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三五更新」
撰文:张司钰、何昕晔
编辑:吴洋洋
Key Points
华为拆分的汽车公司估值2500亿元,余承东可能不会加入;
阿里云一个月内再次宕机;
滴滴系统故障近12小时,原因可能是降本增效;
拼多多三季度收入增长超九成,市值逼近阿里;
商汤科技遭做空;
视频生成公司Pika获3500万美元A轮融资。
华为拆分的汽车公司估值2500亿元,余承东可能不会加入
11月28日,赛力斯、奇瑞、江淮和北汽均表示收到加入华为新合资公司的邀请。该合资公司由华为旗下的智能汽车业务(简称车BU)拆分形成,此前已获得长安汽车的入股确认,后者将出资获取新公司不超过40%的股权。
该合资汽车公司估值约为2500亿元。
共有7家车企在谈,华为将是单一最大股东
新皮层曾报道11月26日,长安汽车发布公告,称其已与华为签署一份《投资合作备忘录》,合作意味着华为正在将其车BU剥离为一家独立公司。华为对于新公司股权持开放态度,寻求「战略合作伙伴车企及有战略价值的车企」加入,形成一家股权多元化的公司。
路透社报道称,长安汽车及其母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正在考虑分别收购新公司约35%和5%的股份。一汽集团和东风汽车集团也在与华为深入谈判,以分别收购最多5%的股份。
加上收到邀请但仍在评估与准备中的赛力斯、奇瑞、江淮和北汽,目前有7家公司考虑入股华为这家合资公司。
至少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华为可能仍将保持40%至50%的单一最大股东地位。
余承东可能不会领导这家合资公司
报道称,余承东不太可能领导这家新公司。余承东是华为车BU分拆前的董事长,是华为「造车派」的主导者。在其主导下,华为车BU与赛力斯、江淮、奇瑞和北汽(即上述收到入股邀请的4家公司)发展了「智选车」模式的深入合作,即华为深度参与新车型研发、提供零部件、管理造车流程,并利用华为的渠道帮助车企卖车。
余承东如果不加入合资公司,再次意味着华为造车模式的战略选择是比「智选车」模式更轻、介入更少的「Huawei Inside」模式,即负责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等5个核心解决方案提供给车企,但不会主导合作伙伴的新车开发与上市。这个模式贴近任正非主张的「不造车派」。
今年3月末,任正非发布决策公告,强调不能使用「华为」或「HUAWEI」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并将「华为不造车」的时限延长5年。当时,他于2020年签发的一份「有效期3年」的不造车文件即将到期。
华为有望通过此举回收资本以覆盖其研发支出,同时这也有助于该业务的上市。华为2022年财报显示,自车BU成立以来,华为已向其投资30亿美元,研发团队有7000人,为华为6大业务中唯一亏损的部门。
参考链接: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utos-transportation/huaweis-new-smart-car-firm-valued-up-35-bln-amid-advanced-stake-talks-sources-2023-11-29/
阿里云一个月内再次宕机
11月27日,阿里云服务出现2小时中断,在中国内地、香港和美国的客户受到影响。
这是一个月内的第二次宕机
本次受影响的主要是北京、上海、杭州、深圳、青岛、香港以及美东、美西等地区的数据库管理产品。
11月12日,阿里云服务曾持续中断3个多小时,包括淘宝、闲鱼、钉钉、阿里云盘、饿了么、天猫精灵、菜鸟、夸克、语雀等多个阿里系应用出现无法访问或服务异常情况。
阿里云的战略重要性在提升,团队却仍在动荡
阿里云作为中国最大的云服务供应商,2023年上半年占据了29.9%的市场份额。将云端业务上市曾是阿里巴巴广泛重组的一部分,分析师估计,云部门的价值可能在410亿至600亿美元之间。
不过,这家云服务商的CEO一职已经一年多没有稳定人选担任。2022年12月18日,阿里云在香港地区的服务宕机超过12小时,导致当年12月29日时任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峰卸任,时任阿里巴巴集团CEO开始出任阿里云智能总裁。然而今年9月10日,张勇意外宣布卸任「1+6+N」变革后的阿里云CEO,交由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直接管理。
