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s Note
帝国是人类历史上诸多政治共同体中最重要的一类国家形态。在二战前的世界,几乎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某一帝国之中,或处于帝国的影响之下。在世界历史的时空中,帝国既塑造了其治下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样态,又主导着其所在区域的秩序。直到今天,世界各国民众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乃至审美旨趣都深刻体现着过往帝国秩序的创建、演变与扩张。
然而在帝国的统称下,我们也能观察到其高度分异的多样化形态。本期书单中的书目分别对古典时代的罗马帝国、古典及中世纪时代西非的几大帝国、近代的中东奥斯曼帝国、近现代的英法殖民帝国以及雄踞东亚、源远流长的“中华帝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这几本书讨论了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统治广土众民的帝国如何治理、如何扩张,也讨论了帝国如何在交互中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透过世界历史中帝国的多元形态,我们也许将领会到多元一体的现代世界,不仅是现代技术与现代价值观念的产物,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
荐书人:赵德昊,吉林大学政治学系助理研究员
Imperialism, Power, and Identity: Experiencing the Roman Empire
尽管历史告诉我们,帝国主义会对殖民地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但许多古典主义学者仍然强调罗马帝国的文明和同化性质对其臣民有利。Imperialism, Power, and Identity 一书大胆地挑战了这种观点,通过现代帝国的后殖民研究,对罗马帝国主义提出了更细致的理解。
作者拒绝关于“罗马化”的过时观念,转而关注身份的概念,以揭示古罗马社会的人们对帝国体验的不同。他研究了罗马权力的性质以及罗马国家利用其边界内自然、商业和人力资源的手段;借鉴了自己在英国、约旦和北非的考古工作;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性关系和暴力、人口普查和税收、采矿和污染、土地和劳动力,以及艺术和图腾。他也展示了在罗马统治下,人们的生活是如何被帝国的权力所挑战、改善或摧毁的,在过程中重新定义了罗马在今天关于全球化、权力和帝国的辩论中的含义。
Imperialism, Power, and Identity 为古典研究推进了一个新的议程,即从被统治者而不仅仅是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待罗马的统治。在新的序言中,作者对该书首次出版后引起的一些讨论进行了反思。
本书作者 David J. Mattingly 是莱斯特大学的罗马考古学教授,也是英国学院的研究员。
Outsourcing Empire: How Company-States Made the Modern World
从西班牙征服者到英国殖民者,欧洲帝国建构的主流历史叙事都集中在大国的野心和相互竞争之上。但正如 Outsourcing Empire 这本书所显示的,从17世纪到20世纪,是公司制国家(Company-States)——而不是主权国家——推动了欧洲的扩张,从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国际体系。公司制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混合型的企业:它们既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跨国贸易公司,又拥有宣战、媾和和施行统治的主权权力。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在亚洲建立了企业帝国,而其他公司国家则在北美、非洲和南太平洋地区推动欧洲的扩张。在这一比较性探索中,两位作者解释了公司制国家的兴衰,为什么一些公司制国家成功而另一些却失败,以及它们作为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先锋的作用。
在与东西方的外来文明打交道时,欧洲人主要依靠公司制国家来调节贸易和外交中的地理和文化距离。公司制国家是一种“临时的”解决方案,用以弥补欧洲统治者膨胀的地缘政治野心和短缺的手段之间的差距。历史证明,这一方案确实有效地平衡了权力和利润这两大关键要素,成功地服务于欧洲的扩张。然而,随着主权国家在欧洲从18世纪末开始的强化,以及公共和私人领域分离意识的增强,公司制国家逐渐失去了其有效性和合法性。
Outsourcing Empire 为理解跨文化关系带来了新的视角,它研究了公司制国家作为全球化先锋的关键意义。
本书作者 Andrew Phillips 是昆士兰大学国际关系和战略副教授,另一位作者 J. C. Sharman 是剑桥大学 Sir Patrick Sheehy 国际关系教授,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研究员。
The Last Muslim Conquest: The Ottoman Empire and Its Wars in Europe
长期以来,奥斯曼人一直被视为通过纯粹的军事力量进行征服的暴君,其王朝与欧洲的其他王朝相比处于边缘地位。The Last Muslim Conquest 改变了我们对奥斯曼帝国的通常认识,展示了奥斯曼帝国如何在现代早期欧洲的权力斗争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及其国策的务实性和复杂性。
在这本全景式、多层次的书中,作者捕捉到了奥斯曼历史的全貌,上迄奥斯曼帝国在十四世纪之交的惊人崛起,下及1683年的维也纳战役,这场战役标志性地结束了奥斯曼帝国在中欧的扩张。他讨论了奥斯曼帝国的征服战争是如何引起与哈布斯堡家族的帝国竞争的,并生动地展现了苏丹、国王、教皇和间谍之间的阴谋。作者研究了奥斯曼帝国征服的微妙方法,如王朝联姻和将被征服的人民纳入奥斯曼帝国的管理,并认为,虽然奥斯曼帝国是受土耳其、伊朗和伊斯兰影响而形成的,但它也是欧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许多方面是一个欧洲帝国。
The Last Muslim Conquest 有着丰富的叙述细节,它考察了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能力、边境管理、法律和外交表现,为奥斯曼人和他们的欧洲对手之间权力的逐步转移提供了新的视角,并重新构建了奥斯曼帝国衰落的旧故事。
本书作者 Gábor Ágoston 是乔治敦大学的历史学副教授。
African Dominion: A New History of Empire in Early and Medieval West Africa
拿起几乎任何一本关于古代和中世纪世界历史的书,西非通常处在边缘地带。这本具有开创性的书却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Michael Gomez 将政治和社会历史交织在一起,并利用丰富的资料,探讨了民族、种族、性别和种姓如何在非洲和全球历史中出现。Gomez 以大草原和萨赫勒地区为重点,追溯了伊斯兰教在西非的发展,以及包括奴隶在内的商业活动的加强,如何引发该地区特有的一系列政治试验,并最终导致帝国的崛起。African Dominion 开创性地展示了古代非洲在全球历史中的重要性,无疑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该主题下的必读著作。
本书作者 Michael A. Gomez 是纽约大学历史和中东及伊斯兰研究的教授。

