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海淀爸妈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传奇事迹,刷新着大家教育认知高地。可是,当遇到一个不“耐鸡”的孩子怎么办?下文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一位非典型的“海淀爸爸”,他不仅不卷娃,还有一套非常独特的“育儿方法论”。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三个妈妈六个娃(ID:pkumum)
文丨 吉米妈    编丨May
娃不“耐鸡”
十月底某一天,我下班回到家。推开门,看见小张在逗灰灰,吉米拿着他的枪在满屋突突。
临近期中,该学习的依然不学习。
不过,现在这些事儿,已经不会让我那么焦虑了。
我常说,我生了两个和我特别不一样的孩子。
我从小就是一个特别努力的人。我打心底里认为,这是一个天资不聪明或者不那么聪明的人,要走的路。
整个学生时代,我的目标都是当好学生,当最好的学生。为了这个目标,我也从来不吝惜自己的努力。
但我的两个儿子,显然没有随我。
小张从小就觉得当个中上等学生就非常好了。
吉米的志向虽然目前还看不清楚,但现在对于老师留的视频作业,他的态度是这样的:会的我为什么要录?不会的我怎么录?
所以,当好多人问我,为啥我这几年越来越不卷了?除了鸡不动了以外,还因为我就没有生出“耐鸡”的娃呀。
要说鸡娃的家长,我还真见过很多。其中以海淀最多。
有孩子在三四年级就把初中三年的课程学完的;还有在小学就把FCE通过了的;至于奥数,那就更是各显神通、神通广大了。
具体不多说了,人家的辛苦那一定是不足为外人道的。在宇宙鸡娃中心,各有各的卷法。
但这些家长都不足以让我觉得amazing。真正让我觉得耳目一新的,是我最近见的一位海淀爸爸。
他不仅不卷娃,而且还有一套非常独特的“育儿方法论”。你还别说,听了他和儿子的故事以后,我还真觉得这位爸爸有点智慧。
一位非典型“海淀爸爸”的
“养娃野路子”
这位爸爸说自己从小就是海淀后山某学校的学渣。虽然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但社会经验特别丰富。和别人打架、逃学这些事都干过。
也正因为自己经历过很多事儿,所以他现在对儿子的态度特别松弛。
儿子初二那年,大概到了青春期,所以特别叛逆。后来,他和儿子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聊天,这次聊天,他主要对儿子说了四句话。
1、说脏话、请家长都不是什么大事儿
他对儿子说,如果因为一些事,你一时没控制住,比如说个脏话什么的,或者和同学吵了两句嘴,老师要请家长,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别觉得这是什么特别丢人现眼的事儿。
爸爸小时候也被请过家长。遇到问题,我们一起解决问题就行。但是大方向上,你要尊重老师,尊重长辈。让别人看到你的本性和底色。
这样一时冲动没有控制住,大家都可以理解。没什么大不了。
2、你人生中的第一支烟,希望是爸爸给你的
他说,他们小时候和别人打架,最多也就是拳打脚踢。 受伤了也就是点皮外伤,过几天就好了。
但现在有些学校周围居然有人给孩子送一些“鼻吸棒”之类的东西,类似于毒品,让孩子上瘾以后不断讹钱。所以,他觉得现在的社会环境更复杂。
他和儿子说,你将来也可以抽烟。但我希望你人生中的第一支烟是我给你的
而且,以后一定不要随便接别人递过来的烟,你想抽烟,爸爸可以给你买。
3、如果你喝酒,要给我留一个你朋友的电话
将来如果有一天你要和朋友一块出去喝酒,一定要给我留一个你认为最靠得住的好朋友的电话。
万一你喝醉了,我好能通过找他,去把你带回家。
4、最好别轻易和人打架
爸爸年轻的时候,也和别人打过架。但现在回想,觉得打架其实特别不值当。
年轻气盛,有时候是为了给别人出气打架。
但打完架,一旦有一些后果,就是你自己遭罪,别人该怎么生活还怎么生活。
有时候是为了给自己出气,但是这其实也没必要。
因为人的情绪就那么一会儿的事儿,你忍忍也就过去了。但如果没忍住,打出去了,气儿是消了,但后悔可能也来不及了。
现在儿子上高二了,什么都愿意和他聊,失恋了、学校最近发生什么事儿了都会和他说。
这对于一个爸爸来说,是一件特别成功的事儿。
儿子还说,自己的理想是考上农大。因为他特别喜欢无敌小亮,喜欢研究动植物。
听这位爸爸说完,我还挺羡慕他口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很松弛,很亲密。
我身边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不怎么愿意和父母说话。我觉得这位爸爸很了不起。
他和孩子说的话,其实就是底线教育。做父母的,我们不要总是去想着规划孩子的上限,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守住底线。
怎么帮助孩子?
多说“你可以干什么”,而不是一味的“你不可以怎么着”。
我们和孩子总是强调“不可以”的时候,反而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更想去尝试。
他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给了孩子很大的自由空间。同时又让他很有安全感。
嗯,我这个孩子快到青春期的妈,又从别人这儿偷学到了一点。 
随着孩子长大,
我的要求越来越低
我之前说,我们养孩子大概都会经历这么一个心路历程:
我的孩子只要健康就好——我的孩子是个天才——我的孩子好像有点普通——我不能接受他普通——其实他就是个普通人。
前几天,无意中看到一份《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里面提到几个数据:
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学
也就是说,平均每五六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抑郁的,这个数据还是挺让人惊心的。
前几天,和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聊到这件事。我问她,为啥现在抑郁的孩子这么多。她说,因为现在的环境的确对孩子不友好。
学校里其实更多培养的是孩子的应试能力。很多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而且是唯一的答案。如果你给出的不是标准答案,就很难拿到高分。
这其实是在让孩子学会服从,让孩子遵守规则,很难让孩子体会到智力愉悦感。孩子难免感到枯燥,痛苦
数年如一日重复这种枯燥的日子,孩子能不烦么?
如果家里对孩子的要求也很严苛的话,可不就容易出问题么。
听她这么说,我忽然觉得小张立志做个中上等学生也没什么不好。
我现在越来越认为。一个孩子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能够保持对一些事情和知识的好奇心,能够愿意和家长沟通和表达,就已经很好了。
既然孩子在学校里承受的已经够多了。那我们也没必要什么都和学校“保持一致”,而是更应该给学校“补差”。
所以,我觉得那位海淀爸爸的做法挺好的。
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告诉他,很多事儿都没什么大不了的。让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有个倾诉和缓解的地方。他可能就不会出什么大的幺蛾子。
三个妈妈六个娃(ID:pkumum),三个北大妈妈,三个职业女性。六个萌娃四男两女,每家两只。每天原创分享科学育儿知识、素质教育心得、品质生活理念。探讨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吐槽家长里短、社会百态。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