阿里云的市场表现也正在受到挑战。刚刚过去的季度中,阿里云收入在整个集团中增速垫底,同比仅增长2%至276.5亿元。为「降本增效」,今年5月,阿里云已「优化」约7%的员工。
11月20日,阿里巴巴再次意外宣布,终止分拆阿里云业务并使其在2024年5月上市的原定计划,理由是美国的人工智能应用芯片出口管制不仅影响公司云业务,还限制了多个相关业务的技术升级。
11月23日,阿里云宣布了新的组织架构调整,新设立公共云、混合云业务事业部。
「云+AI」被认为是阿里巴巴的未来底座
上任第3天,阿里巴巴集团新任CEO吴泳铭在全员信中宣布公司的两大战略重心为「用户为先、AI驱动」。
11月29日,拼多多财报发布后,市值与阿里巴巴差距仅为100亿美元。马云发布内部讲话,再次强调了AI的重要性,「AI电商时代刚刚开始,对谁都是机会,也是挑战。」他说。
参考链接:
https://data.alibabagroup.com/ecms-files/1508664153/9401c890-e3b3-4196-ad8c-3cdfaf05c219/CN%20September%202023%20Q%20-%20Alibaba%20Earnings%20Call.pdf
滴滴系统故障近12小时,原因可能是降本增效
11月27日,滴滴出行系统故障导致服务中断,包括滴滴出行App、青桔共享单车小程序均显示「网络异常,请检查网络」,故障持续时间近12小时。11月28日,滴滴表示网约车服务已经恢复,共享单车服务正在修复中。
这种系统故障之前发生过多次
根据滴滴司机反馈的信息,11月27日,滴滴平台在接单、定位、计费等环节均出现故障。不仅有很多错单,出现了多位司机接同一单的情况,司机端的计费系统也出现混乱。有司机接了一单距离为8公里的订单,收费显示1540元。此外,小桔充电桩也一度无法充电。
据滴滴官方致歉信,这起事故的起因是底层系统软件发生故障,并非系统遭受黑客攻击。此前,2022年9月、2021年2月、2019年10月、2016年7月以及2015年10月,滴滴也都发生过系统故障,只是之前的故障通常在当天便会修复好,本次故障维修时长相较于之前更长。
资料显示,滴滴出行目前由滴滴云提供服务。今年2月,滴滴云曾发布公告称,因产品线调整,自2023年3月31日起滴滴云将不再对外提供公有云服务。
之前滴滴出行刚实现2021年以来首次盈利
据滴滴出行11月13日发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该季度公司日均交易量达到3130万笔,总收入同比增长25%至514亿元,净利润1.07亿元,实现自2021年以来的首次盈利。
以本次故障近12小时时长计算,滴滴或将损失千万订单量,以及超4亿元的交易额。在消费者层面,本次故障也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
但由于长期亏损,降本增效仍在进行中
滴滴出行2021年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其应用程序也自2021年7月从应用商店下架,直至今年早些时候才重新恢复。持续一年多的下架令滴滴损失不少用户。交通部数据显示,滴滴下架之前其网约车订单量市占率约90%,下架之后10个月内下降到80%左右。易观分析数据显示,滴滴回归后依旧保有70%左右的市场份额,但相较高峰时的份额已失去近20%。
虽然3季度获得2021年以来的首次盈利,但1.07亿元的净利润无法弥补公司长期亏损。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滴滴出行分别净亏损9亿元和3亿元。2021年和2022年,滴滴出行净亏损分别为493亿元和238亿元。
为收窄净亏损,滴滴在「降本增效」上付出诸多努力。2022年,滴滴出行销售和营销费用同比减少了42.5%,运营和支持费用同比减少13.4%,总成本同比减少近30%。
新皮层曾报道,滴滴出行计划明年在香港重新上市,相较于2021年IPO时的800亿美元市值,滴滴出行目前在场外交易的估值为160亿美元。
滴滴出行旗下拥有网约车、共享单车(青桔单车)、共享充电桩(小桔充电)等多项业务。此前,它还运营一个自动驾驶相关的汽车项目,截至2022年,滴滴在该项目上的研发投入累计达350亿元。该项目已于今年8月出售给小鹏汽车,为滴滴回本54亿元,同时滴滴出行获得小鹏汽车3.25%的股份。