The Rise and Fall of Imperial China: The Social Origins of State Development

在过去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是世界上领先的超级大国,只是在最近两个世纪才落伍,而现在又重新崛起,占据主导地位。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古代中华帝国的衰落?哈佛大学政府系教授王裕华的新作The Rise and Fall of Imperial China 对从7世纪到20世纪的中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说明了为什么中国历史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家建设。
王裕华认为,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面临着一个基本的权衡,他称之为君主的困境:一群团结一致、能够加强国家能力的精英,也可能推翻其统治者。王裕华研究了古代精英们的社会网络如何塑造了古代中国的国家构建,反之亦然。
王裕华从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精英的结构出发,解释了唐宋之际社会结构的变迁如何导致政治结构的变化。在唐末的黄巢起义中,起义军攻入长安与洛阳两都,基本消灭了当时两地所有的门阀士族,这导致了此前长期存在的精英网络关系的崩塌。因此,唐代以后的政治精英的社会网络关系相较于唐代及以前朝代官员的社会网络关系呈现出了更强的地方化趋势。从宋代开始,真正的科举社会才出现,旧有的门阀精英在这一过程中被彻底摧毁了,同时科举制也进一步导致了中国精英的地方化,这最终导致宋代以来中国国家能力的下降。
The Rise and Fall of Imperial China 借鉴了一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强调了政治精英的社会关系在影响国家发展轨迹中的作用。
相关热读
点击下图关注“普林斯顿读书汇”
获取更多优质内容与学术信息
- END -
版权声明
本文为“普林斯顿读书汇”公众号原创文章

未获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