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怎么读》 限时特惠包邮 27.5原价¥66),2023年12月12日活动结束。
随书附赠领读者地图一张。
学习能力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当中,朗读又是重要的一环,它既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又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检验手段。
一、什么是朗读
对于课堂的阅读教学来说,朗读是孩子们从口语进入书面语的桥梁。语言学研究已经证实,孩子在入学时的口语水平已达到成年人的90%。因此,在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孩子在学校的语文学习是要掌握母语的书面语。孩子从口语开始,进入到书面语的专门训练,在低年级要有从口语到书面语过渡的桥梁。一年级的孩子要从逐字阅读,过渡到大声读也就是朗读;到了三年级,孩子要学会默读,这是孩子形成书面语感的过程。所以朗读是从口语到书面语过渡的桥梁,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
到了高年级,朗读是从书面语回归到更高级、更规范的口语的凭借。成人的口语比低年级的孩子好,是因为受到了书面语的影响和规范。同时,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和所阅读的作品产生共鸣,当孩子需要把共鸣表达出来时,写读后感只是方式之一,另外一种方式是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把对作品的理解体现出来。所以,朗读又是检验孩子阅读能力的手段。
文字是无声的,而朗读是用声音来表现文字的。在朗读的过程中,孩子们认读语言文字,体验作品的思想情感,掺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再将视觉符号转化为听觉符号,所以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转化为有声的、规范的口语的一种再创造活动。
朗读首先需要读者与作者对话,在这种对话、获取信息的个性化建构中,孩子从中获得审美体验,再用自己的声音把这种体验加以表现,这本身是美的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朗读又是一种审美和创美活动。
二、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正确”是指在读的过程中不能有读错的字、读漏的词;“流利”是指要读得流畅,不该断句的地方不能断,不回读、不错读;“有感情”是指用声音的抑扬顿挫来传达作品的情感。这实际上是三级要求,第三级要求需要老师指导孩子使用一些朗读技巧,才能“有感情”地把课文读好。
对于孩子来说,朗读首先是一种语言的积累。在朗读的过程中,孩子了解字、词、句、段篇,所以朗读的过程,就是识字断文的过程,就是一种语言学习和训练的过程。朗读是从视觉到发音再到听觉的过程,可以帮助孩子形成直观思维。朗读时,学生先看到文字形体,通过视觉输入到大脑,大脑对图形文字进行“解码”,再调动大脑当中的储存进行“编码”,最后通过发音器官的运动输出声音,所以它是一个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
朗读是对孩子阅读理解能力的考量,只有深入理解文本,才能够读好。比如网上有很多关于朗读的音频,听得出来,不少音频的朗读者虽然有很高的朗读技巧,但对文本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如果仅作为个人的阅读和朗读,这种偏差是允许的;但作为阅读教学课堂的朗读示范,这样的音频就不合适,还需要教师进行筛选。
因此,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这在最新出版的部编版教材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朗读成为教学目标。到了中高年级,朗读的要求一直贯穿到六年级。因此,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就成为对语文教师的一个新的挑战。
三、如何指导朗读
(一)理解文本是朗读的前提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文本指的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教材编者精心挑选和编排出来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优秀范本,是学生学习阅读、练习朗读的“用例”。
没有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思想价值情感的体验、对文本语言的把握和体会,孩子是读不好的。小孩朗读有学生腔,原因在于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和细致,朗读时声音的高低变化不能表达文本的情感。阅读教学时,一般从如下四个方面对文本进行解读:
1.文本主题——为什么写
主题是文本的“灵魂”,它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主张或看法。任何文章都有主题,主题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含蓄蕴藉。在现代生活中,文章主题的表达更趋向明朗化和艺术化。
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而言,主题往往体现在文本的题目、关键词和中心句上,找出文本主题也是对学生基本阅读能力之一——提取关键信息的训练。
2.文本内容——写了什么
内容是文本的“血肉”,即那些组成文本本体的、用来支撑并表达文本主题的内容的各种材料,包括人物、事件、景物、道理等。文本内容恰当、充实、丰富、有代表性,才能言之有据,言之有物,有较强的说服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构成之一就是要能够读懂文本,了解文本大意,概括出文本主要内容。学生主要是通过对各段段意以及它们之间关联的概括来实现这种能力的提升。
3.文本结构——怎么写的
结构是文本的“骨架”,就是文章内容的组织构造,是作者依据表意和审美目的对文本内容进行的有机组合编排。结构是文本得以形成的基础,再重要的主题,再有说服力的内容,如果没有适当的结构,就会直接影响文本的表达效果。
