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夏永芳  曾先后担任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助理、上海市复旦外事管理教学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外事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外联部部长等职。
本文音频
本文内容
今天,中国在经济和其他领域的对外开放与合作正在蓬勃开展。中外双方都在探究如何使这种交流与合作获得成功。中国人正在学习西方文化和国际礼仪,而西方和境外人士也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中国人的待人之道发生了很大的兴趣。我曾应邀与一些长住上海的外国友人就如何与中国人打交道谈过自己的看法。

 热情好客,民族传统
中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国人的待客之道是礼数周详,亲切热情。迎送、会见、会谈、宴请、签约、赠礼、参观、游览、娱乐以及各项生活服务都安排得妥帖齐全,周到细致,体贴入微,很有人情味。如在宴会上为正逢生日的客人送上蛋糕和长寿面;为不吃某些食品的客人开“小灶”;向喜欢文房四宝的日本客人赠送刻上他们名字的印章……外宾往往从这些细节中感受到主人的真诚友情,深受感动。
 礼宾礼仪,广受重视
应该提到,中国人待客中往往显示出长幼尊卑之别。客人抵离时,通常会有一定级别的负责人和官员到场迎送。见面的礼节主要是握手、问好,表示欢迎,并由随从和翻译介绍主客双方的姓名和职务,随后交换名片。在正式场合以称呼主人的头衔、职务为宜。在随后会见、宴请、谈判、签约等活动中,也许会有更高一级的领导、官员出现。客人应从上述活动中搞清中方人员,特别是领导的身份及其在项目中主管的工作。在较重要的涉外活动中,由负责礼宾的中方人员按国际惯例和中外方人员的礼宾顺序排定位次。
现今,中国举行的涉外典礼比较多,包括文化、体育、节庆、商务等方面的开幕式、闭幕式、竣工仪式、签约仪式等等。
较正式的典礼,其内容、中外宾名单、典礼程序都有严密安排。这种安排既参照国际常规,也加入“中国特色”,如:主要客人称为贵宾,要为他们佩戴胸花,仪式开始之前先进贵宾室,之后被引领上主席台,按规定的位置站立。仪式开始,主持人会依次报出他们的姓名和职务;接着由主人讲话,主宾讲话,有关方面代表讲话;接着或许有剪彩仪式;最后要分发纪念品、举行招待酒会等。这些典礼上,中外方人员讲话会耗时较长。
 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在中国,商务合作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可以说“友谊先行,生意随后”。某国总领事对我说,他在上海工作三年,琢磨出一些“道道”。
孔子、儒教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西方人做生意往往要签署很详细的合同,而中国人往往重视人际关系甚于合同文本。相互信任之下什么事情都能达成协议,友谊似乎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关系越广越好,其中不但要有上层,还要有各个层面的关系。
他还说,中国人特别要面子,很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因此讲话不应太直率,要有分寸,不要因讲话不妥而搞坏关系。
生活服务,细致周到
宴会和礼品在中国人的对外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既是重要的礼宾环节,也是商务活动的重要内容。中国人安排的宴请至少有如下特点:
01
菜肴精美,色香味俱佳。在高层次的宴会上还常用冬瓜、南瓜、西瓜、萝卜、冰块等制作龙凤、花卉、鱼鸟等精美饰物点缀菜肴和桌面,使赴宴者在味觉、视觉上都得到享受,充分展示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美不胜收。但是也存在菜肴太多、太贵或不合西方人饮食习惯,时有浪费等问题。
02
菜多量大。中餐上菜的程序大致为冷盘(6-8道)、热菜(6-8道)、点心(数道)、汤羹、甜品、水果,有时还有冰激凌。因此,我们建议外国朋友在品尝中餐时应每道菜吃一点,不能一道菜吃得过多,特别是吃冷盘要留有余地。
03
宴会上,主客双方都要祝酒,举着酒杯讲一些表达友好和祝愿的话,时间在开场、席间和结束时均可。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自己宴会时劝酒的情况较为普遍,在涉外宴请时,大部分人频频举杯向外宾祝酒或敬酒,但不劝酒。
礼品是人际交往中的粘合剂,在中外交往中同样如此。中国人为表示对客人的友好,有些人也爱讲排场,因此送的礼品都较贵重。一段时间内,绣品、瓷器、青铜仿制品等比比皆是。有些图册内容不够精美,太过笨重,不便携带。总之,缺乏新意和创意。在外国客人赠送的礼品中,中国人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或有实用价值的东西特别青睐。
宴请和送礼是增进人际关系的手段和载体。与中国人交朋友也大有学问。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中外人士一般不太可能一见如故,需要经过接触、沟通、交流。一旦与中国人建立信任和感情,双方的交往会显得更有人情味。中国人大都很珍惜和外国朋友的友情,但是,大多数人没有习惯经常通过书信和E-mail频繁联系。
 交往交谈,中庸之道
