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单独订阅“科研圈日报”了——请点击上方 #科研圈日报 话题,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热点事件
中科院院士候选人遭同行专家实名举报,本人及单位回应称“内容不实”
近日,《关于举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的材料(2023 年)》等举报材料在网上流传,举报信落款为国内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被举报人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大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在流传版本中,一版的落款时间为 2023 年 9 月 10 日,另一版的落款时间为 2021 年 8 月 22 日,两版文件内容基本相同。举报信中提及学术霸凌、学术腐败、恐吓威胁举报人的人身安全等内容。
公开资料显示,胡大一是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霍勇也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此外,霍勇还是 2023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推荐人为韩启德。
11 月 15 日,霍勇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件事情组织上已经调查过,已经很明确了,只是现在有些人有意去炒作,他认为“清者自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方面则在接受采访时称,2021 年也曾有类似的举报内容,但经医院纪委和上级部门多次调查,举报内容不属实;如涉嫌恶意误导舆论、损害专家名誉,医院将保留诉讼的权利。
另一方面,经济观察网消息称,举报人胡大一于 11 月 14 日确认了举报信的真实性,表示该信是写给中纪委方面的,但自己从未在非正式渠道发过,“不知谁发到网上”。(每日经济新闻,经济观察网)
· 高被引学者
2023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公布,中科院入选人次数世界第一
11 月 15 日,科睿唯安发布 2023 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共有 6849 名顶尖科学人才入选。
美国共有 2669 人次入选,占总人次的 37.5 %,低于 2018 年的 43.3 %。中国内地位列第二,共有 1275 人次入选,所占比例从 2018 年的 7.9 %上升至 17.9 %。五年来,中国内地科学家在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所占比例翻了一倍多,反映了科研全球化正推动高层次科研和学术贡献,实现全球发展再平衡。
表 1:2023 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上榜人次前十的国家或地区
表 2:2023 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上榜人次前十的机构
中国科学院共有 270 人次上榜,成为拥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人次数最多的机构。其他排名靠前的政府和公立科研机构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105 人次)、德国马普学会(Max Planck Society)(59 人次)、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49 人次)和美国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27 人次)。(科睿唯安)
· 环境污染
中国学者发现微塑料进入泰山云层,有可能影响天气
近日,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艳教授团队分析了在海拔 1543 m 的泰山采集的云水样品,在其中检测出大量微塑料,平均浓度为 463 MP/L,比远洋、青藏高原和极地地区的落尘微塑料浓度高出一个数量级。
微塑料是直径小于五毫米的塑料碎片,从海洋深处到山顶积雪,甚至城市空气,微塑料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为了研究泰山云层样本中微塑料的来源,王艳教授研究团队开发了计算机模型,分析模拟微塑料如何到达泰山。结果表明,微塑料主要来自人口稠密的内陆地区的气流,而不是海洋或附近其他山脉的气流。在实验室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与暴露在纯净水或空气中的微塑料相比,暴露在类似云的条件(紫外线和过滤后的云水)下的微塑料尺寸更小,表面更粗糙,并含有更多的铅、汞和含氧基团。这些结果表明,云能改变微塑料,而微塑料进而能影响空气中金属含量。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微小的塑料颗粒可能在云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进而影响天气,不过,要全面了解微塑料如何影响云层和天气,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工作。相关论文 11 月 15 日发表于美国化学会(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旗下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通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美国化学会)
· 太空观测
JWST 拍到了“棉花糖行星” 高达 1000 摄氏度的沙云
近期,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观测到了一颗大气层温度接近 1000 摄氏度的“蓬松”行星。该行星名为 Wasp-107b,位于 200 光年外的处女座,由于其巨大的体积和轻盈的质量,它还获得了“棉花糖行星”的绰号。
Wasp-107b 的大气层。来源 Klaas Verpoest/Johan van Looveren/LUCA School of Arts/KU Leuven/PA
最新的观测通过行星大气层滤过的恒星光(starlight),将观测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由于不同的元素吸收不同波长的光线,恒星光的光谱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该行星上存在哪些气体。研究者发现, Wasp-107b 上存在水蒸气和二氧化硫,还首次确定了其云层中含有硅酸盐。由于 Wasp-107b 有较轻的质量,却有与木星一样大的体积,这样巨大而稀薄的特性也让 JWST 能深入观测其大气层——拥有与地球水循环类似的循环系统,在接近 1000 摄氏度的灼热温度中,该行星大气层里的硅酸盐会在固态和气态之间循环。JWST 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分析遥远行星的大气,并寻找可能表明有生命存在的生物标志性气体。虽然 Wasp-107b 由于其极端的温度和缺乏固体表面的特征,并不被看作是寻找生命的理想候选,但这些观测成果为理解和探索遥远宇宙提供了新的视角。相关论文 11 月 15 日发表于《自然》Nature)。(卫报)
· 气候与健康
《柳叶刀》最新报告:如果升温趋势不变,全球高温有关死亡人数将增加 370%
11 月 15 日,《柳叶刀》(The Lancet)发布了《2023 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全球报告:必须采取以健康为中心的应对措施来应对不可逆转的危害》。这是“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连续第八份全球年度报告,对健康与气候变化的联系做出了最新评估。
报告显示,2023 年,全球气温达到 10 万年来的最高点,各大洲的高温纪录均被打破,给全球人类健康造成致命伤害,与 1991~2000 年相比,2013~2022 年 65 岁以上人群中与高温相关的死亡人数增加了 85%,远远高于在气温不变的情况下(即仅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所预计的 38%。过去 10 年全球平均升温 1.14℃,仅在 2018~2022 年中,人们暴露于有健康威胁的高温天气平均为 86 天,人为的气候变化导致其中 60% 的高温天气发生概率至少翻了一倍。不断变化的天气模式导致致命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加快,城市卫生系统承担巨大压力。此外,也造成全球性收入损失和粮食不安全状况,对生计的损害日益严重。
该报告预测,按照如今的趋势,到 2100 年全球气温将升高 2.7℃。到本世纪中叶,每年与高温有关的死亡人数将增加 370%,高温暴露将导致全球潜在劳动时间损失增加 50%。到 2041~2060 年,更频繁的热浪可能导致约 5.25 亿人面临中至重度粮食不安全,加剧全球营养不良的风险。威胁生命的传染病(如弧菌、登革热)将进一步蔓延。(柳叶刀,澎湃新闻)
编写:刘亭君、陈妍希、李裕欣、魏潇
编辑:魏潇
封面图来源:Pixabay
▽ 精彩回顾 ▽
点个“在看”,及时获取最新学术资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