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曾有一位特稿记者应聘HiShorts! 的文案,他来之后的第一要务是通过看片来了解我们的内容。在看了几天片后,他对我说:“经过这几天看片,我对短片的看法已经完全改观了,没想到居然有那么多这个时代下犄角旮旯里的真情实感可以被纪录。这几天我看片的感受,总结起来有点像《南方周末》的slogan——在这里,读懂中国。”

如果仔细研究每年投片的纪录单元导演的学历背景,会发现他们多是国内优秀新闻/传媒/编导等传统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的学生,在这个数据推荐把专业新闻岗位吃掉的时代,这些毕业即失业的孩子们选择用短片延续自己的人生使命,铁肩担道义。忧国忧民的表达冲动并不以技术革命的update为转移,当不了摄影记者和特稿编辑,至少我们还有短片。只要有心,这个时代动人的一切都可以通过短片表达。

这就是纪录单元存在的意义——不仅照亮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更唤起新一代年轻人对纪录当下、关照历史的自觉。在此意义上,本单元初审评委的选择不仅仅有审美意义上的考量,更需要评委们拥有对历史的宏观认识和对社会全貌的理解。

我们选择了9位纪录单元的初审评委,既有资深社会调查和深度特稿记者,又有旅居海外的公共学者和社会学专家,既有往届的HiShorts! 获奖导演,又有专业纪录片媒体机构BIE别的。希望这些独特的“主观”可以汇聚成独到的“客观”,让最具时代精神的纪录片脱颖而出,让我们至少可以——在这里,看见中国
文/王小曼
#HiShorts! 5周年#
纪录单元
初审(选片人)阵容公布
1.陆晖
“汇志传媒”的总编辑陆晖多年从事调查报道和新闻类视频工作,他先后担任过纸媒“黄金时代”《南方都市报》深度新闻部主任、“凤凰网”文化中心总监、《新京报》“我们视频”原创总监、“全现在”总编辑等职务,陆晖在《新京报》任职期间,“我们视频”创立了调查栏目“背面”,主要内容是暗访调查,如《北京“酒托”全链条调查》《暗访哈尔滨出租车乱象》《女性求职陷整容贷骗局》等热点事件。他曾出品过人文纪录片《未央歌》和人物纪录片专栏《面孔》《出圈》以及众多优秀的新闻视频作品。
2.BIE别的
BIE别的,一个基于内容制作、受众沟通和社群运营,兼具多元媒体平台,市场咨询和商业合作功能的集合体。TA们致力于打造中国⻘年文化,推动中国⻘年文化的发展,为来自中国和对中国感兴趣的年轻人提供优质创新内容。团队前身是国际知名媒体品牌——VICE中国。在VICE中国品牌停运后,团队希望做出一个从本土出发融入世界的跨文化平台:“在之前的基础上我们还想做些‘别的’。”团队曾推出《我们的浪潮》《新的名字》《只有街舞》《川渝陷阱》《触⼿可及》等纪录片作品。2020年,团队成立了“别看工作室 BIEKAN Studio”,专注于节目策划与制作。
3.石鸣
独立撰稿人石鸣曾是《三联生活周刊》的主任记者,开设戏剧专栏并深耕于戏剧条线。其报道曾被《上海戏剧学院学报》等专业期刊转载,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出版的专著收录。2018至2021年,她在“一条”任编辑部副总监,主管文化、电影等条线,曾报道过《武汉女孩遗书曝光》等。与各大电影节等紧密合作,关注和推动独立电影及导演的相关报道,公众号文章阅读量10万+。她还是一名优秀的译者,译有戴维·洛奇小说《难言之隐》,2020年7月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4.许铮
许铮,北京纪录片协会常务理事,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导演。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曾任中央电视台大型国际合作节目《城市之间》中方团队核心成员,为中央电视台拍摄过很多大型体育纪录片如《奥运十年》《新中国体育七十年》《中国女排里约夺冠记》。许铮曾经担任中央电视台体育青少节目《冰雪奇缘》顾问,因为工作原因,他周围很多朋友都是滑雪爱好者,包括他自己也拥有3年双板板龄和7年单板板龄。2023年,由他执导的姚基金、新华社抗疫公益纪录片《如果武汉是支球队》被带到了观众面前,该片展现了疫情当下主办方在筹备大赛的过程中遭遇的困难与感人事迹。
5.乔建强
乔建强,电影导演,编剧,剪辑。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曾从事英语翻译,有一次他在阳台上收衣服的时候,某一个瞬间突然决定去拍电影。他自学电影并独立拍摄了几部纪录片,包括《墩墩梁》《灵魂》《小石头》《君与母亲》《电影》等。其中《小石头》曾获2019HiShorts! 最佳纪录短片,并在FIRST青年电影展、釜山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国内外影展放映。该片采用低机位的拍摄方式,借用黑白影像反映了患有“罕见病”的边缘群体,诸多俯冲手持式的镜头,犹如一段段直面生命苦难的散文诗,让当时在场的评委们印象深刻。目前,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正在后期制作中。
6.徐鑫
