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于向发达经济体探索学习,而本书则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审视视角,转而关注新兴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道路,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思考世界的新维度。
对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来说,发展不是坦途,只是一道窄门。它们并没有完成惊人的一跃,而是在寻找窄门的路途中迷失了方向。
阿富汗、坦桑尼亚、索马里、伊朗、缅甸、埃及、伊拉克等亚非国家,显然在现代化之路上遭遇了困境,它们在全球发展中成为被西方遗弃的世界,一个困顿的失落的世界。
这个失落的世界遇到的困境概括起来包括:被殖民的历史、丢失的国际话语权、道路的选择难题、世俗化的困境、战争。
01
被殖民的历史
亚非的许多国家,现在正处于寻求发展的期盼中,它们曾经经历长期的西方殖民统治。那段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为这些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埋下了病根。这包括自然资源的掠夺、人口素质无法提升、被排除贸易体系之外,最为重要的其实是无法参与国际贸易和交流,由此造成后来在国际秩序中的弱势地位。
与印度比邻的缅甸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比起印度来,英国人涉足缅甸时间更短,甚至没有来得及建立一套成熟的代议制系统。与印度不同,缅甸在历史上是统一时间大于分裂时间,有着很强的民族情绪,使得英国的统治更加薄弱。
缅甸在1752年建立了一个辉煌的王朝——贡榜王朝。贡榜王朝南征北战,是东南亚的霸主。贡榜王朝是一个中世纪的军事帝国,类似于中国的清朝,对于西方近乎无知,使得缅甸虽然于19世纪后半叶被英国变成了殖民地,却保留了更多中世纪的政治残余。
“二战”时期,日本占据了缅甸,日本人把这里作为跳板进入中国的云南地区,而中国、英国和印度的军队在这里与日军厮杀。
为了扶持缅甸对抗英美的政治势力,日本开始寻找在缅甸的代理人。在战争前,缅甸的本民族统治精英本来就不发达,这些人在战争中还大都去了国外,战后被排除出了缅甸政治。而日本人扶持起来的多是年轻人,并被送到日本进行过学习。这些人文化素质和自由理念并不强,又因为军事化训练带上了军人的特征,这导致缅甸独立后更容易向计划体系靠拢。
在日本扶持的人当中,最著名的是昂山(Aung San)将军。在和昂山将军代表的本土势力打交道时,英国人也准备采取让缅甸分步独立的做法,但这个做法比邻国印度做得更加快速和粗糙,使得缅甸的政治体系更加脆弱。而更不幸的是,在缅甸独立已经成为定局时,最有威望的昂山将军却被刺杀身亡,英国人只好把权力交给了昂山的继任者吴努(U Nu)。由于吴努的威望和控制力不够,使得缅甸的未来并非一片坦途。
*缅甸仰光。摩诃班都拉纪念碑。缅甸在西方入侵前依然是一个强大的帝国,这造就了他们自尊和封闭的性格,最终被英国并吞。
02
自由贸易的真相
地理大发现以来,所谓的贸易都是与暴力联系在一起的。按照史书的说法,欧洲代表着自由贸易的精神,它们试图在全世界展开贸易,却在每一个地方都遭到了当地人的抵制。于是,为了贯彻贸易精神,必须动用武力,才能打开当地的市场。
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都不单纯是经济事务,而是和政治紧紧绑在一起的。自由贸易侵犯的,是参与贸易的各个政治方的利益。
