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若寒说,就像《我在故宫修文物》以纪录片的形式传达文物修复者的工匠精神,并受到了公众的热议和追捧,“我们希望《策展笔记》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让更多观众了解一个展览背后的策展人的辛勤、智慧与巧思,从而在观展中收获更多层次的感触和体验。”
“窗含惠陵”展览场景。
丨新京报记者 乔迟‍‍‍‍‍
辑丨袁国礼
校对丨吴兴发
‍‍‍‍‍‍
本文3473阅读7分钟
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国博物馆协会每年会组织评选出“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这些精品展览是怎样诞生的?有哪些成功的秘诀?答案就在即将发行的《中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策展笔记》(简称《策展笔记》)丛书中。
据介绍,《策展笔记》(第一辑)是我国文博行业第一套以“博物馆策展”为主题的大型丛书。这套丛书从近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申报项目与当年具有较大影响力及鲜明特色的展览中精选13个优质展览,重点记录了陈列展览的策展过程、理念、方法与经验。丛书的撰稿、编辑与出版集合了我国文博业界、学界的重要力量,由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担任主编,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毛若寒担任执行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多位考古、文博界的知名馆长、资深教授等构成丛书编委会。
刘曙光表示,这套书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为文博领域的从业者与研究者提供策展创新的“实践参考书”的角色,也可以成为普通大众了解博物馆幕后工作的专业性,领略博物馆展陈之美的“观展指南书”。

“可阅读的精品展览”
刘曙光、毛若寒向记者介绍了《策展笔记》的构思、筹划与诞生过程。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核心载体与重要窗口。近年来,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数量突破3万个,也涌现出一批被行业专家和社会大众广泛认可的精品展览。如何能进一步发挥和拓展这些展览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效益,是博物馆专业人士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刘曙光介绍,在中国博物馆协会与腾讯基金会联合发起的“齐行共进:博物馆纪念馆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播公益基金”(简称“腾博基金”)下,双方开始联合策划《中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策展笔记》项目,用出版书籍的方式,记录精品展览的诞生过程,讲述精品展览的幕后故事,让优秀的展览真正留下来、传播开。
《策展笔记》丛书效果图。
《策展笔记》的装帧设计概念为“可阅读的精品展览”。将展览从“空间”转化为“书本”,每一个精品展览仿佛变成了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阅读的展览。“打开书,就好像进入到展览的台前幕后”,毛若寒说。
在文风上,与以往的展览图录不同,《策展笔记》更像札记或随笔,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写作,让读者感受到与策展人对话的亲近感。同时,鼓励大家把展览大纲的不同方案、展陈设计手稿、展厅手绘图等元素点缀在书中,让读者领略和体会策展的动态性、过程感。
用笔记呈现策展秘诀
被评选为精品展览,说明其策展工作在专业性的把握上做到了极致,而《策展笔记》就是把策展的专业过程详细呈现出来。“每一本《策展笔记》都在总结精品展览诞生的秘诀,可供学习和借鉴的价值非常高。”
《策展笔记》丛书之一《金声玉振: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展”策展笔记》的作者曾攀是该展览的策展人之一。
据介绍,曾侯乙展以编钟为核心,通过曾侯乙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器、青铜器、乐器,展示曾侯乙所生活的战国时代高度发达的礼乐文明。
曾候乙编钟。
曾攀在书中记录了策展的过程以及策展过程的思考。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共65件,重达2500多公斤,在博物馆展陈中算是很大的文物体量。为了更好地展示曾侯乙编钟,策展团队做了好几版展示方案,“每一版编钟罩的方案及利弊,与专家学者的讨论和意见,为什么选择最终这一版方案等内容,都记录在《策展笔记》里,为大型文物展览提供借鉴和思路。”
