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艾滋病,你会想到什么?
不检点…
没救了…
离我很远…
只在网上见过……
恐惧……
罪人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可怕的疾病离自己很远。
可是——真的吗?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预估,2022年全球约有3900万艾滋病感染者[1],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105.3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累计报告死亡35.1万人[2]。每年新发HIV感染还是处于比较高的水平。
对于艾滋病,我们不可掉以轻心,毕竟这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传染性疾病。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必“谈艾色变”!
今天(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典哥就通过这20个快问快答,让你更了解艾滋病。
01
第一个得艾滋病的人究竟遭遇了啥?
目前医学界暂无定论,有观点认为最初可能感染到HIV的途径之一是黑猩猩或乌白眉猴体内的SIV(猴免疫缺陷病毒 )通过体液或其他途径跨物种传播进入了人体[3]
有传闻是因猎食黑猩猩导致(没错,不是大家想的那样),但目前没有证据可证明传闻真实性。
(来源:soogif)
02
感染HIV就是得了艾滋病吗?
不是。HIV俗称“艾滋病病毒”。 HIV感染的全过程可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病情发展到艾滋病期,才算是艾滋病患者[4]
如果能早期发现并正确治疗,可能即便携带HIV几十年也不会发展成艾滋病。
03
感染HIV很快就会死吗?
不是。目前针对艾滋病的治疗,能有效控制体内的病毒量,使免疫功能保持或在接近正常的水平,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几率大大下降。所以,早期开始治疗的HIV感染者的寿命,正在越来越接近非感染者的寿命[5]
04
艾滋病患者可以恋爱、结婚吗?
艾滋病患者和普通人一样,拥有正常恋爱、结婚,生孩子的权利。但有告知伴侣自己感染状况的义务。在对方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可以结婚生子。
05
艾滋病患者可以生出健康的宝宝吗?
可以。目前医学上有很多办法,比如规范服用抗病毒药物、“暴露前预防”(PrEP)、母婴阻断等,都能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 [6]
不采取干预措施时,HIV的母婴传播概率为15%~45%,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母婴传播率可以控制在0.5%以下。[7]
06
同性恋更容易得艾滋病?
不正确。根据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报告的艾滋病患者中,异性恋和同性恋的比率为74.2%和23.3%[8],就数量规模而言,传播途径还是以异性恋为主。
不过男男性行为的确更容易造成病毒的传播。由于直肠肠道壁较薄,且弹性不足,再加上直肠并不具备阴道分泌润滑物的功能,所以肛交过程中容易出现破损、出血,造成病毒传播。但如果做好保护(戴安全套)、不滥交,同性恋并不会比异性恋更容易患艾滋病。
07
老年人很少得艾滋病?
并不是,我国每年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中,50岁及以上病人占比上升非常明显,从2015年的32850例上升到2022年的51856例。[9]老年人的性需求往往被忽视,再加之缺乏防护意识,所以很容易处在危险境地[6]
(来源:soogif)
08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都有哪些?
传播途径只有三条: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和艾滋病人的日常接触,包括握手、拥抱、共同进食、共同办公等都不太可能被传染。
09
被艾滋针扎会感染艾滋病吗?
这个家喻户晓的“老传闻”,过了这么多年,依然有人深信不疑。其实被带有HIV的针头刺伤,确实有一定的感染几率,但绝大多数发生在医疗(输血或职业暴露)和吸毒(共用注射器)的场景中。
比如空心针头里有一定量的新鲜血液,同时血液里有足量的“活病毒”才会导致感染。
而传说中座椅、车上,这些针头上沾到的血液极少,并且在空气暴露下很快会干掉,脆弱的病毒也会失去活性。再加上病毒数量不足,很难成功传播HIV。
10
美容、文身有可能会得艾滋病吗?
有一定可能。文身、修脚、美容会使用锋利工具容易制造伤口,如果使用者操作不当,同时给多人使用,那么有可能存在风险。所以,我们一定要去正规场所,确保工具及时消毒、更换。
11
和艾滋病人性接触过一次会感染吗?
如果做好安全措施(戴安全套),且两人身上均无伤口的话,感染几率较低。但是放到个人来说,坚决不要抱着侥幸心态,应采取严格安全措施,且保证安全套完好。等2-6周的窗口期过去以后,可以进行HIV检测。
12
HIV感染者之间发生性关系还用做安全 措施吗?
用!否则可能会感染上其他疾病,如淋病、梅毒等。对于已经病毒摧残的免疫系统来说,这是雪上加霜。此外,不同的HIV亚型交叉感染,可能会加速病毒的耐药变异产生[10-11]
13
感染了HIV一定会有症状吗?
