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今晚想跟大家聊聊严敏导演的新节目,《我可以47》,一档生存竞技类综艺节目,包括我在内的观众应该都期待蛮久了,豆瓣大家都用“这种题材”来称呼这个节目。
但是这档节目开播之后,它的口碑呈现出了一个神奇的变化曲线。
翻翻评论区就会发现,第一期节目播出后,大多是夸题材、夸导演的五星好评。
但第二期、第三期更新之后,原本给出好评的观众开始批评节目,大量一星两星出现。
但等到最近播出了第四期,好评又回来了,重新出现了夸节目精彩的声音。
呈现出来的这种曲线变化,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观察视角。
它所反映的,在这种题材观众所期待的到底是什么,反感的又是什么。
这档节目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它听劝,有接受观众的批评的态度。
所以这篇文,我们就借这档节目做对的和做错的,来聊聊“这种题材”以及“这种态度”。
《我可以47》
正文
接着上面那条网友留言,先说说“什么时候才有这种题材”的期待。
我们就以《我可以47》的第一期“卷王之王”为例,来聊聊大家期待这种力量型竞技类综艺的原因。
第一期“卷王之王”是一场攀岩比赛,47位选手要在循环转动的攀岩墙上不断向上攀爬,低于基准线则被判定为失败,最后根据选手的攀爬时长进行排位。
随着比赛进行,体能各异的选手开始纷纷落水,参与总数随之递减。
但与此同时,关卡难度还在不断升级。比赛进行到四分钟时,攀岩墙开启负角度攀登模式,机器出现倾斜,甚至到了后面,转速也在升级,对选手的抓握力、耐力等的考验也越来越大。
在这种体能比赛中,挑战者展现出来的绝对力量与绝对速度,能给我们观众带来非常燃、非常爽的体验感。
这种体验感的实现,首先得依托节目打造的悬念感。
在“卷王之王”的比赛里,伴随一秒接一秒的时间流逝,比赛人数不断减少,留到最后的选手也越来越凸显。
我们会逐渐产生越来越强烈的追问:他/她能坚持多久,以及谁会坚持到最后。我们被这些迫切想要得到答案的问题紧拎起来,沉浸在整个比赛过程里。
比如第一期,张雨涵从最开始坚持到成为场上最后一位女选手,后来成了单号组里的最后四个人之一。对于我们观众而言,整个观看过程交织着她能坚持多久的追问,与希望她坚持更久的兴奋。
这种爽感还来自于一种对抗性。
一个是生理对抗
户外的攀岩,其对抗性在于人与自然,而在这档节目打造的奇观化场景里,对抗性则体现在人与机器的对抗。
除了第一期无法跨越的高墙,第二期巨人的棋局以及第三期铁索高桥,都是通过极限场景的打造,让这种生理对抗发挥到极致。
但无论是户外,还是棚内,生理对抗的精彩都在于人在极限运动中消耗与释放自己的体能。
卷王之王”里一直坚持到最后的瞿海滨,在战胜了最后一位对手之后,仍然选择继续攀爬,从二十分钟,至二十五分钟,甚至坚持到最后三十分钟的纪录。
在不断突破自我极限中释放力量,这所展现出来的就是人向外的对抗与征服,接近极限,酣畅淋漓。
另一个是心理对抗
竞技比赛其实就是一个较劲的过程,和别人较劲,也和自己较劲。
同样是第一期比赛,几乎所有挑战者决定爬上那面攀岩墙时,都有不想当第一个落水者的念头,这种心理会外化成人的行动,或凝聚成最后一搏的刺激。
比如马家俊在攀岩中途下滑,几乎接近基准线,但抬头看见对手还在继续向上时,选择再奋力一搏,蓄力往上攀爬。
所以,在看《我可以47》这类竞技综艺节目时,我们之所以始终保持高度紧绷的状态,就在于深切感受到力与力之间产生的碰撞与抵抗。
