者作为独立学科各美其美,量子理论给物理学、科学领域带来的范式转变并未给社会科学带来变革性影响。直到1989年,《哈佛法律评论》发表Laurence H. Tribe《律师能从物理学中学到什么?(The Curvature of Constitutional Space: What Lawyers Can Learn from Modern Physics)》,探讨量子理论中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作为宪法学新范式的可能性;此后,2015年,Alexander Wendt的“量子国际关系”学说再次将社会科学与科学联系起来;因此引发了我们对“量子法学”与“量子国际法”探索——即科学原理与技术发展到底从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正在变革中的整体国际法律、政策、与秩序?
在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科学与技术如何改变与重塑人类对法律体系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感知力,进而挑战与推进法律规范性、规则包容性、与实践准确性是必须持续探索的核心命题之一。在理论层面上,通过《科技与法律》课程的学习,我们能够以世界重大科学范式变革为切入点,认识科学理论促进社会科学理论转型的意义。在实践层面上,我们能够及时关注据以规范和调整各类科技创新的科技法律体系,并以关键科学技术革新为具体案例,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监管和治理提出的动态的、复杂的、系统的、和跨学科的挑战,分析由法律滞后性带来的诸多不足和缺陷。
作为新兴跨学科、多学科部门,《科技与法律》课程不仅能够达到科学、技术与法律关系“启蒙式”探究的效果,启发学生打破传统法学教义学研究方法、“对抗性”二元论分析方式的局限,以多元性、多学科视角思考法学与法律;还能够迎合中国提升科技实力、推动科技强国、树立整体安全观的国家战略需要,以及推动人类整体文明与进步、世界科技创新与发展、国际科技法律体系健全的需要。同时,通过课程教学与多形式互动培养学生跨学科研究的兴趣、视角和能力,有助于培养跨学科、涉外法治、与科技法律的“多栖”复合型人才。
四、课程特色教学设计 Teaching Pedagogy
(一)核心理念 Teaching Philosophy
1.打破学科壁垒,无远弗界:有界即无界,无界即有界。在科学与社会科学、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已被完全割裂的时代,应重新搭建它们之间的哲学思辨、实践应用之桥。
2.在法学、国际法学领域感受科学的超维魅力:“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Change the model we think)”——爱因斯坦 Einstein;“用统一的方程式解释宇宙的一切(A Theory for Everything)”——霍金Hawking
3.领悟中西方优秀文化“美美与共”的气韵大合:“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道德经》”与“你有你的道,我有我的道;至于适当的道、唯一的道、正确的道,它并不存在(You have your way. I have my way. As for the right way, the correct way, and the only way, it does not exist)——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二)特色方法 Teaching Method
讲座课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文与科学为基础的批判现实主义教学方法(a humanities and science based critical realist scholarship incorporating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es for lectures’ pedagogy),以因势利导、润物无声为目标,采用“四分式”教学法,将十个章节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2章),构建“科学、技术与法律”基础知识框架阐释科学范式转换与技术进步对法律哲学与逻辑、法律制定与适用的影响;第二部分(第3-6章),深挖主题一“科学与法律”,以量子理论为切入口,国家安全为典例,提升多科学学习能力;第三部分(第7-8章),深挖主题二“技术与法律”,综合分析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时代中法律制定与适用的挑战与机遇,提升应用能力;第四部分(第9-10章),通过课堂辩论实训开展第二课堂,提升批判性思考能力与辩证表达技巧,提高高阶综合能力。
为习题课与讨论课(包含研讨式报告、辩论赛、或模拟法庭)设计适度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五步平衡教学方法(a balanced teacher-led and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for tutorials’ pedagogy),使《科技与法律》课程有“心脏”、有“骨血”,使看上去传统法学学生不甚熟悉的科学与技术内容也易于学习与理解,促进学生系统理解和批判论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辩论。
补充:授课老师于2020-2023年英国杜伦大学(University of Durham)教学中,实验上述教学方法的匿名评价
1.“李欣玥老师在我们的课堂上非常敬业。当大家都不知道答案的时候,李老师会对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她准备的演示幻灯片也很有帮助,能够指导我如何处理今后的问题,并检查我目前的学习情况。李老师的耐心为她的课堂创造了一个非常温馨的环境,有效促使学生参与其中。”
‘My tutor, Ms Xinyue Li, was very dedicated in our classes. When no one knows the answer, Ms Li would provid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 Her presentation slides on tutorial questions have also been extremely helpful as a guidance on how to approach future questions and also as a check on my work. Ms Li’s patience created a very welcoming environment in her class that prompts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2020/2021)
2.“我很喜欢李欣玥老师的教学。她在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提供辅导的知识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她还通过‘向特定学生提问’确保班上没有人能在整个过程中保持沉默。我认为这给我带来了健康良性的压力,因为我知道我必须回答问题,所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进入课程。”
‘I enjoyed my tutorials taught by Ms Xinyue Li a lot. She struck a good balance of letting students express their opinions and giving her own knowledge on the tutorial questions, she also made sure no one in the class could get away with remaining silent the whole time by giving questions to specific student. I thought that put a healthy amount of pressure on me to come into the tutorials well prepared knowing that I will have to answer questions.’ (2021-2022)
3.“我的助教李欣玥老师非常善于解释复杂的概念,她的授课结构对知识的理解非常有帮助。她对学生期中论文的评价与反馈也很有帮助。”
‘My Tutor, Ms Xinyue Li was very good at explaining difficult concepts and the structure of her tutorials was very helpful. I also found her feedback on the Michaelmas Formative to be very helpful.’ (2021-2022)
