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滑动查看更多)
王常福  山东龙口人,大校军衔;1964年,山东大学外文系俄语专业毕业,公派至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学习;先后在中国驻阿大使馆文化处、研究室、武官处工作;1970年9月入伍,曾任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武官处陆海空军副武官、武官处陆海空第一副武官、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陆海空军武官;退役后,曾担任北京航空联谊会副秘书长、代理秘书长。
前文链接
站在波留宁将军墓前(上)
站在波留宁将军墓前(中)
本文音频
本文内容
1
5
1
因为日军飞机消耗较多,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抓紧向德国和意大利购买新式飞机。担心遭到苏联轰炸机的袭击,日军将卸货地点选在了日本空军的主要基地——松山机场。
1936年完工的松山机场,除了拥有多条跑道和导航设施,还有巨大的油库、弹药库及飞机修配厂。中日战争爆发后,为支援日陆军作战,日军在松山基地部署了大量新型飞机,作为前进基地。情报获悉,日本运载新飞机的船队刚刚抵达台北,船上载有意大利新式轰炸机。
苏联顾问组会同中方空军负责人制定了大胆的计划,决定攻其不备,轰炸松山机场。松山机场周围都是山,苏联飞行员从没飞过这条航线。领航员们奉命制定出详细的飞行计划,地勤人员细致地将飞机各个部位进行了检查。
为迷惑敌人,开始散布消息,说要准备轰炸安庆附近长江中的军舰。
攻击机群分为两个编队,28架CB从汉口出击,12架CB从南昌出击。第一编队苏联机组,第二编队中苏参半。为求突然,攻击航线通过台湾岛北部,并在西端急转,于4000米高度进入攻击。两个编队中,从汉口起飞的波留宁编队达成目的,而南昌编队遇云无法辨识目标,不得不回头。
袭击时间定在苏联红军成立20周年纪念日。行动严格保密,所有无关人员都不知道此事。
1938年2月23日清晨,汉口机场上,4辆苏联军用卡车驰向停机坪,80多名飞行员迅速跑向СB-2轰炸机。几分钟后,螺旋桨转动起来,发动机发出轰鸣,波留宁率领的28架飞机鱼贯滑出,腾空而起,消失在晨霭之中。
天气很好,非常适合飞行,地平线上有浅蓝色的薄雾。
在没有供氧设备的情况下,为了节省燃料,飞机一直上升到5500米的高空,严格保持直线飞行。飞行员们忍受着缺氧的生理反应。两个多小时后,波留宁下令降低高度至2000米,飞行员们透了口气,最后又检查一遍机上的武器系统。
10点30分,28架飞机携带的280枚炸弹,冰雹般砸向松山机场的飞机、油库、机库、弹药库,机场顿时一片火海。
后来波留宁回忆说:
当时的天气情况并不理想,台湾东部地区被密云笼罩着,只露出点点山峰。根据时间,我们计算出已经到达攻击地区,此时云缝中突然露出了一丝亮光,目标显露出来,不远处就是台湾,台北3公里处就是日军机场。
波留宁说:
日本人好像把我们的飞机当成了自己人,高射炮鸦雀无声,空中见不到一架敌人战斗机。我们按预定计划展开队形,不慌不忙地瞄准轰炸,机场上顿时浓烟弥漫。对没炸毁的飞机和高炮,我们继续用机关炮扫射。另外,我们还对一座港口设施和军事运输船实施了轰炸。
炸弹投完、子弹打光,志愿队轰炸机群开始返航,毫发无损地降落在南昌机场。
为庆贺苏联飞行员胜利凯旋,苏联和中国指挥部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中国军民大受鼓舞,各种报纸连日报道,各界热烈庆祝慰问。
宋美龄为轰炸日军台北松山机场的苏联飞行员授勋
远征台北的第二天晚上,宋美龄代表航空委员会,设宴招待远征的苏联空军勇士们,向他们表示热烈祝贺,盛赞他们这次取得的辉煌胜利。波留宁作为大队长,坐在了宋美龄旁边。
波留宁回忆,突袭成功的第二天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中国各家早报纷纷报告了一则轰动新闻:“在一名外国飞行员指挥下,年轻的中国空军突袭了位于台湾岛的日本空军基地。”虽然报纸并未提及外国飞行员的姓名,但大家都认为这是陈纳德,因为当时,陈纳德正领导一个外国志愿飞行队。
后据侦察,台北空军基地40架日机被毁,3年的燃料储备报销,几艘船只被击沉或炸伤,机库和港口设施被毁坏。
1938年4月4日,日本通过驻莫斯科大使,向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利特维诺夫发出照会,抗议苏联向中国提供军援。但苏联向日本外交官解释说,苏联的行动完全符合国际法。
1
6
1
1938年5月20日,由波留宁他们带教出来并积累了一定经验的中国轰炸机飞行员,由徐焕升带队,驾驶轰炸机,趁夜色隐蔽远征日本本土,在九州和大阪上空撒了一百多万张传单。任务完成后,蒋介石亲自来向中苏飞行员表示祝贺,这是波留宁第一次见到蒋介石。
波留宁还奉命为八路军运送过物资。
地面值班人员曾询问波留宁:“你的飞机可以装多少公斤货物?”
“一吨。”
“那好,这里刚好有一吨物资,要送往这儿。”值班员在地图上标注了一个偏僻的山区。
一条小河,降落地点用信号布做标记,旁边有一个风向标。这就是机组能够得到的全部信息。波留宁知道,这是一次不容易完成的任务。
按计划两个半小时就可以飞到目的地,但3个小时过去了,目标却没有找到。发现了一条小河,但周围没有信号布。在无人的山区上空,波留宁转了好久,不由产生了疑问:是不是找错了地方?