徐鑫是广州本土影迷文化中心“一帧空间”的主理人,迄今为止举办了近20场电影放映。创建国际发行品牌“香荚兰Vanilla”,专注于华语电影的国际发行推广,推广作品入围诸多A类国际电影节展。他还是一名电影制片人、出品人。主要制片、出品的电影作品有入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马斯托纳的旅行》,由好莱坞知名编剧Eric Roth监制的四国合拍片《不可能女孩》,蒋能杰导演的《蜂蜜之村》(制作中项目),魏丹导演的《沉睡者》(制作中项目)以及短片《无人知晓》。
7.孟常
孟常,资深媒体人,写作者,播客“不合时宜”主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访问学者。腾讯《大家》专栏作家。2012年,他申请到欧盟“伊拉斯谟”游学项目,前往丹麦和荷兰,在获得该项目“新闻、媒体与全球化”硕士学位后,他开始在荷兰一家公共媒体机构做记者。过去十几年间,他曾先后供职于欧洲、香港和内地的媒体机构,从事记者、编辑和媒体管理工作。曾出席和报道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DFA)、FIRST青年电影展和柏林国际电影节等。孟常自诩为“世界的浪游者”,2022年,他重回欧洲开始了媒体研究访学。
8.张田
独立制作人张田拥有着纽约大学的表演艺术管理硕士学位、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媒介研究硕士学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学士学位。曾任职于美国纽约的亚洲文化中心和斯哥尔柏表演艺术中心。专注于沉浸式体验与其他表演艺术形式的创意制作,曾担任英国碰撞剧团(Punchdrunk)的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上海版的资深制作人。
9.陈思名
陈思名是一名国际文化关系领域从业者,曾担任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数字艺术高级项目经理,促进中英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重点推进音乐、建筑遗产、无障碍艺术及社区艺术项目的合作与交流。在电影领域,她曾负责中英文化连线项目,促成上海国际聋人电影节与英国聋人电影节的合作,策划了第一届中英聋人电影线上展映(2019 UK-China Deaf Film Online Showcase),向公众展示8部具有创造力的短片。目前,她正在与中英残障艺术家制作新项目,同时在澳大利亚进修公共政策。
回顾2019~2022
短片也可以心忧天下
在2017-2018两年HISFF时期,我们已经请到了一些优秀的纪录单元初审评委,例如“故事FM”的创始人寇爱哲
个人的即政治的。纪录单元所需要的,不仅是个人的影像创作,还有严肃的公共表达。因此,纵观过去四年的纪录单元初审评委,我们既有纪录片导演、制片人、摄影师,也有学者、策展人以及来自不同新闻体系的媒体人。希望他们既能从个人审美去观赏,也能从宏大的社会和历史角度去评判这些作品。
 2019年评委回顾 
左右滑动查看初审照片
2019年HiShorts! ,我们请到了以下三位纪录单元初审评委,他们分别拥有学者、导演和制片人身份,形成了最稳定、最具有保障的三角结构:
佟珊,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纪录片研究者,长期关注纪录片、艺术电影的生产与传播问题,从事电影评论及影视编剧工作。曾于Studies in Documentary Film,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她的博士研究主要围绕2000年代后期独立纪录片领域的跨国制作实践,例如:某种跨国制作模式是在怎样社会背景下从独立纪录片领域逐渐兴起,并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模式;这背后有怎样的机构性支持;这种跨国制作模式给纪录片内容和形式上带来怎样的影响。除了学术写作之外,她也会撰写一些影评发表在腾讯“谷雨计划”、《南方人物周刊》《放映周报》和时光网等媒体上。这类影评写作主要是为了向大众进行介绍,以及进行纪录片文化普及,她希望这些影评可以在纪录片和潜在观众之间起到一个连接的作用。
钱伟荣,影视制片人,音乐节/电影节策划策展人。在纪录片领域有超过十年的从业经验。白2007年开始,他参与了多部纪录片的制片人工作,其中包括《向死而生》《妈妈的村庄》等获奖作品。
余润泽,纪录片工作者,希望通过摄影机纪录这个时代的一个片段。目前完成多部短片,包括《十年:吾儿勿忘(第四集)》《同妻》 和《盲人足球队》等。
 2020年评委回顾 
左右滑动查看初审照片
2020年,我们请到了知名摄影师陈荣辉加入纪录单元初审评委的队伍。他的作品主要关注中国的城市化,探讨个体经验与城市化、工业化中的关系,已出版同名图录《陈荣辉》。2011-2019年,他在传统媒体任职摄影记者,他的作品曾获三影堂ALPA奖、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等众多国内外知名摄影奖项,其中,《圣诞工厂》曾获得2015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当代热点类单张二等奖。2019年,为了追求自己的摄影理想,他辞去澎湃新闻英文版Sixth Tone视觉总监的职务,只身前往耶鲁大学所在地——美国纽黑文求学,在美留学期间碰上疫情爆发,针对疫情中美国社会发生大量针对亚裔的袭击事件,他完成了作品《纽黑文的寻常一夜》。2020年,他创作了《美国来信(双自拍)》系列,探讨在美华人的身份与属性。
