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今晚聊消失了4年,重见天日的新片——
《涉过愤怒的海》
大部分观众对这部片的预期,应该都来自于最早的一支定档预告。
在那支预告里面,能看到一条明确的故事线——女儿被杀,愤怒的父亲寻求复仇,凶手的母亲包庇儿子。
几乎所有的尺度以及奇观都来自于血案和复仇,这是我们对海报上那“建议十八岁以下观众谨慎选择观看“的第一印象。
现在正片上映,预告里的故事没错,尺度也没错,它们在电影里都存在,也如预告般凶猛,激烈。
但唯一和我们想得不一样的是,这些都只是故事的迷雾,都是因为预告片无法剧透而给观众的障眼法。
愤怒一直都不是故事的主体,上面这一切都只是愤怒之海的起点,终点和彼岸被藏在了这支预告里极不起眼的角落——
在预告片快结束的时候,有一个一闪而过的画面。
一个女孩坐船,涉过大海,头顶的电线塔上吊着一个看不清的男人。
吊塔上的那个男人是电影里的父亲,黄渤演的金陨石,故事里的复仇者。
底下是血案的死者,他的女儿,他要复仇的原因。
这是这部现实主义电影里,唯一的一幕超现实,整个画面都是女儿的梦,是和复仇并行的另一种死因。
这就是片名的真相,涉过愤怒的海。
谜底其实一直都在片名之上——片名没有主语,“谁涉过愤怒的海?”,这是电影最核心的诡计,我们总是会把愤怒的父亲代入其中,但为什么这个人一定是活着的人呢?
以及,愤怒二字太过于耸动,以至于我们总会下意识以为这是一个关于仇恨的故事,完全忘了愤怒前是一个动词,这句话也是“完成时”。
重点不在愤怒,而在于怒海的对岸,即愤怒之后看到的东西。
搞清楚这两者,就能搞清这部电影到底想说什么。
------以下有非常严重的剧透----
-----不建议没看片的朋友继续阅读-----
无能的愤怒.
编剧从一开始就在对岸,冷眼看着自己笔下的角色投奔怒海。所以编剧在对待愤怒的时候,是极其冷静的。
不信你可以倒推回去前面,会发现编剧是在反思这种愤怒情绪的,里面的所有角色不止老金,都有因愤怒而极端的时刻,而这些愤怒都没有落向真正该落向的人,而是在不断的错位中,惩罚了自身。
最明显的是李苗苗夫妇,老金说自己已经把李苗苗扔在了海里,景岚直接开车想撞死老金,甚至不惜跟着退避的老金,冲下山崖,坠入了海里,受了不轻的伤。
李烈在听老金细数李苗苗的童年时,李烈怒气也逐渐升腾,随手拿了个铁器就追杀老金,要以杀死他的方式让他永远闭嘴,结果意外撞伤了自己。
李苗苗和金丽娜这两个角色的愤怒被写得更为隐晦一些,体现在了同样极端的性格底色上。
他们都有着过于强烈的情绪,都一定要让自己处于一种与疼痛相关,带有侵犯或者被侵犯感的状态里。
李苗苗的愤怒是向外的,他会把炮仗放在青蛙嘴里,“无意”把妹妹从跳床上扔下、送妹妹恶搞礼物,把朋友烧成火球,或者向父亲的手下开枪,对女朋友金丽娜施暴。
这些恶行所指向的源头,就是他对生命没有任何怜悯,因而不惜伤害亲人,爱人,朋友,最后这些他也全都失去了。
金丽娜的愤怒则和他相反,是对内的,伤害自己就是她排解不满的方式。
这一点在她的爱情态度上体现得很分明,她无法接受平淡而更为寻常的便利店店长的爱,要的是李苗苗“不喜欢你的鞋子,因为它会带走你”并扔掉了自己鞋子,这种所谓浓烈的爱。
为此甘愿不断失去自己权利,乃至为他失去身体,走向了自毁。
这里直接得出了愤怒的无用,这种无用直接指向了一种绝望。
尤其是老金这条复仇线,指向社会层面的绝望。
在老金的整个复仇动线里,能看到在不同社会地位的两家人,在面对孩子生命受到威胁这同一件事时,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
老金是自毁式的野蛮复仇,擅闯民宅、暴打相关的人并试图“处决”自认的凶手,这实际也是权力和资质有限的平民阶层,所会选择的实现民间正义的道路,因为愤怒几乎是他唯一可以使用的暴力武器。
而社会地位更高的李苗苗父母,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势地位庇护儿子。
在凶案发生后,母亲的处理是把儿子藏起来,轻松弄到国外的签证,随后让儿子逃亡国外。他们还利用有世交的警官,试图在灰色地带驱动和保护。
这种对比之下,观众会非常轻易的移情于老金,把老金的复仇划向正义的一端。
于是编剧的目的也达成了,因为在观众的视角里,底线开始变得暧昧。它不再是秩序和公平的象征,而是对老金的阻碍。
电影里老金屡次被逮捕,很多次快要抓住“凶手”的时刻,都因为天降的警察而失败,法律和警察都没有做错,老金在犯罪,阻碍他是他们的职责。
没有任何人做错,但就是出现了不公,这是电影给我们的第一层绝望。
老金不可能抓到“凶手”,他只能愤怒,在地铁的追逐里愤怒,在地下室愤怒,在警察局愤怒,愤怒成为了一种没有尽头的循环暴力,也是他唯一能做的。
所以电影里因为天降鱼群,导致三车相撞,让老金抓住“凶手”的那场戏也有了合理的解读——
“法律帮不了你的,老天爷会帮你”。
这是一场神的天谴。
谁涉过愤怒的海?
