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驻华使馆的人都知道使馆里有位“吴张”,使馆里的工作人员都说“吴张是领导”,大使也常说“我是缅甸大使,吴张是中国大使”。
吴张到底是谁?“吴”是缅甸人对男士的尊称,在姓之前加“吴”;对女士的尊称则在姓之前加“杜”,相当于“先生”“女士”之意。张光福这位在缅甸驻华使馆工作了20多年的中国职工,先后为10任缅甸驻华大使提供过服务。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深得大使等外交官的信任。他是缅甸驻华使馆里“工龄”最长的中国职工。
张光福出生于天津武清县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家庭生活困难,加上兄弟姐妹多,排行老三的张光福只上到初中就参加工作了。他在包头市第三建筑公司当过钳工,还在老家从事过农村民兵工作。
1971年,张光福被调到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从事外交服务工作。
1972年6月,张光福到土耳其驻华使馆正式上班。他在使馆里负责室内清洁和招待工作。由于工作认真,办事稳妥,他很快就获得了大使的信任。这一年10月5日,是土耳其国庆节,土耳其驻华大使在国际俱乐部举行招待会。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李先念参加了招待会,并作了讲话。就在招待会即将结束时,周恩来总理来了。那时,张光福和使馆里所有中国职工一样非常高兴。
张光福至今还铭记当时那种兴奋的心情,得到周总理来土耳其驻华使馆的消息时,他和在使馆里工作的另外两名中国职工(他们是翻译)高兴得蹦起来了。他们在使馆里见到敬爱的周总理,而且,周总理在接见土耳其驻华使馆全部外交官后,还接见了在使馆里工作的中国职工。谈起这件事,张光福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时候,我们都是20多岁的青年。周总理能接见我们,那可是一生当中最荣幸的事。”总理接见了张光福和另外两名在使馆里当翻译的年轻人。然后,总理和他们以及土耳其驻华使馆的全体外交官合影留念。
周恩来总理
事隔几十年了,张光福一直把那两张与总理合影的照片用镜框装上,挂在家中。他说起那两张照片的事:“总理与我们拍完一张合影后,土耳其驻华使馆的二秘用汉语向总理提出请求,‘总理先生,再照一张吧!’于是就有了第二张合影。”
那是两张黑白的大照片,它们一直挂在张光福家的墙上。下班回到家,他第一眼能看到那张照片,看到总理与大家的合影。每次看到照片,张光福便会想起总理的讲话和对使馆中国职工的要求。张光福牢记总理要求的外交16字方针,在使馆里做好自己的工作。
当时张光福在使馆里当清洁工兼招待员。有了总理的这次接见,他开始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为中国和土耳其两国的友谊作贡献。张光福说起总理接见后的情况:“当时,领导也经常鼓励我们发扬光荣传统,不怕苦不怕累,适应岗位,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自从受到周总理接见后,张光福就把总理的接见作为工作的最大动力,把总理对外交人员的“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16字方针铭记在心,始终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服务工作。
张光福在土耳其驻华使馆工作期间,正是使馆建馆初期,事多且杂,常有外国政界要人来访。1973年7月,土耳其总理来华访问。为了做好接待工作,张光福和使馆其他几名工作人员不分昼夜地做准备工作。他除了负责使馆室内清洁,还要装饰庭院、大厅和宴会厅等地方。那些天,张光福和同事们几乎每天都在加班,有时候要到晚上10点以后。
在土耳其使馆工作了两年后,张光福到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组织的业务培训班学习业务,主要任务是学习英语。培训班有50多名学员,张光福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为了赶上其他学员,他常常在别人休息的时候,一个人在教室里背单词,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多写多练多背。到考试的时候,他不再感到吃力了,每项考核都合格,顺利地拿到了结业证书。经过3个月的脱产学习,张光福不但熟悉了业务,而且学会了简单的会话及日常用语。从培训班出来后,他被派到缅甸驻华使馆,正式从事招待工作。
接受了短期培训的张光福熟悉了业务。他在缅甸驻华使馆的招待员岗位上,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从1975年至今,张光福已在缅甸驻华使馆工作了20多年,为10任大使提供过服务。他的工作得到每位大使的肯定和使馆其他外宾的好评。
