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s Note
在百年建社史中,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不断推出各类中国经典著作的优秀译著与英文解读。该系列所涵盖的主题非常广泛,例如,对《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管子》等反映中国古代各家思想的典籍、对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点击此处了解详情:普林斯顿译介经典 |《金瓶梅》系列译本——已逝著名翻译家芮效卫重磅遗作荐读)等研究性文本或文学作品的翻译与研究。
这些作品的撰写风格严谨细致、清晰权威,贴合中华文化基本常识与特色,受到来自学术界的大力认可,为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学术沟通和文化了解搭建了文字的桥梁。
本期【普林斯顿译介经典】栏目将为大家介绍被誉为“群经之首”的中国哲学典籍《易经》的系列译本,及其在传播过程中对西方思想界产生的重要影响,其中包括了在西方世界流传最广的译本,及著名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 Wilhelm)和他同为汉学家的儿子卫德明Hellmut Wilhelm对《易经》所做的评注。
在中国哲学领域,PUP以出版《易经》相关研究享誉全球。
PUP 的《易经》系列出版物由被誉为“中国精神世界的马可·波罗”的20世纪德国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 Wilhelm领衔。他将《易经》由中文翻译为德文,其作品又被翻译为世界其他语言,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
一位传教士的使命
在现有的几十种《易经》译本中,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的德语译本独占鳌头。
卫礼贤是一名学者、语言学家,也是一位传教士。1873年,卫礼贤出生在德国,22岁时被任命为新教牧师,26岁时(1899年)以传教士的身份移居中国青岛。彼时正值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青岛(1897年),激化了当地民众与传教士之间的矛盾,义和团运动爆发。尽管最终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但这样的冲突事件让卫礼贤意识到语言与沟通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学习中文。
由于深知中西语言的巨大差异,卫礼贤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翻译,研究如何才能把东方语言准确恰当地翻译为西方语言。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宗教文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热情,更是交到一位对中国文化颇有造诣的儒士朋友——清末的官员、礼教派代表人物劳乃宣
卫礼贤和劳乃宣一起建立了青岛第一座图书馆,关系越来越密切,也是经由劳乃宣的推荐,卫礼贤走进了《易经》的世界。在劳乃宣的帮助与共同合作中,卫礼贤花费近十年完成了《易经》的德文译本,此后该译本又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在西方广为流传。
The I Ching or Book of Changes
《易经》是儒道哲学的共同来源,是人类思考自身位置的最初尝试之一。三千年来,《易经》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易经热”在西方社会也迅速蔓延开来。本书译者是荣格心理分析师、翻译家 Cary F. Baynes,由德文译本转译为英文。
卫礼贤在中国居住了20年,他最初来中国的使命是让更多中国人能够皈依基督教,然而最终转变最为深刻的却是他自己的精神与信仰。他在中国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使命--用翻译为中西宗教与文化架起沟通交流的桥梁。
荣格与《易经》的相遇
卫礼贤翻译的《易经》德文译本并不是《易经》的第一个外语译本,甚至在刚问世时也并未在学术界引起大的反响。要谈该译本后来的广泛影响力,就离不开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 G. Jung)
1924年,《易经》德文译本问世后,卫礼贤便将工作重心由翻译转向了演讲与教学。荣格在遇到他之前,已经很熟悉一版英译本的《易经》,但他认为相比之下卫礼贤的德译本要更准确,因此他也更为推崇。
“卫礼贤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对《易经》的翻译和阐释”——这个评论出自荣格的《纪念卫礼贤》。1967年,荣格心理学家 Cary Baynes 在荣格的推荐下将卫礼贤的《易经》德译本翻译成英文,即PUP出版的 The I Ching or Book of Changes,进一步奠定了《易经》对西方思想界的重大影响。荣格本人也深深受益于卫礼贤所翻译的中国文化与思想,他提出的“共时性原则”便是受德译本《易经》启发,分析心理学派也持续地推广着《易经》。
Psyche and Symbol: A Selection from the Writings of C.G. Jung
对荣格来说,治愈灵魂的关键、他治疗工作的基石正是人类经验的原型,这一原型源自最深层的无意识心灵,并在艺术和宗教的普遍符号以及特定人群的个人符号创造中得以显现。本卷解释了这些符号的功能和起源。此外,本书还包括《易经》Cary Banes 译本的前言、Synchronicity: An 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 的两章,"Psychological Commentary on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以及 "Commentary on 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
Synchronicity: An 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 (From Vol. 8. of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 G. Jung)