参考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KufAmvQ1tiiOXLi2U-TDtw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3-11-13/didi-posts-first-profit-since-2021-ahead-of-landmark-hk-ipo
拼多多三季度收入增长超九成,市值逼近阿里
11月28日晚间,拼多多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季度收入同比增长93.9%至688.4亿元,超过市场预期的548.3亿元;净利润155.4亿元,同比增长47%。此前三个季度,拼多多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46%、58%和66%。
财报发布后,拼多多股价盘前涨18%,市值达到1847亿美元,逼近阿里巴巴的1954亿美元。
海外业务Temu拉动营收增长
拼多多财报中的收入构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交易服务收入,二是在线营销及其他收入。业绩上涨主要受交易服务营收拉动。
三季度,拼多多的交易服务收入达291.5亿元,同比增长315%;在线营销服务及其他收入为396.88亿元,同比增长39%。交易服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为42%,去年同期为20%。
交易服务主要包括多多买菜佣金收入、Temu收入及部分百亿补贴佣金。拼多多的海外业务Temu是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花旗分析师AliciaYap称,Temu本季度的交易额约为42亿美元,为拼多多整体贡献约13%的收入。
拼多多董事长、联席CEO陈磊称,Temu的业务范围有所扩大,但仍处于早期阶段,还面临不确定性。
Temu吃掉Shein不少份额,后者估值减少1/3
国内市场,三季度,阿里巴巴淘天集团和京东零售板块的增速分别为4%和0.06%,远低于拼多多的93.9%。
截至发稿,拼多多的市值约为1847亿美元,阿里和京东的市值分别为1954亿美元和443亿美元。拼多多市值已逼近阿里。
据高盛估算,今年双十一期间,拼多多的交易额增幅在20%左右,而淘天的增幅仅为个位数。
在海外市场,跨境快时尚电商Shein正面临来自Temu的强劲挑战。11月28日,知情人士透露,Shein已秘密申请在美国上市,或将在2024年启动IPO。在今年5月的一轮融资中,Shein的估值约为660亿美元,相比一年前的1000亿美元估值,下调了将近1/3。
Shein估值下降与竞争失利有关。去年9月上线以来,Temu已经进入48个国家或地区。据彭博社报道,在美国市场,拼多多旗下跨境平台Temu的销售额在5月首次超过Shein,到了9月,Temu在美国的销售额已达到Shein的两倍多。9月以来,Temu的领先优势每个月都在扩大。
但是,路透社报道称,在今年「黑五」期间,Temu和Shein共同的问题是,它们的访问量虽然不错,但转化率不如亚马逊。
阿里巴巴海外业务也在采用与Temu相似的全托管模式
Temu采用全托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商家只需要接单并发货至平台的总仓库,后续运营、物流和售后等环节均由平台处理。目前,阿里巴巴旗下的速卖通、Shein、TikTok Shop等电商出海平台都已采用这种模式。
速卖通在2023年年初推出的Choice模式就属于全托管。在阿里巴巴最新一季财报电话会上,国际数字商业集团CEO蒋凡表示,未来Choice可能会为速卖通贡献超过50%的订单量。但目前 ,阿里Choice仍在亏损,将以业务增长为第一优先级。
今年8月,速卖通在全托管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尝试推出「半托管模式」,平台会协助解决物流运输等问题,但会给商家更多产品上的自主权。
商汤科技遭做空
11月28日,美国做空机构灰熊(Grizzly Research LLC)发布关于商汤科技的做空报告,称其面部识别核心业务无利可图,该公司夸大收入,且未披露公司高管拥有、控制的一系列关联方公司。受此影响,商汤科技该日股价下跌4.17%。
做空报告中写了什么?