相比走马观花的参观,曾攀更希望观众通过展览,了解曾侯乙编钟的铭文和声音所反映出的两千四百多年前中国人对于抽象的乐理知识的认知。为了让观众更丰富地了解曾侯乙编钟,策展团队还制作了一段15分钟的视频,结合近10年来中国音乐考古的新发现,对编钟的乐理进行了新的诠释,详细讲解了十二律的产生,从技术应用的角度解释编钟的发声原理等。
曾攀把视频脚本的二维码放到了《策展笔记》里。在他看来,音乐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希望笔记在相关的音乐文物的展示和阐释方面,为策展人提供新的思路。
明代丝绸织金和刺绣工艺。
《衣冠大成:山东博物馆“明代服饰文化展”策展笔记》的作者于芹,在笔记中详细记录了如何在展览的同时保护服饰文物。服饰是有机质文物,对展厅的光环境、温度、湿度都很敏感,笔记记录了策划这类文物的展览时,如何做到最大化阐释和最小化损害之间的平衡,呈现了博物馆人对于展厅的恒温恒湿系统、照明设计、陈列设备设计等方面的探索与巧思,为以后服饰类展览的实施提供借鉴意义。
《明良千古: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合展”策展笔记》的作者尹恒展现了历史建筑遗址中的博物馆策展方案。她以该展览的探索与创新过程为例,向读者讲述了如何在展览的设计中实现室内展览与园林景观的联动与融合,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充分发挥历史建筑在展览创意中的潜力与可能性,为观众带来更多美好的印象与体验。
对策展人来说,撰写《策展笔记》一书也让他们收获颇丰。曾攀表示,策展工作总是完成一个项目后马上开始做另一个项目,很少有机会反思之前工作的成败得失。但是,如果没有系统的总结和反思就很难有进步,“通过这次撰写《策展笔记》,既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工作的指导。”
提供博物馆观展的全新思路 
毛若寒推荐刚进入博物馆行业的从业者阅读《策展笔记》。在他看来,每一种展览都会遇到很多问题和挑战,而每一本书中都记录了问题的解决过程,比如怎样让考古遗址通过展览活起来,怎样在有限的空间中讲述宏大的世界遗产价值等等。这些经验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生动的参考指南。
 曾攀说,“我们平时看到的展览大部分都是成熟的展览,同行之间在交流中很少提到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策展笔记》这种形式,大家可以更加充分地交流,对于以后的布展会有所启发。”
 刘曙光提到,《策展笔记》把展览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以记录的形式重新回顾、解释,像围棋高手对弈决出胜负后重新复盘,对于博物馆的专业化建设来说非常重要。
 毛若寒指出,目前博物馆正在成为热门的文化旅游地,但有些观众只是蜻蜓点水似的打卡参观。《策展笔记》包含了许多策展人构思和设计展览的巧思,就像“彩蛋”一样等待被发现,这就为观众从新颖的视角重新理解展览,实现博物馆展览的深度体验提供了新的可能。
《策展笔记》还折射出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精神,为人们了解博物馆行业打开了全新的窗口。毛若寒说,就像《我在故宫修文物》以纪录片的形式传达文物修复者的工匠精神,并受到了公众的热议和追捧,“我们希望《策展笔记》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让更多观众了解一个展览背后的策展人的辛勤、智慧与巧思,从而在观展中收获更多层次的感触和体验。”
据介绍,目前中国博物馆协会正在筹备《策展笔记》丛书的第二辑,计划在明年“国际博物馆日”推出,届时将会有更多诠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精品展览纳入其中,“争取写出每个策展过程的个性和特色。”
━━━━━━━━━━━━━━━
“腾博基金”简介:
2022年,中国博物馆协会与腾讯基金会联合发起“齐行共进:博物馆纪念馆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播公益基金”(简称“腾博基金”),以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播为主题,在全面强化中国博协引领学术与文化传播能力建设的同时,带动全国博物馆特别是中小博物馆、纪念馆青年人才培养及整体专业水平提升,为广大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
最近微信改版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
星标🌟“剥洋葱people”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
洋葱话题
你对此事怎么看?
后台回复关键词“洋葱君” ,加入读者群
推荐阅读
顶级女教练意外身亡,滑雪跟拍摄影引争议
被“卡”高铁二等座的女孩:希望大码人士能“被看到”
被“出租”的残疾证

有你“在看”,我们会更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