正在这时,突然领航员喊了起来:“右面,山脚下有标记!”波留宁一看,不错,那边有风向标正在飘动。原来,山的阴影遮住了信号布。
试降之后,飞机终于落在铺满砾石的空地上。八路军代表走过来,向波留宁他们表示感谢,将货物卸在一辆马车上,以便沿崎岖山路运到山里去。
“需要汽油吗?”那位代表关心地问。
几个八路军士兵从一块大石头后面,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几桶汽油。他们考虑得很周到。战事紧急,将油加进油箱,波留宁他们便同八路军告别,起飞返程。
进行了无数次战斗飞行后,夏天到来时,波留宁他们奉命转移到兰州的后方机场,在那里维修飞机、更换发动机,以尽量延长飞机的使用寿命。
战斗取得成功,除了飞行员和领航员的飞行技能和战斗本领外,工程师、机械师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们不知疲倦,日夜守候在机场上,确保飞机随时投入战斗,他们随时可以代替射击士飞上天,操纵高速机枪作战。
波留宁与空军研究院的战友、随航机械师瓦西亚·齐姆良斯基,1928年两个人在沃尔斯基航校同为学员时就很熟。齐姆良斯基是一个乐天派,喜爱音乐。在学校时,教员和同学都很喜欢他。来到中国,无论怎样复杂的战斗环境下,他从来不离口琴,整天嘻嘻哈哈和大家逗乐。这位“空中音乐家”在中国的天空飞行了约100多个小时。
1938年7月初,波留宁接到命令,将飞机移交给由T·T·赫留金率领的志愿飞行队,他们的大队回国休整。
夏天里,波留宁回到莫斯科。在哈莫夫兵营里,他写出一份在中国作战情况的详细报告,为苏联轰炸机部队建设提供了真实的一手资料。空军司令洛克基沃诺夫及其他空军领导人接见了波留宁一行,他们的工作受到了赞扬,并得到了奖品。
11月14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命令,授予波留宁“苏联英雄称号。
1
7
1
为保证飞行规范与安全,苏联空军成立了检查局,总结推广战斗经验,制定相应文件,局长由苏联英雄A·K·谢洛夫担任,波留宁担任了副局长。
在检查局工作时间不长,波留宁被任命为基地副司令和航线管理局局长。基地在阿拉木图附近,从基地里经国境把飞机、武器和弹药运到中国。随战争延续,要使有所增加的军事装备和物质能及时运到中国,可见航运局的工作十分重要。
1938年10月,波留宁到航线管理局走马上任。当时,航线管理局很混乱,急需整顿。航线上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从阿拉木图到终点站兰州,中间有11个机场,所有的机场都是土机场,周围是山,下过雨后许多石块会随水冲到机场上,每天飞行之前常常需要清除这些石头。
无论有多大困难,必须保证苏联飞机和人员在航线上各个机场上的停驻和起飞,保证正常向中国空军提供苏联飞机。
航线长达3000公里,缺乏可靠的通讯联系工具,没有可以判定位置的突出地标。因常常有沙尘暴,唯一一条土质公路几近灰黄,从天上看起来很模糊。
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老战士合影。自左至右:布拉戈维申斯基、雷托夫、雷恰戈夫、波留宁
波留宁在每个机场上都建立了指挥所,备有燃料、加油设施和粮食。人们在那里勤奋工作,通过指挥所同中国地方当局联系。作为局长,波留宁的任务除了保证安全运输物资,还要装配好飞机。
两个装配基地,其中一个在阿拉木图。一个大队的工人负责CB轰炸机的装配,波留宁与这些工人在国内改装CB轰炸机时就很熟悉。这些人团结、忘我,集体荣誉感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完成任务。他们昼夜不停工作,始终坚守岗位,只是在吃饭和睡觉时稍微歇一会儿。
每装配好一架飞机,波留宁都要亲自试飞检查,与驻厂接收员、工程师共同对每架飞机的技术和战斗要求负责。飞机检查和试飞之后,就移交给机组,随即飞往兰州。
有一次,波留宁接过一批ДБ-3A轰炸机,这批飞机是由R·A·库里申科和政委C·G·费德洛夫率领飞往中国的。航线上的机场不能降落这样的飞机,因跑道太短。能降落这种飞机最近的机场在安西,距离有2000公里,CB不着陆是飞不到的,波留宁不得不飞到乌鲁木齐,在那里换了CB飞机,前去引导ДБ-3A。

第二个装配基地在戈壁滩边缘的哈密,这里装配伊-15、伊-16战斗机。飞机先拆散装箱,用汽车运到哈密,安装好后再由中苏飞行员接收并试飞,然后由波留宁的CB轰炸机引领到终点站兰州。波留宁记得,曾引领过著名苏联飞行员苏普伦和柯基那基率领的40架战斗机。
在此期间,他们共运送了400架飞机到中国,没有一架出过事故。
直至晚年,波留宁每每忆及三次在中国的那些日日夜夜,总是充满着激情。6年间,他3次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与中国军民一起,抗击日本侵略者,培训带教中国飞行员,输送武器装备,每一次都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战斗中,他作为苏联空军志愿队的一员,表现出令人敬仰的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尽到了自己的国际主义义务……
天有些阴,站在波留宁将军墓前,我脱帽,将花圈郑重地献上。我深知,我的这一举动,并不只是代表个人,更是代表曾经被他及他的战友保护过的中国百姓,代表曾与他一起反抗过侵略者并肩战斗过的军民们,向一个有良知的外国人,表示感激之情!
有风吹过,簌簌有声。仿佛在说,将军不死,精神永存!
END
 图文 | 王常福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慧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