而且难度越大,强度越高,抵抗越极致,效果也就越强,就像压到底又蓄力反弹的弹簧,这也是竞技类综艺能够破圈的关键。
理解了观众期待这类题材的原因,我们再来看节目的第二期和第三期,就会发现其中或多或少存在了一些问题。
第二期与第三期是关于第二个关卡,“巨人的棋局”。
但第二期节目却将选人组队、选手的宿舍生活、对手选择权挑战赛作为主体内容,正式的竞技比赛反而被延后了,于是从整体而言,节目的节奏也被延缓了许多。
主次安排上的失衡,加上“巨人的棋局”这一关卡本身策略性体现不充分,相对削弱了竞技比赛的对抗性和紧张感。
好在《我可以47》是一档非常听劝的节目。
新更的第四期,是新关卡“铁索横江”。在这期节目里,很明显的是,节目有意识地针对之前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整和修正。
像前面提到的节奏问题。
第四期把主体位置留给“铁索横江”这一正式比赛,在必要的前情提要之后,快速进入正题。赞多退赛、团队重组的具体前情则被放置于正片之前的加更内容。
这样一来,比赛项目重新成为节目重点,主题也更加明晰。
为了凸显竞技比赛,剪辑上也在强化选手与选手之间的对抗性。
在“铁索横江”这一关卡里,比赛的胜利不止于铺桥与物资运输的完成,而是在此之后还要拔掉对方旗帜并插上己方旗帜,游戏规则的设置就在有目的性地强化对手之间的竞争关系。
对于选手心理变化与行为变化的呈现,也能深描赛场上的紧张感
比如第一场比赛里,通过沈雅洁的视角,我们更清楚看到两队之间在比赛进行时的差距。
利剑队由于一次失误,连锁式地影响铺桥,而对岸的吃饭不排队队则通过人员合理的策略性调度和分工安排保证了桥面的平整,并且在流程与速度上领先于前者。
这样一来,我们既可以在感受彼此落差中体验与对方比赛、与时间比赛的拉锯,还可以通过对选手的观察带入他们的心理与行为。
因为这种同理,我们才能更明白所谓输赢,所谓竞技。
另外要提的,还有《我可以47》的关卡设置。
里面的关卡并不局限于单纯的力量考验,而是聚焦于领导力、策略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的综合。
像新一期的“铁索横江”,需要领导者根据每位队员的优劣势进行任务的分配与安排。
比如郑毅是克利伯环球帆船赛总冠军,航海过程会频繁使用绳索,于是主要负责整理绳子钢索和打绳结;而扎提可以发挥自己自重大的优势来调整高低平衡辅助铺桥。
包括第二期“巨人的棋局”,既需要挑战者会下象棋,也需要有足够的体能来搬移重达一百五十公斤的棋子。
这种柔与刚的融合,所要求的则是脑力、体能、容错能力与判断力等多项能力的综合。
透过这些关卡与规则的设置,其实可以看到节目所想要诠释的——强者的多面性。
对于强者的衡量,并非完全依赖于某一专项力量的数值,而是体力、智力、意志力等各种力量的综合。
真正的强者,不只在于体积上的突出,更是容积上的平衡。
《我可以47》其实也是一个蛮好的范例,它让我们看到在竞技类综艺中,观众期待什么,又无感什么。
且在看见与观察之余,更重要的是针对观众的反馈进行调整与修改。
综艺与电视剧的播出形式不同,后者是打包式的产制与播出,而综艺节目则是边录制边剪辑边播出,这种灵活性可以让综艺节目根据观众口碑和市场回馈进行适时调整。
但“自由”惯了的综艺,在很长时间内反而忘记了行使这项权利。
《我可以47》的出现,也是一次自证。听劝,作为综艺节目发挥自身优势的有利选择,不该退化成稀缺的品格,而是本该展现的态度。
配图/《我可以47》
音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