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滑动查看更多)
康岱沙 1950年3月调入外交部,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二等秘书(未成行)、西欧非洲司一科科长;1953年,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二等秘书、研究室负责人;1962年,任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党委委员、一等秘书、研究室主任等职;后担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秘书长、理事,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党委委员、政务参赞等职,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本文音频
本文内容
1978年底,叔亮被任命为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我担任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党委委员、政务参赞。这是我在那一年里值得记住的第三件大事。1979年1月6日,我和叔亮乘飞机离京赴任。我们在罗马尼亚任职整整4年,1982年12月离任。
罗马尼亚位于巴尔干半岛东北,东临黑海,中部是成弧形的喀尔巴阡山,南部是富饶的多瑙河平原。罗马尼亚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石油储存量位于欧洲前列。罗马尼亚原来长期处于被压迫、受凌辱的地位。
1944年4月23日,罗马尼西亚人民在罗共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取得了社会和民族的解放以及国家的独立。
1965年3月,罗共领袖乔治乌·德治逝世,尼古拉·齐奥塞斯库接替了罗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后改为总书记)的职务。
1974年起,他连任总统,集党的总书记、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经济与社会发展最高委员会最高主席于一身,在罗马尼亚执政达25年之久,直到1989年12月25日在全国骚乱中被“特别军事法庭”处死。齐奥塞斯库对外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反对霸权主义,长期同我国保持友好合作的关系,但对内却实行专制独裁、家族统治,腐败严重,导致毁灭。
中罗两国关系友好、交往频繁,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罗两国的友谊经过风风雨雨的考验,不仅在政治上团结友好,在经济上也是亲密合作的,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正义事业的斗争中,一向是彼此声援,互相支持。特别是1982年4月齐奥塞斯库总统对中国的访问和1983年5月胡耀邦总书记对罗马尼亚的访问,更是把这种友好关系推向了高潮。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不断派出各种代表团到罗马尼亚访问考察,借鉴他们经济建设的有益经验,加强了两国合作。
从1979年到1982年,我在任驻罗马尼亚大使馆政务参赞期间,曾先后多次陪同我国访罗的党、政、工会、青年、妇女、学者等代表团、考察团、组,访问过罗马尼亚二三十个大中城市,参观了内容丰富,颇有历史价值的博物馆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等生产单位。可以说,那几年我亲眼目睹了罗马尼亚各项建设成就和城市人民生活的喜人变化,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0年新年团拜时,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中)接见外交使团,团长为陈叔亮(中右)。
1979年1月至1982年12月,我们在罗马尼亚任职期间,两国关系十分密切,互相交往频繁。公开场合与官方人士交往、交谈还是有很多机会的。但彼此之间的个人来往,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因为,罗马尼亚当时的国家元首齐奥塞斯库总统对国内管得很严,驻罗使节官员包括中国外交官在内,始终无法展开与驻在国官员的深入交往。
当年,我们的情况相对来说还算不错,深得齐奥塞斯库总统信任的罗马尼亚元老、罗中友协主席普楚里和夫人同我们常有交往,但大都是谈谈天、吃吃饭而已,只能算作礼节性的浅层次交往。在罗马尼亚使团夫人之间也是这样,大量公开频繁的交往,无非是打桥牌、组织旅游、聊聊风土人情、举办烹饪表演和介绍室内养花等。
1982年12月13日,罗马尼亚外长安德烈代表齐奥塞斯库总统授予即将离任的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陈叔亮一枚“图多尔·费拉迪米列斯库”一级勋章。12月15日,齐奥塞斯库总统亲切接见了即将离任的大使陈叔亮。
这一年,叔亮71岁了,的确到了告老还乡的年纪了。
-end-
图文 |《家族与往事》
口述 | 康岱沙  执笔 | 吕立勤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