(三)特色教学过程Teaching Process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科技与法律》的每一部分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了“课前线上教学引入-课中线下教学精解-课后线上教学拔高”的全过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四分式”课程结构,循坏上述过程四次。其中,课前线上教学包含分享式阅读与观影、线上平台自学、与简单思考题,以达到预习效果;课中线下教学包括集中式讲解重点难点,并在核心部分结合学生研讨式报告或辩论赛,对前沿话题进行批判性思考,达到课堂效果最大化;课后线上教学包括线上平台或微信推文式科普,邀请学生以创作的方式推广课程相关知识,启发新生代法学人多学科思辨能力、创新能力。
2.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本门课程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与法律交叉领域的哲学思辨、理论拓展、和实践应用能力;也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培养与锻炼如合作、辩论、写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因此,在学期末,将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采取模拟法庭实训或主题辩论实训的方式,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2023-2024年第二学期的模拟法庭案例将以本年度ICRC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真题(部分截取)为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给国际社会与国际法实践带来的新问题,并展开论证(如全自动武器、人工智能赋能武器的使用是否符合国际人道法基本原则等);主题辩论的开展则侧重于哲学思辨,学生按人数分组并准备后,将按下图流程完成辩论实训的展示:
实训展示结束后,将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微信推文的写作,推广各组与主题相关的学习心得、实训体会、与创作成果,保证具有不同天赋与特质的学生能够在“事半功倍”的领域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突破自我。
五、课程授课老师 Module Convener
李欣玥,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师资博士后、特聘副研究员,全球公域治理国际法律与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创办成员)。杜伦大学哲学博士、新南威尔士大学国际公法硕士、华东政法大学国际经济法硕士、苏州大学法学学士。
读博期间任高级助教、英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研究员、中国法与政策中心副主任、博士项目代表、乌斯蒂诺夫学院全球公民学者、剑桥大学劳特派特国际法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授课科目包括中国法律体系、个人与国家、英国合同法、英国知识产权法。研究成果发表于Oxford Bibli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Law(forthcoming)、Asian Journal of WTO & International Health Law and Policy (SSCI)、《国际经济法学刊》(CSSCI)、European Human Rights Law Review (ERA Journal)等。
加入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后,以跨学科国际法理论创新、新型国家安全问题为研究重点;拟授课科目包括《国际公法》、《国际人权法》、《科技与法律》;担任华东政法大学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代表队指导教师;此外,还兼顾本领域实务工作,坚信科研、教学、实务互促共进、知行合一的理念。
Dr. Xinyue Li is an Associate Researcher a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Law,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China. She obtained a Ph.D. from University of Durham, a Master of Laws from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a Master of Jurisprudence from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and a Bachelor of Laws from Soochow University. She served as Senior Tutor of Law, Associate Fellow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Deputy Director of Centre for Chinese Law and Policy, and Global Citizenship Programme Scholar at Ustinov College in Durham. She was a visiting PhD scholar at the Lauterpacht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Law at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She taught Chinese Legal System, Individual and the State, UK Contract Law, and UK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She published at Oxford Bibli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Law (forthcoming), Asian Journal of WTO & International Health Law and Policy (SSCI),《国际经济法学刊(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CSSCI), and European Human Rights Law Review (ERA Journal).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advanced multidisciplinary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economic-security irreconciliation. She can be contacted via email at [email protected].
补充:授课老师作为教练带队参加2023年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比赛队员对授课老师的评价:
1.吕同学(研一):很幸运,在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遇到了华政IHL队伍,从六边形王者的Moon老师到队伍里的每一个优秀的队友,我找到了曾经在训练室鏖战的感觉,疲惫但充实。IHL比赛帮我打开了人道法的世界,产生了对国际法的新感悟,学习了干货满满的庭辩知识,特别是陪伴oralists模辩的过程中。正如Moon老师所说,“体验才是最重要的,be flexible,会收获不一样的风景”。最后,我爱你们,再会!
2.唐同学(研一):回首这段旅程,和乐文、思尧学妹一起做模辩记录官的我们见证了我们的oralists每一次的进步,我的检索技巧也在向身边优秀队友请教中不断提高。IHL帮助我打开了国际人道法的大门,我们一起追寻着“超越各式纷争的人类理性”。各位朋友们,结果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一起走过。遇见Moon老师和各位队友,是我莫大的荣幸和幸运!
3.王同学(本三):从暑假的第一次预备队员会议开始,到最后一场比赛结束,我今年的IHL之旅完美地符合我对他的期待:challenging but rewarding。虽然因为各种因素最终结果并不能使我们满意,但是备赛和比赛的过程真的收获满满,让我从一个小白成长为检索熟练(划掉,也不是很熟练)的队员。我会永远记得学姐们每一次教我检索、每一次给我反馈、每一场模辩、每一个周三和周日……真的很想谢谢所有队友们和Moon老师!希望华政IHL在以后的比赛中创造辉煌成绩!
最后,感恩每一位选择共同体验思辨不停、无远弗界、多种可能性成长时光的大家!
供稿||国际法学院
排版||李之然
责任编辑||程勇
这是华政国际法人第2842条推送。
请为我们点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