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滑动查看更多)
黄志良 江苏苏州人,1931年出生;1951年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就读于英语系和西班牙语系,毕业后留学古巴哈瓦那大学;1960年调入外交部,先后在中国驻古巴经济代表处和中国驻智利商务代表处工作,1980年任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一等秘书,1985年任中国驻巴西圣保罗总领事,1989年任中国驻尼加拉瓜大使,1991年任中国驻委内瑞拉大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前文链接
莫奈达宫的悲歌(上)
莫奈达宫的悲歌(中)
本文音频
本文内容
历史悲剧终于发生
阿连德总统领导的人民团结政府,提出了反帝、反垄断、反寡头的任务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并据此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首先,将美国资本控制的3家大铜矿和硝矿收归国有,并对全国150家大型私人企业和银行实行国有化,形成国家对各主要经济部门的控制;同时,大刀阔斧地进行土地改革,先后从4000多个大庄园主手中征收了800多万公顷土地,建立国家农场、合作社,或直接分给无地农户;采取措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支持工人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大幅度提高工人工资、改善基层群众的各种社会福利待遇;在对外政策上,高举反对帝国主义的旗帜,积极支持拉美和亚非各国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斗争,扩展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关系,在南美国家中率先同中国建交,并恢复了同古巴的外交关系
(亚历山德里执政时断交)

阿连德签署铜矿国有化文件。
阿连德政府这些具有重要进步意义的改革措施,曾得到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在改革的第一年,智利的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这时,在国际上,有人把智利的改革作为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样板大加宣扬。但好景不长,人民团结政府的领导者们对智利的具体国情考虑不够,头脑不够冷静,改革的步子越来越快,打击面也愈来愈宽,人数众多的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受到了侵犯,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第二年,生产开始滑坡。超越限度地提高人民收入和大搞社会福利,给国家增加了沉重负担,导致国民收入分配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开支激增。政府为弥补赤字,被迫大量发行货币,致使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市场商品匮乏,劳动者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不满情绪随之增长。
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后,智利政府四处向友好国家求援。我国政府也向智利人民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但任何外援解决不了一个国家的根本问题。
一个颇有代表性的例子,我至今没有淡忘。
阿连德与智利儿童。
阿连德总统认真履行了竞选时所作的改善社会福利的多项许诺。其中之一是为全国学龄儿童免费供应早餐。1971年1月起,智利孩子们每天到校后能吃到一份牛奶和面包加黄油的丰美早餐。第二年,由于国内牛奶产量锐减,牛奶供应发生困难,智利政府要求我国紧急支援500吨奶粉。我记得,当时的李先念副总理向来访的智利代表团作了坦诚的解释。他说:“你们大使一定知道,大多数中国儿童是喝不上牛奶的。我国的牛奶产量极有限,鲜奶都不够用,哪能大量生产奶粉。即使我们设法从国际市场上买到了奶粉转送给你们那里,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呀。根据我们的切身经验,只有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改善广大群众的社会福利。”
当时,智利的国内供应已是全面紧张,国家被迫花费大量外汇进口食品。1973年2月3日,周总理给阿连德总统写了一封信。我们连夜把信赶译成西班牙文,第二天由来访的阿尔梅达外长带走。总理在信中写道:“中智两国是发展中的国家,对于智利现在面临的困难,我们很理解并给予深切的同情。这种状况,从根本上说是长期的殖民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留下的恶果。不少第三世界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遇到类似问题。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发展中的国家除了相互帮助外,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也就是说,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如果经济不能立足国内,过多依靠外援,特别是依靠大国的贷款,这是危险的。在这方面,一些国家有过沉痛的经验教训。”
总理信中还指出,对于第三世界国家来说,要自主地发展民族独立经济,就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和牺牲。最后,总理又诚恳地提醒阿连德总统,在当前动荡的国际形势下,更要考虑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局面,作两手准备,争取好的,准备坏的。总之,改变经济落后面貌,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标,只有结合现实的条件和可能,有准备、有步骤地进行,才能逐步实现。这是我们从中国的亲身经历中得出的一点体会。