摄影师的加入为我们注入了新鲜血液,而纪录片导演和制片人视角同样是必不可少、十分宝贵的。这一年的纪录单元初审,我们还请到了以下评委:
张安宁,纪录片制片人,“爱上纪录片”平台运营、主编。于2017年发起并策划【42】时纪录片导演制作班系列课程,课程在大陆以及台湾地区进行交流和创作学习活动,成为纪录片领域内最活跃的品牌产品之一。
杨骊珠,青年纪录片导演,201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主要作品包括B站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上海纪实频道《水果传》、央视纪录频道《书迷》、独立短片《从心所欲》、长片《归去来兮》等。
 2021年评委回顾 
2021年纪录单元,我们把目光放到了集体创作记录计划“民间记忆计划”,它由“中国独立纪录片第一人”吴文光导演发起,是我国独立纪录片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左滑查看更多初审照片
“民间记忆计划”成员章梦奇是一名纪录片与剧场创作者,在幼年时便离开家乡湖北到海南生活。她从小学习舞蹈,后来进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学习,2009年开始在“草场地工作站”做驻站作者。因为参与“民间记忆计划”关于 50 年前“三年饥荒灾难”的历史记录,她回到家乡湖北省随州市殷店镇。那时她才发现,和她有着血缘关系的爷爷和她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出于对自我身份和家乡记忆的探索,也为了找回和爷爷的情感联结,她开始每年回到家乡拍摄系列纪录片《自画像:47公里》。该系列作品曾获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并入选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其中,《自画像:47 公里 2020》入围了BFI伦敦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该年的纪录单元初审评委,依旧囊括了“四海”视角,其中包括少数民族电影人和海外电影人等:
顾雪,满族,导演、策展人。内蒙古青年电影周联合创始人。代表作《家庭会议》入围第42届法国真实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获英国伦敦OpenCity纪录片电影节新锐电影人奖,《鼓楼之下》入围香港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萧潇,导演、影像艺术家,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2017年创作的纪录电影《团鱼岩》入选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韩国DMZ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其摄影作品《合理的现实》系列作品等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展览,并被海内外多个艺术机构以及私人收藏。
Luis Cuenca Castro,纪录片导演。出生于西班牙马德里,南加大电影硕士。代表作《Passengers》入围2003年奥斯卡金像奖“纪录片 - 短片主题”;纪录片作品《White Joy 白喜》曾提名2020HiShorts! 最佳纪录短片;《May 1st》获第六届Nespresso Talents短片大赛中国赛区第一名。
Jenny Chou,制片人。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建筑系学士,哥伦比亚大学城市设计专业硕士。她曾与知名策展人欧宁、美术指导叶锦添、建筑师谢英俊共同合作。担任制片《White Joy 白喜》曾提名2020HiShorts! 最佳纪录短片。
黄怡,纪录片导演、纪实摄影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代表作《大山里的摇滚梦》提名第12届迷笛奖“年度最佳独立音乐视频”;《忧郁的房间》获2020HiShorts! 社会创新Solution Narrative特别奖。
 2022年评委回顾 
左滑查看更多初审照片
2022年纪录单元,我们的初审评委阵容更加丰富多彩,一些有着中外电影合作经验的电影人加入到了评委队伍,我们相信中外合作经验会让他们用更国际化、更多元的视角去解读影片:
班夫中国创始人钱海英是一名户外爱好者,曾荣获央视等媒体评选中国十大户外人物、加拿大总督奖章。2004年,她曾和朋友成功登顶慕士塔格峰。2010年,她将来自加拿大的班夫山地电影节带入中国,初期,电影节拉赞助非常困难,她只能纯靠热爱发电,把房子卖掉才勉强维持事业,直到现在,每年班夫中国户外影展等活动的参与者已经高达十几万。她曾发起并策展了班夫山地电影节世界巡展中国展、国际海洋电影节中国展、磐石影展、热雪映像节、阳光跑步电影节、中国户外影像计划和班夫探险电影大师班等活动。2019年,她成功引进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作品《Free Solo徒手攀岩》,这是我国第一部登上院线的户外纪录片,斩获总票房超3600万。