荣格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对巧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科学理性无法充分解释的现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他与爱因斯坦讨论了这些想法,但在1930年的一次演讲中,他第一次使用了“共时性”一词,来自于阅读《易经》产生的独特心理学见解。与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Wolfgang Pauli 的长期通信和友谊激发了荣格对共时性思想最终成熟的阐释。本书初版于1952年,此版本为再版,连同大量的历史和当代材料,描述了荣格为检验他的理论而进行的一个占星实验。共时性揭示了荣格对广泛精神现象的研究。
这本平装版的荣格经典作品包含一个新的前言,来自伦敦大学学院菲利蒙教授 Sonu Shamdasani
Jung on Synchronicity and the Paranormal
荣格一生都对超自然现象感兴趣,在他颇具影响力的共时性理论中最为显著,本书清晰阐述了他的开创性贡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备受争议的领域。
埃塞克斯大学精神分析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Roderick Main 在引言中讨论了荣格的超自然现象经历与观察,及其对他共时性理论的影响,以及理论本身的中心思想。这些选集包括荣格关于中观恍惚现象、精神和闹鬼的著作,分析心理学发展和实践中的异常事件,以及占星术和易经的占卜技术。这本书还包括荣格的短文“论共时性”,以及荣格关于超心理学、占星术实验和身心关系的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作品。
荣格对共时性和超自然现象的论述是荣格个人和职业发展的根基。Roderick Main 深入探讨了同步性理论,澄清了长期以来困扰荣格读者的问题。
西方易学的研究动向
德译本完成之后,卫礼贤并没有停留在对《易经》的翻译上,他也是一位易学家,其译本同时也是学术著作,包含了他的评注。卫礼贤的儿子卫德明Hellmut Wilhelm是他的易学传人,卫德明是华盛顿州立大学东方学院教授,他在继承父亲基本学术立场的基础上,系统完善了自己的易学观。PUP持续出版研究《易经》的重要著作,其中就包括卫礼贤与卫德明对《易经》的阐释。
Understanding the I Ching: The Wilhelm Lectures on the Book of Changes
在本书中,西方最重要的《易经》译者卫礼贤(Richard Wilhelm)深入思考了当代读者如何从这部古老的著作中受益,以及该书对变化和机遇的见解。对他和他的儿子卫德明(Hellmut Wilhelm)来说,《易经》不仅是一本神秘的神谕书,还是道家和儒家哲学的来源。对他们和荣格来说,这是开启人类古老的集体无意识的关键钥匙。该版本包括了他们父子二人的观察,有利于易学家和易学爱好者了解历史背景,介绍了《易经》及一些著名卦象的含义。
这本书最初出版了两卷,卫德明的Change: Eight Lectures on the I Ching 和卫礼贤的 Lectures on the 'I Ching': Constancy and Change
此外,PUP的《易经》系列重要著作还有哈佛大学宋史专家包弼德(Peter K. Bol)等学者从宋朝思想史的角度对《易经》的解说,以及屡获重要学术大奖的《易经》传,易学思想在西方的流行经久不衰,离不开这些学术成果的出版,同时,西方国家的易学热也推动了当代易学的全面复兴。
The I Ching: A Biography
《易经》作为占卜手册,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时期《易经》被视为儒家经典,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这部作品对整个东亚的哲学、宗教、艺术、文学、政治、科学、技术和医学等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耶稣会传教士在17世纪将《易经》思想带入欧洲,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文化运动时期《易经》传入美国。本书中,莱斯大学历史学教授 Richard Smith 讲述了这个神秘的、曾经鲜为人知的书如何成为世界文学史上阅读与分析最为广泛的文本之一的故事。
本书中, Smith 追溯了《易经》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演变,解释了其复杂的结构,在不同文化中的多种用途,以及它持久的吸引力。他描述了日本、韩国、越南和西藏的本地信仰和习俗如何“驯化”了这部典籍,并思考了这部中国经典能否与《圣经》或《古兰经》等宗教书籍相提并论。Smith 还研究了《易经》是如何以数十种语言出版,为全世界数百万人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和灵感的,其中包括西方的狂热崇拜者,如莱布尼茨、荣格、菲利普·k·迪克、艾伦·金斯堡、赫尔曼·黑塞、鲍勃·迪伦、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和贝聿铭。Smith 为这本中国文化传统中最受尊敬的书籍作传,他向我们展示了这本神秘的古籍是如何风靡全球的。
Sung Dynasty Uses of the I Ching
《易经》一直是中国经典中最有影响力的书籍之一。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知《易经》,既作为一种占卜的方法,也作为关于天、地、人基本思想的来源。在11世纪和12世纪,宋朝的文人在对古代典籍的改造中也以易经为指导。这本书探讨了苏轼、邵雍、程颐和朱熹四位重要的思想家对《易经》的运用。这四个人应用《易经》的方式截然不同。然而,每个人都声称在其中找到了基础人性观。他们的尝试不仅为文本开创了新意义,也为治理和道德哲学建立了新的模式,这些模式将在接下来的千年中国思想史上引起争论。本书关注他们对《易经》的应用,揭示了宋文化复杂的“变中有续”和丰富的多样性。
Researches on the I Ching
俄罗斯著名汉学家 Iulian Shchutskii 试图探究《易经》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以及这些术语在编写时的含义。因此,他回到原文,研究它的语言结构,并根据书中的形象和思想来审视其概念,而非通过大多数西方学者研究这本书的先入为主的结构。
本书初版于1979年,按需印刷版本Print-on-demand, POD目前在售。
***本文参考资料***
https://new.qq.com/rain/a/20220715A064VO00
https://schoolofwisdom.com/about/richard-wilhelm-one-of-the-school-of-wisdoms-most-notable-teachers/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易经》译本及其系列研究
- END -
往期译介经典推文
普林斯顿译介经典 |《金瓶梅》系列译本——已逝著名翻译家芮效卫重磅遗作荐读
点击下图关注“普林斯顿读书汇”
获取更多优质内容与学术信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