不一定。并不是每个HIV感染者都会出现临床症状,只有部分患者,在病毒进入人体后2~4周左右,会出现急性期表现。
症状以发热为主,还可能有皮疹、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咽喉痛、头痛、肌肉痛、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
14
怎么确定新认识的伴侣有没有艾滋病?
如果对方隐瞒,我们其实很难判断。首先不能仅通过症状判断、其次即使对方出具艾滋病检测报告,也无法保证对方在检测后是否有过高危性行为,所以最好的方式,无他,唯有戴套。
15
怀疑自己感染了HIV怎么办?
先回忆自己是否近期发生过高危性行为没有保护的性交、多个性伙伴、同性性行为包括肛交和口交),并向当地相关医疗机构咨询,并在规定时间进行HIV抗体筛查检测。同时,艾滋病也有“后悔药”,叫做“艾滋病的暴露后预防”,在最短的时间内(一定在72小时内)服用特定的阻断药,也可以及时补救,预防感染。
16
窗口期是怎么回事,是感染了HIV但是查不出来吗?
是的,艾滋病病毒存在窗口期,可能在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一段时间内,并不能检测出来,但仍然有传染性。抗体检测的窗口期一般为4~12周,核酸检测的窗口期为1~4周[12]
17
和艾滋病患者发生高危性行为后,有办  法补救吗?
有,可以吃事后阻断药。艾滋病病毒进入体内后,大约会在72小时内感染CD4+T淋巴细胞,从而不断在体内复制最后摧毁整个免疫系统。阻断药可以通过杀死艾滋病病毒,预防CD4+T淋巴细胞被感染,争分夺秒地最后挽救一下!
18
确诊艾滋病,如何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艾滋病治疗的关键,其目的是抑制病毒复制。此外还有中和抗体疗法、新型细胞免疫疗法等。总的来说,坚持每日服药的依从性,目前是治疗有效的关键[13]
19
艾滋病能治愈吗?
艾滋病无法被被彻底治愈,但可以功能性治愈。也就是将感染者体内的艾滋病病毒完全抑制,使其维持在极低水平,并保持机体免疫功能正常,达到长期生存的目的。
20
艾滋病怎么预防?
1.   洁身自爱,不卖淫、嫖娼,避免高危性行为。
2.   坚持使用安全套。
3.   坚决拒绝毒品,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4.   不在没有专业医生指导情况下擅自输血。
5.   不和他人共同使用牙刷、剃须刀等个人用品。
6.   一定要去正规卫生的美容院、美发店、文身店等,不与他人共同使用工具。
7.   避免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接触,切断传播途径。
小贴士
我国几乎所有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能提供免费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服务,并且是严格保密的。
艾滋病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没错
就是屏幕前的每一个你
审核专家:蒋卫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https://thepath.unaids.org/wp-content/themes/unaids2023/assets/files/2023_report.pdf
[2]http://www.news.cn/local/2021-12/01/c_1128118369.htm
[3] Sharp PM, Hahn BH. Origins of HIV and the AIDS pandemic. 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Med.2011;1(1):a006841. doi:10.1101/cshperspect.a006841
[4]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版)[J].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5]https://m.chinacdc.cn/xwzx/gwxx/202006/t20200629_217550.html
[6] Andiman Warren A. Transmission of HIV-1 from mother to infant.[J]. Current Opinion in Pediatrics, 2002, 14(1):78-85.
[7]https://m.chinacdc.cn/jkzt/crb/yl/azb/zstd_8896/202001/t20200120_211305.html
[8]https://www.chinanews.com.cn/sh/2021/12-01/9619418.shtml
[9]金怡晨, 汤后林, 秦倩倩, 等. 2015-2022年我国报告60岁及以上HIV感染者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3, 44(11): 1673-1678. DOI:10.3760/cma.j.cn112338-20230314-00146
[10]苏俊琪,邢辉.不同亚型HIV-1毒株的耐药突变特征[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1(01):85-89.
[11]张旻,胡清海,程华,崔为国,韩晓旭,张子宁,王亚男,姜拥军,尚红.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及性行为情况凋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7(09):1055-1056.
[12]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azb/zstd/201811/t20181116_197341.html
[13]Roy M Gulick, Charles Flexner. Long-Acting HIV Drugs for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Annu Rev Med. 2019 Jan 27;70:137-150.doi: 10.1146/annurev-med-041217-013717.
*腾讯医典内容团队出品
相关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