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迪夫  制图:傲慢的上校
来源:地缘谷(ID:Geo-Valley)
中亚曾是苏联粮食、棉花和畜牧业的重要产地。中亚粮食产量占全苏16.7%,其中:小麦产量占全苏20%,水稻产量占全苏40%(1980年);中亚产棉790万吨,占全苏92.9%(1978年);中亚有牧场2143万公顷,占全苏75%(1978年)。
苏联吃穿都得靠中亚。图为哈萨克斯坦阿克莫拉州的粮田。图源wiki。
但就是这样一个物产丰富的地方,却因深处亚欧大陆腹地,海洋湿润水汽难以到达,年降水量仅为100-300毫米(咸海附近和土库曼斯坦的荒漠年降水量仅为75-100毫米)。为了解决中亚农业和生活用水,苏联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修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甚至有过让河水逆流的狂想。
1714年,彼得大帝派人前去勘察一条连接阿姆河和里海的运河,试图在重现阿姆河的所谓“旧河道”的同时,实现打通俄国和印度之间道路甚至水路的梦想。1873年,希瓦汗国成为俄国的“保护国”,自此修建土库曼运河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
俄国攻打希瓦汗国。
1893年,亚历山大·古尔霍夫斯科伊中将详细勘测了土库曼地区,并制定了全面的运河修建计划。计划有两种,一种是按照沙皇的意愿,在阿姆河的下游分叉,将阿姆河可能的旧河道利用起来;另一种则是他在勘察的时候发现,即在阿姆河的中游就分叉,沿着科佩特山的北麓向西,较为贴近阿富汗的北部边界。这样一来,俄国就可以通过运河实现对阿富汗的影响,不仅可以航运,还有巨大的战略价值。这个计划被沙皇认真考虑,甚至连化学家门捷列夫也参与了讨论。而后一种计划,就是日后卡拉库姆运河的原型。不过随着外里海铁路的作用被充分发挥出来,修建运河的急迫性大大下降,再加上俄国内战的动荡,土库曼运河的计划慢慢被人遗忘了。
中亚最长的内流河阿姆河。图源wiki。
苏联建立之后,在土库曼斯坦修建运河的计划又被许多人提起。在经历了详细的勘察之后,沙皇提出的阿姆河下游分流的计划由于地势原因被否决,古尔霍夫斯科伊的计划在修改之后成为了共识,被苏联水利学家莫尔古年科夫确定下来,并在1929年修建了一条从阿姆河左岸靠近阿富汗的博萨加到凯尔基的实验性运河
可惜,随即而来的大清洗和卫国战争的混乱大大延后了这一工程的进度。莫斯科在1944年才开始审查卡拉库姆运河的修建草案,1946年才第一次召开专家座谈。
在施工的研判阶段,苏联中央和土库曼共和国之间产生了关于运河工程河道修筑方式的矛盾——毕竟这是关乎土库曼斯坦未来国运的大工程,当地并不想按照苏联中央的想法修出一条使用寿命只有60年的临时运河。
卡拉库姆运河的水源来自阿姆河,而阿姆河是一条极为浑浊的河流,要想引水,就必须修建澄清池。在博萨加引水口处的澄清池,由于当时的技术所限,预估寿命不超过20年,就会被泥沙完全淤积。大量的泥沙还会将运河河道抬高、变窄,就像黄河下游一样变成“地上河”。于是,在经过大量的研究和计算之后,专家组建议采用“淤积法”修筑河道,即不再使用混凝土河道,而是直接挖开土地修筑一段长约5-10公里的较窄河道,并先行引水,待到河道里有水之后再用挖泥船将河道挖宽,之后再如此往复。这样一来,既可以节省材料,又可以日后在河道边开出新的引水口。
卡拉库姆运河河道(右下)。
这种相当节约的运河修筑方式是由于预算不足导致的。运河的修建其实在1947年就开始了,但是由于工程是地方财政支持,进展缓慢。直到1946、1947、1948年连续三年间,土库曼斯坦的两条主要河流穆尔哈布河和德钦河出现了严重的水量下降,1948年1月,土库曼斯坦部长会议向苏联中央求援,要求尽快开始修建卡拉库姆运河,并由联盟财政提供预算,预算金额才由700万卢布升至2000万卢布。
直到1954年,运河在拖延中才终于开工。整个项目的建设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期工程包括将阿姆河通过沙漠引至穆尔加布河流域,全长400公里,其中沙漠段300公里,通往穆尔加布河流域的运河第一期工程于1959年完工。次年,全长540公里的通往杰特詹河的运河二期工程也顺利完工。到1965年,阿姆河的水已经到达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
虽地处边境,但有阿姆河滋润。图为阿什哈巴德。图源wiki。
卡拉库姆运河的通航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自1963年运河开工以来,苏联政府通过运河获得的收入超过了支出,到1973年,每年的利润达到 2.5亿卢布。到第四期工程完工时,整条运河长达1370公里,土库曼斯坦已将阿姆河三分之一的水引到干旱的内陆地区,并在沙漠边缘开发出成片的人造绿洲。土库曼斯坦的大部分城市和人口都集中在这里。
大面积灌溉了素有“白金”之称的棉花。图源wiki。