文本的结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段落的功能:起始段、展开段、过渡段、延伸段、总结段等。2段落的排列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心理变化顺序等。3段落的艺术安排:伏笔、照应、悬念、铺垫、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
4.文本语言——用什么写的
语言是文本的“外貌”,首先,文本使用的语言要合乎特定的语境及文体特点,使文本读起来和谐自然;其次,语言要具有美感,可以通过华丽的辞藻来营造,但朴实无华的语言同样可以使文本富有质朴的美。
对文本语言的分析,是阅读教学的重点。阅读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品词析句的过程,就是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形成语言感觉、提升语言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当从如下方面关注文本的语言:1语音表现:押韵、平仄、节奏、停顿等。2词语运用:关键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成语的积累与运用等。3各种句式的特点与运用、句子之间的关联等。5标点符号的性质与作用。6叙述、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特点。7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这种文本分析,与学生的课外阅读或普通人的阅读是有差异的,是阅读教学过程中非常专业化的解读,需要教师具备文章学、语言学、修辞学、文学批评与鉴赏等方面的知识。本书就是从这四个方面对教材全部文本逐篇进行解析,抓住文本的突出特征,帮助教师准确解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的情感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二)需要掌握一些朗读技巧
朗读技巧要通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加以掌握。目前不少教师在这一方面相对来说比较欠缺,所以就不知道如何指导孩子朗读。从大方面来说,朗读技巧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读准字音和语调
读准字音,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学会汉语拼音,用普通话大声地、清晰地读出文本的内容。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普通话所规定的轻声、儿化、变调的正确读法,这些应当成为教师指导朗读的重难点。
语调是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主要指句子(以标点符号。?!为标志)末尾的语音升降变化。分为四种类型:1表示疑问、反问、号召、呼唤、惊讶等情绪的高升调,声音前低后高、语气上扬。2表示肯定、坚决、请求、感叹、沉重等情绪的降抑调,声音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3表示叙述、说明或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情绪的平直调,声音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4表示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反语、惊异等情绪的曲折调,声音先高后低后再高,或先低后高后再低。语调是情感的重要表达手段,主要取决于对文本情感基调的理解和声音的控制。
2.读通停顿和连接
停顿和连接是有声语言的“标点符号”,也是表达文本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停顿指的是朗读时声音的暂时停顿、中止。一般来说,停顿是用标点符号来表示的,顿号的停顿最短,逗号的停顿次之,句号的停顿最长。此外,句中没标点的地方也有需要稍作停顿的,主要有两种情况:1句子中间的自然语法停顿。比如主语和谓语之间、较长的定语和状语与它们的中心词之间等,在朗读习惯上都要略作停顿。2句子中间的语义强调停顿。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有意突出句中某些重要词语,在这些词语的前面或后面就要稍加停顿。
连接是指朗读时声音的连续、延续。一般来说,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就要连续发音读下去。但有时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在应该停顿的地方缩短停顿时间,甚至取消停顿,紧连读下去,这就是在朗读处理中非常常见的语义连接。
3.读好重音和速度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用声音加以强调的朗读技巧。主要分为:1语法重音。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比如句子中的谓语、定语、状语、补语、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2强调重音。为了突出某种特殊思想感情而把句子里某些词语读得较重或较轻的现象。
速度是指说话或朗读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松紧。速度由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比如急促、紧张、慌张、兴奋、激动、争辩等情感基调的语速略快;平静、陈述、庄严、沉重、思念、伤感等情感基调的语速略慢。
4.读出语气和情感
语气是指在一定思想感情支配下的语句的声音形式,即能够表达文章感情和态度的音调。就朗读的语句而言,语气里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又有外在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的声音形式的变化,这种声音的外在形式的变化是由我们说话时的气息状态决定的。
