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并非想象得那般光鲜,光是学业压力就足以让不少小伙伴喘不过气来,熬夜赶due也就成了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但即便如此,大部分留学生还是选择咬牙坚持,从没有说过放弃,但没想到,就是这样的我们却屡屡被打标签,最近一组关于中国留学生的退学数据传播极广,家长君一看就乐了,这不是7年前的老新闻了吗?
From 谷雨星球
微信号:guyujihua2021
大家好,我是Yuki,正在美国TOP20大学读大二。
最近一组关于中国留学生的退学数据传播极广,连我家人都发信息给我来寻求真假,生怕我失学。
毕竟这组数字,真高到吓人: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本科退学率高达25%!」
数据来源是「美国全国学历认证中心」,乍看还挺权威,又增加了可信度。
我却很纳闷:
如果是四分之一的退学率,也就是 10 个人中就有2 名同学退学,10万中国本科生就有2万人读不下去?但我身边有休学去间隔年的同学不少,几乎从没听过退学的。
或许你会说,这是幸存者偏差。
不死心的我搜遍了全网,溯源研究了几乎所有相关数据,包括美国全国学历认证中心发布的数据报告,我完全负责任地说:
美本中国留学生25%的退学率
,在外网的数据库和报道里压根找不到出处。

我甚至找到了该数据中文版的源头,是《南方都市报》2016年的一篇报道,如上这张截图年年被炒冷饭,惊悚的数字年年都能火上一把。
一个一眼看上去就违背常识、骇人听闻的数据,就这样披上了一层权威的皮,从而不断强化着对中国留学生的刻板印象,妖魔化了留学的本质。
同时,也让留在国内不明真相的家长和同学们,被吓得更焦虑了。
01.
亚裔学生的退学率最低
先来起底下这个数字。
我毕业于上海一所国际高中,同学如同漫天的星星一样散到了美国各个大学,我去美国的任何一个州玩都可以找我之前的同学。
众所周知,留学圈子其实不大,如果有什么八卦新闻必定是第二天就传播了。我虽然听到很多人休学一年,或者选择Gap一年,但是却极少听过有人真的退学。
为了证实我的直觉,我逐字逐句阅读了那篇被很多人奉为权威的报告,并做了更多数据挖掘,结果也证实了我的直觉:


我完全找不到「25%退学率」的确切出处。
首先,我找到了美国大学中国留学生的数量,整体的趋势是上升再下降,符合2023年最新美国门户开放报告的趋势。
■2011/12学年至2021/22学年在美国的中国大学生人数(Number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China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academic year 2011/12 to 2021/22)Source:Statista
同时,中国留学生依旧是美国留学生中最大来源国。
■2021/22学年在美国学习的国际学生人数,按原籍国分列(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21/22, by country of origin)(部分数据)Source:Statista
这其中,到底有多少中国留学生完成了大学学业,成功毕业了呢?又有多少学生退学了呢?
这么细节的数据目前我没能一下找到,但是我发现了这么几个有意思的数据:
根据Education Data Initiative(https://educationdata.org/)的数据,如果本科大学生要退学一般是在第一学年,那么:
  • 2021到2022学期,总共有28.9%的全日制大一新生中途退学。
  • 2022年到2023年间,24.4%的全日制大学一年级新生中途退学。

在这个整体数据之外,按种族来分类,亚裔(Asian)学生的退学率为2.6%,在种族人口统计中排名第三。
美国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原住民的辍学率为1.1%,在种族人口统计中排名第二;黑人学生的辍学率为14.4%;白人学生退学的可能性最大,占所有其他大学辍学率的33.4%。
也就是说,在全美共计 29%的本科退学率里,亚裔学生是最低的。
当然亚裔学生并不能与中国学生划等号。
以我就读的莱斯大学举例,亚裔学生包括中欧,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等。
所有亚裔学生的退学率为2.6%,怎么可能中国留学生的本来就高达 25%呢?
或许有人会把全体退学学生数据张冠李戴成中国留学生的退学比例,那实在是太荒谬了!
02.
亚裔学生毕业率最高
除了退学率外,我们也可以来看看大学毕业率。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数据显示,在四年制学位授予机构攻读学士学位的不同种族/民族的学生中:


亚洲学生首次全日制本科学生的6年毕业率最高(74%)。
其次是白人学生(64%),两个或两个以上种族的学生(60%),西班牙裔学生(54%),太平洋岛民学生(51%),黑人学生(40%)。
美国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土著学生(39%)。相比之下,每个种族/族裔群体的四年制首次全日制本科学生的毕业率为50%或更低。
亚裔学生有着最高的毕业率。
■第一次在四年制高等教育机构攻读全日制学士学位的学生从第一所院校的毕业率,按种族/民族和完成时间划分。
最后,我去参考了常被提到的「美国全国学历认证中心」的数据。
这个数据英文名为「Completing College: National and State Reports」,由National Student Clearinghouse发布的。在看完数据后我发现:
其一,该报告完全没有将中国学生单独拿出来比较。
该报告只研究了完成学业和Race and Ethinicity的关系,只包括Asian,并没有单独列出中国留学生。
研究结果显示,毕业率依旧是亚洲人最高,根本没有令家长担心的数据。
■https://nscresearchcenter.org/completing-college/
那么,所谓25%的中国留学生美本退学率,到底是哪里来的?
我翻看的一下中文文章中也提到一则报道:
教育咨询公司WholeRen发布的《2023留美中国学生现状白皮书》统计,被劝退的中国学生中有70%是本科生,其中过半数就读于全美排名前50的学校。
我查询了资料的源头,发现这70%指的是劝退比例,数据并没有说明劝退总人数是多少。
比如,总共100个人被劝退,其中70个本科生也是70%。而总共4个人被劝退,其中3个是本科生也是70%。
原文不仅没有提供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总结,是问卷调查还是一对一访谈?访谈了多少人?总数是多少?同时也没有讲清楚劝退的定义是什么,以及劝退的人数是多少,是自愿退学?被迫退学?还是离开了去寻找更好的机会?
这些定义的不清晰,都我对这个数据准确性有了质疑,也有点生气——
当一些人用着骇人听闻的标题,呐喊着,我们用客观的数据揭露留学生背后的「挣扎」、
然而,他们真的想在让留学生内心冲突被看到被理解,还是在刻意创造不存在的焦虑,去强化对我们的刻板印象?
03.
中国留学生的刻板印象
你对美国中国留学生的印象是什么样呢?
  • 一群只知道学习的书呆子?讲英语磕磕绊绊,满是中式口音的黄皮肤黑头发?上课讨论插不上话,无法真正参与课堂的Loser?
  • 不敢参加派对的无聊的边缘群体?只和中国人玩的胆小鬼?内心迷茫,没有生活意义,世俗的典型集体主义者?
  • 承载着父母过高的期待,焦虑的放弃自身兴趣的从众者?
在美国大学里,我见过各种各样的人,这也让我怀疑,我们真的可以用一个标签或数据定义中国留学生吗?
他们是书呆子吗?


我的一个同学,是我见过最能说会道的「企业家」。每次的课堂讨论他都是带头发言的;他创建了一个科技公司,带领着一群「沉默寡言」的美国工程师去找教授找资源,去学校附近的公司谈合作。
他的口语很难说没有口音,但极其有逻辑性,充满了热忱和真诚。
那么,美国本地学生就能说会道了?
我的一个美国朋友是我见过最内向的人。她安静,沉稳,不喜欢出风头,语言组织能力不强。
但是她的文字组织能力很美,她写的诗歌柔软和细腻,但她却不敢在课堂上朗读。
■这本书在2020年出版,聊到了中国留美学生的辍学率高、学业压力大的话题,并获得了2020年度美国社会学协会教育社会学分会布迪厄最佳图书奖。
中国留学生不适应美国的派对文化?
我认识一名中国留学生,是每个派对的闪光点,有着一群外国朋友,反而是中国朋友少的可怜。他经常找他少得可怜的中国朋友,让他介绍更多的中国人给他。
他对所有的美国派对游戏都玩得很溜,经常有人说他已经完全被美国化了。但是其实他内心还是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美国人在派对上就如鱼得水?
我的哲学课同学是一位很安静的美国男生,他独来独往,讨厌派对,从不喝酒。
我曾听到有一个人评价他的生活太平淡,我就问他啥想法,他很震惊的看着我,说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我问他为什么不参加派对,他说他不喜欢,就这么简单。
中国留学生世俗,集体主义,因为过度的压力和期待放弃了自己的热爱?
我见过一个中国留学生,她的家长对她完全放养,她也并没有因为放养而真的无所事事。
她有着自己的目标,自己的兴趣,因为热爱语言选择读语言博士,飞到全球各地的小众地方学习小众语言,从此背着个书包就踏上了穷游的道路,没有车,就在路边找顺风车;没有地方睡,就在当地找临时的落脚点。
她的灵魂是我见过最自由最无拘无束的,她的生活是我见过最精彩,如同电影般的潇洒。
美国学生就个人主义,每个人都有有趣的灵魂?
我也见过大批大批无趣的金发碧眼们,挂着虚假的笑脸,穿着不贴身的西装,尝试去融入主流的社会。
他们空虚,无聊,和他们聊天无法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他们也无法承受任何直击灵魂的攻击。他们的眼神空洞,一眼望得到底。
我想,当我们去形容这些学生的时候,最错误的方法就是在学生前面加上种族,年龄,专业,国家。
只要我们一开始分类和打标签,我们只能看到黑白两面——
要么是中国学生,要么不是中国学生;要么是文科生,要么是理科生;要么是男,要么是女。
一旦给人贴上标签就在强化刻板印象,诚然效率高,但我们失去了探讨人性中复杂,不确定,美妙的,充满一切可能性的部分。
我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分类,为了这个社会的运行,我们当然一定要分类。
只是当我们分类时,需要有一个意识:这就是一种歧视(Discrimination)。
一个经济学中非常中性的词语,代表着我们分别对待不同的群体。
我们可以有整体数据(当然是真的),也可以有个体故事,这样才能在冷冰冰的数据背后看见更为真实的人性,也不会被那些僵硬的数据而跳动情绪。
我们想要理解中国留学生背后的野心、挣扎和痛苦,不妨先看到人性背后的复杂,美好,和多面。
本文来自:谷雨星球(ID:guyujihua2021),邀你一起做内卷下的教育长期主义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