我听说,阿连德总统读了周总理的这封信后,十分感动,对信中的意见表示完全赞同。为了让政府官员和更多人理解信中精神,他指示把周总理的信在智利报纸上全文发表。可惜,一切都为时已晚。
本来就对这场改革怀有敌意的国内外反对势力,利用政府政策上的失误、社会经济形势的恶化和各阶层人民不满情绪的扩大,推波助澜地进行抵制和破坏。一贯把阿连德视为心腹之患的美国,更是火上浇油,不断对智利政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实行经济封锁,减少或停止向智利的贷款和投资,压低铜价;同时,极力支持智利国内的反政府活动。连曾支持阿连德当选的基民党等中间在野党也转而采取对抗的立场。
面临严重的局面,阿连德不得不放弃一些过激政策,但改进措施未能产生明显效果。物价继续上升,市场供应更加紧张,群众抗议浪潮更趋猛烈。阿连德为了稳定政局,寄希望于军队的支持,他邀请三军司令和警察司令入阁,不料这反而为后来的政变留下了隐患。
那个时期,我们几个在智利工作过,又认识阿连德的同事,更是为智利局势和阿连德总统的命运担忧,每天上班首先阅看我驻智使馆报回的情况和国际电讯有关智利的报道。起初,有的同志还比较乐观地估计,阿连德总统凭借他驾驭政治的能力,尚可能“摇摇晃晃”维持到下届1976年大选交权。持此说法也不无道理。因为1973年的议会选举,人民团结阵线所得的票数非但未减少,反而从36%增长到44%,在参、众两院分别增加了32席和6席。岂知,反对派意识到通过合法途径已难以推翻阿连德政府,于是筹谋非常手段,对阿连德总统发起新的进攻。
进入4月,智利局势变得越来越严重,气氛愈来愈紧张。罢工浪潮波及全国和各个行业,家庭妇女上街敲空锅,广大学生游行示威,军队内的不稳也逐渐显露。
6月29日,部分军人发动兵变,出动坦克攻打总统府。幸而在拥宪派陆军司令普拉茨指挥下,平息了叛乱。
7月5日,又有部分海军官兵起来造反。27日,右派游击队暗杀了阿连德总统的陆军副官,又在捷克和朝鲜驻智利使馆制造爆炸事件。
普拉茨将军在军内反对派压力下,被迫在8月23日辞去陆军司令和内政部长职务(不久后,这位爱国将军在流亡阿根廷时被人用定时炸弹杀害)。许多拥宪派高级军官被排挤出领导岗位、圣地亚哥卫戍司令皮诺切特将军取代普拉茨任陆军司令。至此,反对派已完全控制军权,军事政变迫在眉睫。
阿连德和皮诺切特(右)。
我从使馆报回的信息中得知,阿连德总统有预感到政变即将来临。有的朋友劝他不如像巴西夸德罗斯总统那样,出国算了。但他坚定的回答:“让他们拽着我的双脚,把我拉出莫奈达宫吧!”(莫奈达宫就是智利总统府,因为这幢坐落在市中心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两层建筑最初是铸币厂,殖民年间,此处是财富的标志,共和时代成了国家政权的象征。)
1973年政变照片。
酝酿已久的军事政变终于爆发了。9月10日夜,以皮诺切特为首的三军司令和警察司令组成的军人执政委员会,下令军队向首都方向迸发。
1973年9月11日(星期二)是愁云惨雾的一天,我根据国际通讯社发自圣地亚哥的电讯,默默记录下了智利现代史上最富悲剧色彩的一页:
清晨6时,叛乱的海军陆战队占领了离圣地亚哥150公里的瓦尔帕莱索港。
早7时,阿连德总统在家中打电话询问三军司令,无人回答。
7时半,阿连德来到莫奈达宫。此时,总统府周围还有一些警察和坦克守卫。
8时,陆军已占领首都各处战略要点,空军飞机在莫奈达宫上空盘旋。
8时20分,坐镇在总统府对面的国防部大楼里指挥政变的陆军司令皮诺切特在电话中要总统投降,并说已为他和他的家属和合作者准备好了一架飞机和护照。阿连德的回答斩钉截铁:“我不同叛徒谈判!”“智利总统决不逃跑!他知道怎样履行一个战士的职责!”
接着,阿连德在总统府利用尚受政府控制的麦哲伦电台两次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强烈谴责军事政变,断然拒绝辞职。
8时50分,守卫总统府的坦克和一些负责保卫总统的军人和警察开始撤离。
9时10分,已赶到莫奈达官的阿连德的长女贝亚特里斯从另一问房间打电话告诉阿连德,他们要把她和其他几位总统亲信扣作人质,强迫阿连德投降。“你不要这样做,”阿连德说,“我要求他们把你们杀掉,因为我不会投降。这样,历史会知道,是你自己的爸爸命令杀掉你们的。”
10时55分,政变部队的坦克冲向总统府,飞机也向总统府扫射。阿连德命令他的女儿、他的合作者和秘书们撤离莫奈达宫。他对他的朋友们说:“我不离开莫奈达宫,也不投降。他们从这里拉出去的只能是我的尸体。”说罢,阿连德头戴钢盔,身着防弹背心,手持冲锋枪,进行顽强的抵抗。
11时30分,皮诺切特向阿连德发出最后通牒:如不投降,就轰炸莫奈达宫。阿连德拒不投降。
叛军轰炸拉莫内达宫
12时,两架霍克一猎人式飞机向总统府投下炸弹,建筑物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
13时45分,政变部队攻入总统府。阿连德喝令身旁合作者和秘书们马上撤离莫奈达宫。他对他们说:“我最后出去。”
14时20分,当最后离开阿连德的人走下楼时,听到了两声枪响。阿连德用一支冲锋枪击中颚部自杀……
战斗到最后时刻的阿连德,他手中的冲锋枪是卡斯特罗所赠。
关于阿连德自杀的说法,我是从外国记者最初的报道中看到的。后来又传闻,总统是被杀的。但无论何种说法,阿连德像他曾说过的那样,是“作为智利总统死的”。历史会公正地记载,这位65岁的总统是牺牲在自己的岗位上的。
牺牲后被抬出的阿连德。
阿连德总统以身殉职的噩耗传到北京,我们每一个认识阿连德的人都感到震惊和悲愤。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翻译了周总理发给阿连德夫人和女儿的唁电。周总理称颂“伟大的阿连德总统”为智利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以及促进中智友谊和亚非拉团结反帝事业作出了积极努力,“他的高尚愿望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总理还在唁电中指出,智利人民将从这一沉痛事件中“吸取教训”,流露出他对这一历史性悲剧的无限痛惜之情。
2022年9月11日,民众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集会,纪念前总统阿连德遇难49周年。(新华社发,豪尔赫·比列加斯摄)
莫奈达宫的悲歌震撼了智利和所有拉美人民的心,也给人们留下了沉重的思考……
(注:原文刊于《外交官杂记丛书》鹭江出版社1999年8月)
-end-
文字转自 |《足迹》
作者 | 黄志良  图片 |《足迹》、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