当然,不得不提到的是,由于卡拉库姆运河的修建,阿姆河注入咸海的水量就大大减少,导致了20世纪最大的生态灾难之一的发生。咸海在1960年之后开始逐渐干涸,在近40年来水位下降了17米,水量减少了2/3。不仅仅是捕鱼业已经崩溃,从上游棉花地里面带来的巨量杀虫剂和化肥也让咸海湖盆变成了一片有毒的盐碱地,带来了漫天的沙尘。摇摇欲坠的城镇栖息在消失的海岸线上,而人口则在贫困和癌症、肺结核、消化系统疾病和贫血的高发病率中苦苦挣扎。
阿姆河三角洲。
20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咸海的萎缩日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中亚各个共和国的领导层都意识到了如果失去了咸海,中亚的生态系统将会面临毁灭性的打击。1970年代初,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领导层的积极游说下,一个狂想出现在人们脑海中——将西伯利亚的水引到中亚来。
干涸的湖床上被遗弃的船只。图源wiki。
“西伯利亚逆流计划”事实上和卡拉库姆运河计划一样历史悠久。
1871年,基辅大学地理系的一个学生雅科夫·德姆琴科就已经在他的硕士论文里面提到了用西伯利亚额尔齐斯河和鄂毕河的水填充咸海。他在他的论文里面写道:“如果鄂毕河的丰沛水量能够充实徒然寒冷的北西伯利亚冻土带,反过来使里海和咸海周围温暖而广袤的地区变得肥沃,而不是有害地使北冰洋海水变咸和结冰,那就更好了。”
流经俄罗斯巴尔瑙尔的鄂毕河(上)及其上游额尔齐斯河(下)。图源wiki。
在俄国革命之后,这个想法在20世纪20年代得以恢复。来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的一位工程师设想,如果能够将托博尔河的河谷挖深,让托博尔河倒流,同时将鄂毕河的水也逆流而上引入托博尔河,那么咸海就会有一条新的河流注入,同时中亚的气候也可以得到改善,当地臭名昭著的对农业有害的焚风也会被消除。
托博尔河。图源wiki。
1949年,作为“自然改造计划”的一部分,“西伯利亚逆流计划”被认真考虑。“自然改造计划”是为了响应斯大林在1946年提出的“在未来15年内,向更加公正的社会过渡奠定物质基础”的口号,从1948年开始在中亚地区实施的一系列大型基建的统称。该计划的官方名称为《关于在苏联的欧洲部分的草原和森林草原地区实行保护性森林和牧场轮作制度以及修建水库和蓄水池以确保大量稳定收获的计划》,顾名思义,就是要修建大量水利设施。
苏联改造自然的宣传画,其标语“来战胜干旱”。
1949年3月,苏联电力部公布了“西伯利亚逆流计划”。该计划与塔什干工程师的想法差不多,不仅要使用大量的鄂毕河河水灌溉咸海周边的农地,还要利用鄂毕河自带的落差发电以供其将河水抽过托博尔河和卡拉图尔盖湖之间的分水岭,并最终达到斯大林想要的“消灭沙漠”的目的。
卡拉库姆沙漠。图源wiki。
1960年,在苏联载人航天成功后,苏联电力部又一次从纸堆里找出了西伯利亚逆流计划,并交给一个专门项目组“Gidroprojekt”继续进行可行性研究,但是之后又一次无疾而终。1980年代中期,有人又一次将该计划提交给时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结果被拒绝
2004年,该计划再次被提交给普京,其支持者包括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以及中亚地区的一些领导人和科学家。卢日科夫为此还访问了哈萨克斯坦以游说该国领导人,这被视为是重建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领导力的一部分努力。中亚各国也支持该计划,这是因为土库曼斯坦的科学家早就发现在西伯利亚修一条几十米深、上千公里长、跨越三个国家的巨型水渠比在中亚停止不合理的高耗水棉花耕作居然还要来得简单
卢日科夫。图源wiki。
西方科学家在研究之后表明,这个计划如果实施,也许会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有益的影响。由于北冰洋冰盖、西伯利亚冻土融化,北冰洋的咸度可能在未来降低,并对温盐环流产生有害影响,甚至导致电影《后天》中的场景变为现实,而将西伯利亚地区汇入北冰洋的淡水引至中亚可以减缓这一过程。
让北冰洋继续“冻”着。图源wiki。
当然,受限于中亚地区紧张的政治局势,实施西伯利亚逆流计划的声音在近十几年又一次消逝下去。不过,中亚地区的几个国家都在自己的国土内闷声进行着对斯大林的“自然改造计划”一脉相承的基建工程。封闭的土库曼斯坦在近年正在卡拉库姆沙漠深处修建一系列运河,其目的是将卡拉库姆运河和阿姆河的余水引至沙漠深处的卡拉肖尔盆地。该处低于海平面数十米,被厚厚的盐碱土覆盖,是沙尘暴策源地之一。如果该处被水覆盖,也可以大大减少土库曼斯坦的沙尘天气,实现生态改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