· 夸大收入:商汤科技采用虚假手段夸大收入,包括其「收入循环输送」计划,即公司通过中间人把资金转给客户,然后客户用这些钱购买可能根本没交付的商汤产品;
· 财务问题:商汤科技虽然试图通过裁员来减少亏损,但其持续的现金流出和增长的应收账款,表明公司可能面临收款困难或收入造假问题;
· 市场竞争压力:商汤科技面临来自阿里巴巴、百度、华为、腾讯等公司的竞争,尤其生成式AI时代,其既有AI技术遭到挑战。今年7月,阿里巴巴已售出其持有的所有商汤B类股份;
· 公司内部问题:员工在线评论反映了他们对公司缺乏明确方向和盈利能力的不满,存在管理问题;
· 政治压力:美国政府已将商汤科技列入制裁名单,限制其与美国市场的交易;同时,该报告还强调了商汤科技与政府的紧密联系,导致了一些可能不盈利或未支付的合同。 
在做空商汤科技之前,灰熊曾做空包括蔚来、58同城、斗鱼、乐信、中通快递、拼多多等多家公司。
对此,商汤回应称报告内容为拼凑的旧信息,包括大量不实陈述和对公司业务的误读,目前公司董事会正在审查这些指控。
商汤依赖的上一代AI技术正在被生成式AI取代
自2021年于香港上市以来,商汤科技持续亏损。据8月末公布的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上半年业绩报告,虽然亏损较去年同期收窄了2%,但商汤仍净亏损31.43亿元,毛利率也同比下降了30.6%至45.3%。
具体到4大营收板块,商汤智慧城市和智慧汽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8月,商汤科技启动过去12个月内的第二次裁员,其中智慧城市与商业事业群(SCG)裁员约10%至15%。并且,该公司研发开支同比减少12.4%至17.83亿元。
目前,生成式AI被视作商汤营收的关键。今年4月,商汤推出大模型「商量SenseChat1.0」,并在7月迭代至2.0版本,基于此推出了AI绘画等多个生成式AI产品,并在第一批备案审批通过。不过,这个领域目前竞争激烈,商汤并未表现出更高超的AI能力。
参考链接:
https://grizzlyreports.com/we-believe-sensetime-is-artificially-unintelligently-inflating-revenue-through-highly-questionable-revenue-round-tripping-schemes/
视频生成公司Pika获3500万美元A轮融资
11月28日,Pika宣布完成由Lightspeed领投的3500万美元A轮融资,估值在2亿至3亿美元。同一天,Pika宣布推出新模型Pika 1.0,该模型可以生成和编辑3D动画、动漫或电影等多种风格的视频。
Pika 1.0有哪些功能?
除了生成多种新风格的视频之外,新功能还允许您使用 AI 编辑视频:
·文本转视频和图像转视频:在Pika上输入几行文本或上传图像,它就能生成简短的高质量视频。
视频转视频:将现有视频转换为不同的风格、替换不同的角色和对象,同时保持视频结构。例如,将视频从真人视频更改为动画视频。
·扩展视频的画布或宽高比:例如,将视频从TikTok 9:16格式更改为宽屏16:9格式, Pika能预测超出原始视频边界的内容。
·改变:用人工智能编辑视频内容,例如改变某人的衣服、添加另一个角色、改变环境或添加道具。
·扩展:扩展现有视频剪辑的长度。
谁创立和投资了Pika?