开头提到的梦,其实已经用最直接的画面给了我们答案——女儿划着船渡过海洋。
电影片名真正的主语,那个涉过怒海的人,其实是在一开始就死去的女儿,娜娜。
这也构成了全片真正的反转,这桩凶案实际不是凶案,小娜身中十七刀,手机有电,但她没有向任何人,包括她的父亲求救。
娜娜的死因取代了复仇成功与否,成为了片子真正的悬疑点。
编剧选择在电影最后,用了一系列的女儿社交网络的动态、日记、回忆,给了观众解释——娜娜在父母离婚后被判给父亲金陨石,但父亲忙于工作,从未照顾过她。
整个童年都被父亲忽视,跑去母亲那母亲也不要她,这种从小被抛弃的“无依”生活,让娜娜在长大后极度缺爱,性格极端,不相信任何人对她的情感。
而这部片最大的观影趣味便在于这里,当我们知晓答案之后,回头重新去看这部片前半部分的复仇故事,就会发现编剧其实早就埋设了大量老金和娜娜不经意流露出的“人物真面目”。
在电影开头,娜娜刚到日本,听到导游介绍日本的鲤鱼旗,大的是代表父亲,小的代表孩子,那一幕的最后是大的鲤鱼旗被沉没在了水缸里。
这是娜娜对老金的态度,类似的还有在娜娜失踪后,老金对娜娜交男友,同居,甚至娜娜见了男友父母明明都一无所知,却还要在外人面前装作自己知晓。
他见到女儿尸体的第一反应是呕吐,为了找到凶手毫无顾忌地把孩子被性侵的视频给女儿闺蜜,给景岚看。
当报复强奸了女儿的人和送女儿出殡见最后一面时间冲突时,他选择了前者。
最绝的是那场酒桌戏,他嘴上诉说自己失去女儿的痛苦,同时手上还有一系列的小动作——手头在打开桌上的清酒,一边哭诉还一边拿到鼻头闻闻,这是酒鬼的习惯。喝之前想给女儿撒地上祭一杯,也只舍得倒地上一小口。
就连诉说痛苦的话术都是,“她是我老金的闺女,(她被杀了)这是我的笑话”。这是老金朴素的传统道德观里认为的“杀女杀妻如动我”。
这点和出于爱女儿去复仇有着本质区别。
一个是为爱,为女;一个为己,为自己被夺去的“爹”的身份,被夺去的权力。这两者在老金体内都有,但后者远远高于前者。
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地下室放火自救时是癫狂的,以及找到自认为的凶手后,他脸上带的是得意的笑容,指向那种得胜的暴力快感,而非是出于爱的仇恨。
这些都表示老金的复仇,并不如我们所以为的那么纯粹,所谓的父爱,更接近于一种父权下的自我假想。
这个时候,批判的方向也已经更进了一步,完全指向了父权。
这个故事里糟糕的父亲甚至远不止老金一个,李苗苗的父亲也在演绎另一种更为傲慢的父权——
李苗苗现在的无良症,都来自小时候父母的离异,以及无条件的溺爱,是大人毁掉了孩子,但讽刺的是,父亲因为儿子的畸形,以及他对自己女儿的威胁,在整个复仇故事里都在暗中帮助金陨石,期望借刀杀人,“消灭”自己的儿子。
两个孩子都遭遇了不同方式的父权缺位,李苗苗父亲是一味的退让包庇,老金是自己考虑自己,无心管教。
大人导致了这两个孩子如今的面目,却还以他们为名目表现正义的愤怒。
少年和少女不管谁杀了谁,两人其实都是《狗13》里的李玩,他们变成这样,是一种必然,电影就是想要彻底推翻这套叙事里“爹”这一身份带来的自我感动。
这个时候,我们再回到开头提到的预告片那几秒画面,女孩涉海,平静地看着自己父亲的尸体。
这是她的梦,是她潜意识里对父亲的无望,在孩子眼里,这种望不到头的人生绝望,才是真正的,愤怒的海。
配图/《涉过愤怒的海》预告
音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