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欣颜,儿童肿瘤康复者,现就读高一
这只是很平常的一个夏天,迎来一个很平常的新学年。一堂很平常的课后,我在走廊里拦住了老师,绞着汗津津的手,准备开始一场艰难的对话。
“老师,我经历过放疗和化疗......(此处省略一千字)我有时会不来上课,但我一定能跟上,请你理解。”
“是这样啊,你好可怜哦。”
......

在我经历了17次化疗和25次放疗,又终于重返校园之后,和别人解释我的情况成了家常便饭。
听到“你好可怜”和“我很抱歉”,以及每次必经的那一段凝固的空气和尴尬的沉默也成了家常便饭,以至于我早已学会在这尴尬的沉默中,故作无所谓地笑笑。
时常我会想,为何这看似合情合理的话,在我听来会有这么刺耳。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是在同情我吧。但在我从小受到的教育中,对他人的不幸表示同情,难道不是一种对他人关心的体现吗?
同情心和同理心是什么?
同理心和同情心,点击视频了解
视频编译:佳妮
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麻烦、不幸和悲伤感到关心和抱歉感觉,而同理心是一种理解并分享他人经历和感情的感觉。这两个概念听起来非常相似,可却给人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
同情心使人感到距离感,仿佛被从高高的上方向下注视着,手足无措又无所适从。只得耸一耸肩,将自己的不幸和痛苦假装不在意地轻轻弹去。而同理心把人紧紧的连在一起,仿佛面前泰山压顶般的不幸终于被人看见了,痛苦随着每一次呼吸而一点点减轻。
同情心是努力将自己从对方这令人不适的回答中解救出来,而同理心是联系自己的过去经历,努力将自己推到对方的处境中,感受对方的无助。
怎样才能做到得体而充满关怀的回应?
说起来容易,可当面对着一个癌症患者,一个抑郁症患者,一个正在为死去的宠物哀悼的孩子,一个正经历着一种你无法想象,无法理解,更无法感同身受的痛苦的人时,同理心的定义显得苍白无力。
从前我总认为,别人对我的回应只是他人的冷漠,可当我听着一个抑郁症的女孩在我面前声泪俱下时,我才恍然发现,我所认为的冷漠,有时或许只是无措。不禁扪心自问,到底怎样才能对他人的不幸和痛苦表达得体而充满关怀的回应?
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毫无头绪,直到我遇见了一位老师。
和别人不一样,在听完我对自己的情况艰难的介绍后,他没有说话,只是用他微微湿润发红的眼睛凝重地注视着我。他的脸上明明白白的写着他的不适和难过,办公室的每一张桌椅,每一本书,每一支笔都静静笼罩在凝重的沉默里。
但不知为何,在这压抑的气氛中,我却觉得松快了,仿佛看着久久囚禁在心中的暴风雨,被忽地放了出来,在空旷的田野上,听着它怒吼,看着它撕咬,奔跑,直到累了,倦了,直到渐渐散去,随着金红色的余晖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我知道,也许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也许我们并不总是能感同身受,也许在那令人不适的一刻我们做不到设身处地,推己及人,但请你不要说抱歉,如果你不知道要说什么,就请什么也不要说。
沉默的这一刻是不适的,但对他人痛苦的感知本就应该是不适的。
静静的接受和尊重这一刻的不适,便是对对方最得体而充满关怀的同理心了。
_________
上期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