Pika由Demi Guo和Chenlin Meng联合创立,两人都出自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目前分别在公司任CEO和CTO。Demi Guo从小就对诗歌和创意写作感兴趣,Chenlin Meng则想成为一名动画师。
左为Demi Guo,右为Chenlin Meng。
早期,Pika只专注于制作动画,因为Runway和Stability AI等资金雄厚的大型初创公司在生成逼真视频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优势。而Photoshop母公司Adobe也在迅速将生成式AI加载到其图像设计工具中。后来,Pika将生成视频的风格扩展到了更大范围。
GitHub前首席执行官Nat Friedman是Pika的投资者之一,他声称,之所以在Runway、Stability AI、Adobe等巨头林立的视频生成公司之外仍然投资Pika,原因是两位创始人的「速度」。Friedman曾在一个夏天的下午建议创始团队开发一个将文本嵌入视频的路径,凌晨3点,他收到短信,称该功能已准备就绪。
除了Nat Friedman,Daniel Gross、Elad Gil、Adam D’Angelo(Quora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目前也是OpenAI的董事会成员)、Andrej Karpathy、Clem Delangue(Hugging Face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和 Factorial Capital 合伙人)、Craig Kallman(Atlantic Records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和Alex Chung(Giphy联合创始人),以及 Homebrew、Conviction Capital、SV Angel和Ben's Bites等风险投资公司,也投资了Pika。
Bonus
亚马逊发布新聊天机器人,也叫Q
11月28日,亚马逊在Reinvent大会上推出了一款名为Q的新聊天机器人,聚焦工作场合。Q的名字来源于电影《007》或《星际迷航》中的角色。
Q不仅能帮助用户了解和使用亚马逊AWS云服务的各种功能,而且还能帮助解决与AWS相关的问题。此外,Q被集成到了多个应用程序中,使用户能够在这些应用内直接与Q互动。比如,Q被集成到Salesforce旗下的Slack应用以及其他文本编辑软件中,这样用户就可以在使用这些应用时直接通过Q获取信息,而无需离开当前应用界面。
目前Q已有预览版本,部分功能免费。正式版将分为两个收费等级:商业用户每人每月20美元,开发者和IT工作人员每人每月25美元。
微软不会在OpenAI董事会获得席位
11月28日,Information报道称,OpenAI重组董事会时已决定不让外部投资者,比如微软等担任董事会成员。微软在OpenAI拥有49%的股份,但从未在其董事会拥有席位。11月17日,OpenAI发生的CEO被罢免风波,使得微软CEO纳德拉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可能寻求在OpenAI董事会谋得一个席位,以防止类似的重大意外发生。
Sam Altman重返OpenAI CEO一职后,OpenAI董事会得到一定重组。新董事会除了Adam D’Angelo(Quora联合创始人)留任外,同样参与罢免Sam Altman的Tasha McCauley与Helen Toner已卸任,替换为Bret Taylor(Salesforce前首席执行官)和Larry Summers(美国前财政部长)。
CEO Sam Altman、总裁Greg Brockman、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在罢免事件发生前都曾是公司董事会成员,目前3人都未能回归董事会。该董事会重组仍在进行中。
-END-
若想了解更多当日资讯,请点击阅读往期智能晚报
若想了解更多当日头条,请点击阅读往期头条新闻

我们是一个诞生于GPT浪潮、由《第一财经》YiMagazine孵化的全新内容IP。 
和每一位关心技术、关注人类命运的读者一样,我们希望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更好地理解快速变化的科技世界,也更好地理解生而为「高级智能」的我们自己。
在这个目标下,我们计划从学术、商业、伦理、监管等多个角度报道和讨论与「智能」相关的议题。请注意,我们说的智能,不只是 AI。
与记者交流,可添加微信(请备注公司名称和姓名):
王杰夫 微信号: wjfsty
张司钰 微信号: helianthus351
吴洋洋 微信号: qitianjiuye
喜欢就关注我们吧,记得设为星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