中国人在对外交往中的语言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有所不同。在正式场合向外宾介绍情况、会议致辞大都经过认真准备,写成书面稿子。有的人照本宣读,更显得拘谨枯燥,也没有幽默感。
这类谈话的内容和语言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01
虚词多,实际内容少; 
02
讲道理多,举实际例子少; 
03
用报刊语言多,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少; 
04
篇幅也较冗长。
总之,让外国人听不明白。
为此,我们要耐心一些,也可以通过提问,或与他们开展对话的方式,使谈话更实际、更具体一些,或以幽默的话语使双方的对话显得轻松活泼一些。
由于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为人处事和语言谈吐常常为“中庸之道”所主宰,直截了当、实话实说者少。有时显得过分谦虚,有时谈话委婉曲折。其结果是妨碍了外方人士正确了解他们的本意。
如:一位知识和能力较强的大学生求职应聘时,当外方总经理问其交际能力如何,这位同学回答“不怎么样,很一般”;外方问及如经录用,可否胜任工作,该同学回答“还行,能凑合”。外方总经理对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和客套产生误解,认为该同学缺乏实力和自信,结果未予录用。
又如:中国人设家宴款待外国客人,尽管菜肴丰盛,招待热情,当对方致谢时,主人总是说“菜不好,没什么吃的”,弄得客人很不理解。
由于中国人要“面子”,也有民族自豪感,有时又出现相反的情况,在对外介绍本单位和自己的城市和国家时,讲成绩多,讲问题少,同样妨碍了客人对真实情况的了解。
 中外社交,文化差异
在涉外场合,中国人似不善社交。有外国人在场的聚会上,常常会看到中国人“扎堆”交谈,外国人也自行交际。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语言障碍。除涉外单位的专业或翻译人员之外,相当多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尚不能用流利的外语与外籍人士交流。现在中国有一股“学外语热”,但外语普及还有待时日。
因此,外国朋友如能学一些中文,哪怕是一些最基本的交际语言,也会使中外交流活跃起来,从而使自己更快地进入中国人的圈子之中。中国人对能讲中文的外国人很有兴趣和好感,很愿意接近。
外方安排的社交方式、内容和时间也与中国文化有差异之处。不少中国人因外方酒会或晚会的时间较晚、耗时较长,与外国人共同话题较少,而感到有些“头痛”。一般中国人比较喜欢的社交是内容实在、时间不太长的活动,如:宴会、自助招待会,可边吃边聊,在一至两小时内结束。
在社交场合,不少中国人喜欢“拉家常”式的交谈,也经常会涉及年龄、职业、家庭、孩子、住房、旅游、教育等内容。如今,国际礼仪正在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要“回避隐私”,贸然问及外宾年龄、收入、婚姻、健康等情况不妥。
综上所述,与中国人交往,需掌握一些基本的理念:
1
注重礼节
“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在中国人的对外交往中有鲜明的体现。出入起坐、谈话主导等都与每个人的角色地位、等级身份有关。在对外活动和重要典礼中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模式和排场。
待客方面,无论是机构接待,还是私人会客,中国人都有一套周详的礼数,从客到时送茶到送别时赠礼,每一个环节都有安排,甚至到达细致入微的程度。
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修养不够,对异国文化了解不多等原因,中国人在对外交往中不能守时守约,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举止不文明,以及对外交谈话题不妥、涉及对方隐私等现象时有发生。
2
中庸之道
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视“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指的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待人接物等诸方面表现为维护统一、顾全大局、强调集体和“中庸之道”。如中国人谈话,特别是开场和结尾有一套自谦之词,有时绕弯子才触及主题,与西方人崇尚个性、表达直率、公开争斗有很大不同。
3
人际关系
巴西总领事利马(左一)与意大利朋友告诉我他们与中国人打交道的体会。
中国人在西方式的“party”等场合似不善社交,但事实上人际关系是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外籍人士在中国人际交往中越成功,其事业也越成功。在与中国人交往中,应重视以下方面:
01
“友谊第一”是中国人在体育比赛中提出的一句响亮口号,延伸到商务等其他领域,指的是在建立和增进友谊的前提下,其他事都会迎刃而解,得到圆满的结果。大多数中国人很爱国,也有民族自豪感,因此对中国友好被视为建立中外方友谊的前提和基础。
02
互惠互利。友谊能促进商务及各项合作,但不能替代双方的利益。互惠互利是中国人谈生意的一个先决条件。
03
诚信为本。当今中国社会在对内和对外交往中大力倡导诚信待人。也希望交往对象、合作伙伴也能信守承诺,从而建立相互信任和友谊,进而成为朋友。
- END -
图文 | 《激情岁月》    作者 | 夏永芳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慧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