语气是用来表达情感的。比如,赞扬的语气,要读得气徐声柔;厌恶的语气,要读得气足生硬;冷漠敷衍的语气,要读得气少声平;讥讽嘲弄的语气,要读得气浮声跳;害怕恐惧的语气,要读得气提声凝;愤怒斥责的语气,要读得气粗声重。
本书对教材中每一篇文本从上述四个方面给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朗读的方法,作为教师朗读指导的参考。
(三)朗读从读好课文开始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选编出来的书面语范本,不仅可以用来学习阅读,而且适宜学习朗读。部编版教材中,低年级段的选文以儿歌和童话居多,而且童话多以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也符合儿童从口语到书面语过渡的表达需要,大大降低了学生阅读理解和朗读的难度,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进入书面语的阅读和朗读。中年级段的选文篇幅明显变长了,以叙事性文本居多,而且紧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把握都不难,阅读和朗读的水平得以提高,便于形成书面语语感。高年级段的选文加大了文学性文本的比重,让孩子通过阅读体味母语书面语的博大精深与典雅优美,建立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获得极大的朗读兴趣。由此可见,教材课文的编选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思想发展、心理发展和语言发展,所以,孩子的朗读应该从读好课文开始。
虽然课文仅是“例子”,远远满足不了孩子的阅读量,但是教师要用好这些“例子”,教给孩子阅读和朗读的方法。以最新部编版教材的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树和喜鹊》为例。“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这是两小段话,怎么样才能够读好它?首先要理解,教材里面给了一个提示:“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它提供了一个理解词义的方法,即联系上下文来学习生词。通过阅读第一段,孩子应该理解,“孤单”的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如果孩子理解了“孤单”这个词和这段话的意思,教师就可以很自然地指导孩子朗读时逻辑重音的位置,应在“只有、一棵、一个、一只、孤单”这五个词上;重音读好了,这两段话就能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些都需要教师带着孩子精心研读。
四、本书主要框架
在语文学习中,朗读就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这已经成为阅读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让语文教师真正懂得朗读的基本技巧、让朗读者理解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二者有效结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水平才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因此,最新投入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特别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为此,我们组织了从事一线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业人员及朗诵艺术家共同编写了本书,目的就在于为小学语文教师、小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利用教材文本学会阅读、学会朗读提供专业支持。
本书以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投入使用的教育部主持编写的《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共12册)中的全部教读和自读课文为内容,先以文字的形式逐篇进行文本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为教师阅读教学的朗读指导和学生的朗读实践提供帮助。在作者完成文本分析与朗读指导的基础上,由朗读专业人员对每篇课文进行示范朗读和朗读要点讲解,为教师朗读教学、学生课下练习朗读以及家长辅导孩子朗读提供音频材料。按照教辅读物的性质,本套丛书以融媒体的形式编辑上述内容,既有文字,又有音频,音频内容通过二维码扫描呈现。每一课都附有二维码,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听到课文范读和朗读指导讲解,方便读者反复收听和模仿。
本书期待获得以下读者的欢迎:1从事一线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人员;2进行语文学习的广大小学生及他们的家长;3社会各界的朗读爱好者;4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和朗读研究的各级科研人员。
在大力提倡书香社会的今天,让孩子从文字走向声音,用声音表达文字,徜徉在祖国语言的长河之中,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目标与责任。
这本《小学语文怎么读》由全国60余位一线优秀语文教师历时两年编写完成,由著名播音员李瑞英担纲朗读指导,十余位播音员和优秀教师示范朗读,全国300余位小学生示范领读。
图书依据1-6年级小学语文教材,总计302篇,涵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所有课文和古诗词诵读等教学内容,把朗读的基本技巧和理解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有机结合。纸质书+线上音频,打造沉浸式跟读体验。
16开软壳平装,内文页为70克龙丰雅韵书纸,纸质柔和,排版疏朗,阅读体验极佳。
随书附赠领读者地图一张。
版式:Xman.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