缅甸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和缅甸之间的友好关系历史悠久,两国人民的友谊很深。作为这个国家驻华使馆的招待员,张光福深知自己肩负的光荣责任。
为了做好服务工作,张光福不仅努力钻研业务,还不断刻苦学习外语。有了培训班的英语基础,他又参加了业余英语学习班,下班后收听英语讲座。除了英语,他还向外宾们学习缅甸文。时间长了,张光福不仅能用英语与外宾沟通,还会讲一点缅甸语。他认为,学好外语是做好外交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招待员应具备的技能。张光福说:“学好外语,既方便了与外宾的交流,同时也给工作带来了方便。”
1993年,两名翻译离开了使馆,中国职工中的老同志都退休了,使馆里服务人员紧缺。在这种情况下,张光福扮演了使馆里的重要角色。因为他懂一点英文和缅甸文,所以使馆里有什么事都找他,事无大小都交给他去办。使馆里的外宾与张光福开玩笑时,认真地说:“吴张是领导。”大使也说:“我是缅甸大使,吴张是中国大使。”此后,使馆里的工作几乎离不开张光福了。
1995年,大使把张光福叫到办公室,说:“你在缅甸驻华使馆工作20多年了,时间最长,你最了解缅甸使馆。你以后不用做招待清洁工作了,你被提升了,以后专门协助签证官吴埃哥哥搞签证。”此后,无论外国人或中国人的签证都由张光福受理盖章。大使馆的公章也交给张光福保管。除了协助签证官为进入缅甸的各国人办理签证,他还负责为使馆起草给机场海关、北京海关、外交部礼宾司、公安局外事科等部门的照会,这些任务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的张光福来讲,确实既光荣又艰巨。
为了让外宾满意,他除了保持一贯的认真负责的态度,还自觉学习各种文体的写作,完成好外宾交给的每一项任务,办好每一件事。这时候的张光福已成了外交官们离不开的“领导”了,就连使馆武官处要人也要找他帮忙。只要外宾提出的事,张光福从不推托,总是想办法完成他们交给的任务。
自从协助签证官办理签证以来,张光福从未出过一次差错。除了这项重要的工作,每当缅甸的总理、总统等贵宾来华访问或到使馆来时,张光福会主动去做招待工作。因为他当招待时间长,经验丰富,而且有许多“绝招”。他不但摆台面有一手,还能叠出孔雀开屏以及各种花鸟等数十种花样的口布花。缅甸的总理或总统每年都要到中国来访问。他们每次来使馆,都少不了由张光福出面当招待。每次缅甸方面的其他高层领导人来华访问,也由张光福负责招待工作,摆台布,布置宴会厅、客厅等。
在宴会上,张光福负责为这些贵宾提供服务,如倒酒、上菜、报菜名等。他的招待工作不仅在缅甸驻华使馆里有名气,就连马来西亚等使馆也知道他的名气。1983年、1985年,马来西亚国王两次访华。马来西亚驻华大使就通过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点名请他去做临时招待工作。
在使馆工作的招待员有时候比饭店服务员还忙,常常因为使馆里来客人而加班。在加班的时候,张光福必须等到送走客人才能回家吃饭。很多时候,回到家已是夜深人静,妻子有时候等他到深夜。
有一年元月4日,缅甸驻华使馆举行国庆招待会,邀请了四五百人。饭菜由饭店承包了,但饭店的服务人员并不懂缅甸礼节,所以张光福还得亲自招待有身份的贵宾。那天,张光福负责招待四五桌贵宾,在各桌之间来回穿梭,为各桌的贵宾倒酒、送菜、送水果盘。为了让自己负责招待的每一位外宾都满意,张光福做到眼勤、口勤、手勤、腿勤。一个小时下来,紧张的微笑服务已让他累得腰酸腿疼。晚上回到家,张光福累得连话都懒得说。
张光福于1969年结婚,与妻子两地分居了好多年,直到1991年妻子和孩子的户口才迁到北京。在使馆里为外宾提供优质服务的张光福,也曾想为自己的家人多做些事情。
1999年年初,妻子在医院查出严重病情,张光福本想请假陪妻子看病。由于使馆工作太忙,他没来得及多陪她几天,没来得及实现这个愿望,妻子突然离他而去。在妻子刚离开人世的那段日子里,张光福一直沉浸在悲痛中,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亲人。为此,张光福一直在内心深处责备自己。
得到张光福妻子去世的不幸消息后,使馆里的外交官们都向他表示慰问,北京外交人员人事服务公司的领导也到他家里看望,并决定帮助他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此时此刻,张光福意识到自己虽然只是一名招待员,但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和帮助。他从内心里感到无比欣慰。他表示将以实际行动为外交服务工作作出新的贡献。
(注:本书出版于1999年9月)
-end-
文章来源 |《驻华使馆里的中国人》
作者 | 春红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