制片人缪曈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专业,拥有多年的中美合作和国际合拍经验,是上海东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伙人。他是英国著名导演、两届奥斯卡奖得主柯文思的中方制片人,曾参与柯文思导演的《柴米油盐之上》,该片荣获第2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奖。在拍摄前,缪曈曾带领调研团队走访了上百户人家,采风时间前后长达6个月。他还作为制片人参与过《盲行者》《善良的天使》《初三四班》等作品。
韩萌,纪录片导演、摄影师。长片《遥望繁星》曾在阿姆斯特丹新人竞赛单元世界首映,并入围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长片竞赛单元等。
危凯,导演,纪录片工作者,主要作品《雨水丰沛的季节》《棒!少年》《月亮与四百万英镑》,作品曾获得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奖、观众选择荣誉奖,入围英国谢菲尔德纪录片电影节、韩国DMZ纪录片电影节等。
魏星,媒体人,梨视频副总编辑,全球拍客网络主理人; 负责梨视频旗下纪录片品牌PaperWeight。曾服务于《青年报》《东方早报》和《澎湃新闻》;2016年创办英文媒体SixthTone。
朱嘉怡,纪录片导演,策展人;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版权及提案部副总监。曾参与《老广的味道》第一季的制作。纪录长片《烟火》曾入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等。
以上就是今年HiShorts! 纪录单元的评委介绍,期望评审们能以别出心裁的眼光审视作品,为电影行业的未来探寻更为真实而实用的灵感,为创作者们提供更为切实可行的创作方向。之后我们将公布HiShorts! 五周年的动画单元、实验单元、商业单元和音乐单元初审评委阵容,敬请期待
策划|王小曼
撰文|XueZ、王小曼
编辑|聂厉害、软糖
设计|王干、苗润泽
排版|聂厉害
嘉宾联络|曾祎祾、李海旭、胥晨阳
传播|曲蝶、蔡宝乐
HiShorts! 厦门短片周是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最具品牌公信力的短片节展品牌,以“国际化、年轻化、中国美”为特色,在厦门市影视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HiShorts! 成功在厦门思明区、同安区、翔安区落地4届,活动包含竞赛、展映、论坛、市场、成长、社交6大板块,成为每年金鸡之后厦门最具吸引力的全国性青年电影文化活动。
经过4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HiShorts! 探索出一套适合短片竞赛的评审体系:每年征集来自90多个国家、4000部以上短片,内容辐射剧情、纪录、动画、实验、商业、音乐六大单元;当代艺术家徐冰出任艺术顾问、韩国导演李沧东、张律、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叶锦添、《方形》导演Ruben Ostlund、导演李少红、张杨、章明、郑大圣、香港作家陈冠中先后担纲终审,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制度得到了业界认可,成为2020豆瓣电影官方唯一合作影展,财新传媒社长胡舒立出席活动现场。
自诞生以来 HiShorts! 始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力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开风气之先:连续两年完成了最大规模的短片线下展映,在厦门放映150部短片,20部左右长片,13场映后交流和12场跨界论坛等,在全国已经连续举办了各类展映活动超过800场,并开创性地将跑步、音乐、读书会等形式引入电影节,2020年更是启动了全国最大规模的音乐影像放映,并设有政府晚宴、导演酒会、星光红毯、颁奖典礼等丰富的大型活动,策展理念先锋前卫,内容丰富、跨界多元,吸引了国内电影、纪录片、动画、音乐、文学、艺术、学界、媒体等各行业领袖。
下一个10年,HiShorts! 将致力于探索出一条青年影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在不远的将来将HiShorts! 打造成为“有态度,有调性,有追求,有远见”的内容平台,以在影像媒介领域探索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复兴,引领未来青年文化新趋势。
- The End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