在非洲海岸上,自由贸易让当地几乎所有各方受到损害:对于国王与贵族来说,自由贸易打破了统治阶层的垄断权;对于普通生产者来说,西方带来了更好的布匹,让自己的加工品没有了销路。
贸易本身所带来的商品,还会引起当地社会剧烈的调整。比如,葡萄牙人、英国人都热衷于把各种武器倾倒到非洲的海港,再从海港转运到内地,卖给那些军事化的国家。于是这些原本弱小的军事化国家突然间崛起了,他们取代了原来的贸易大国,四处打仗,四处抓人,制造奴隶,卖给欧洲人。正是这些武器的存在,让一些非洲人变成了奴隶贩子,原来的社会也就走向了解体。
事实上,当时西方的贸易也并非自由的。比如,荷兰和英国是最提倡贸易机会均等的国家,但这所谓均等,只是在他们为了冲破葡萄牙和西班牙垄断时才提起的。一旦它们获得了优势,立刻转向了垄断收益。
英国、荷兰等国家分别建立了垄断性的东印度公司和非洲公司,并获得了各自国家的特许状,进行垄断贸易,为的是排斥其他的人加入到印度和非洲贸易之中。
这些垄断性的贸易公司甚至配发了枪炮,建立了军队,任何在他们面前提倡自由贸易、想打破他们贸易垄断的人,都有可能被当作海盗直接绞死。只有到了19世纪中期,英国解散东印度公司之后,自由贸易才有了更多的市场。但即便如此,与自由贸易相对立的重商主义依然是困扰着世界贸易的重要思想。
自由贸易作为一种理想是逐渐建立的,到现在为止,才慢慢地被神圣化。但在历史当中,即便是大航海和全球贸易时代,也充斥着特许、垄断和暴力,这是世界更加真实的一面。
*塞内加尔圣路易。内河里的船只。这里是法国在西非的第一个殖民地,后来法国攫取了西非的大部分土地。
03
民族独立的正义性和道路选择
民族独立无疑具有正义性,这种正义性体现在获得经济、政治、文化上的独立主权。由于长期受到西方的殖民统治,民族国家发展出现严重畸形,许多国家在取得独立初期,遇到了各种发展困境。最主要的是无法获得发展资源。前宗主国基本不会支持新独立国家的发展,不会提供帮助。新独立国家由于没有国家治理经验,缺乏对发展的深刻理解,缺乏国际话语权,经常走入发展的歧途。新兴国家在探索发展之路上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
比如,东非国家乌干达独立后,一个叫奥博特的人担任了总理(该国最初实行总理负责制)。在当时,乌干达是一个联邦国家,而在乌干达内部,还有五个王国存在,这些王国有自己的国王,保有一定的自治权,与中央政府充满了矛盾。由于国内矛盾过于复杂,最后奥博特解散了各个王国,形成了完整的共和制,也实现了自己的独裁。但由于奥博特无法获得社会的信任,于是到了1971年,军人出身的阿明将奥博特推翻。可以说,阿明的上台是获得了乌干达社会普遍欢迎的。但是,作为第二代领导人的阿明却是个文盲,并不懂得治理国家。
事实上,在他刚上台时,整个乌干达都陷入了狂欢的气氛中,这种气氛正是阿明煽动的。他释放了政治犯,许诺了各种改革,替换了腐败官员,坐在花车上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宣布乌干达的盛世来到了。
表演完毕,接下来到了治理国家时,阿明发现自己跟不上了。于是,他决定采取联合大众打压少数派的做法,将乌干达国内的印度人驱逐了。印度人在乌干达是重要的商业群体,甚至可以说控制了工商业。乌干达人再次兴奋地陪着他一起瓜分了印度人的财富。
印度人一走,乌干达的经济就彻底崩溃了。
而另一个非洲国家科特迪瓦则相对幸运。在非洲法国的殖民地中,大部分国家虽然选择了独立,却依然和法国保持着较强的纽带联系。最典型的国家莫过于科特迪瓦。
科特迪瓦的乌弗埃—博瓦尼出身于酋长家庭,很早就在科特迪瓦进行政治活动,参加了当地议会的选举。乌弗埃—博瓦尼由于更早就参与了殖民地内部的政治运行,更赞同殖民地首先是独立的实体,然后在更大空间内与宗主国保持联盟关系。
乌弗埃—博瓦尼采取了全面靠拢法国的政策,保证法国投资,与法国的贸易放在最优先位置。他也不信任黑人的自主治理能力,在政府中大量任用法国人。在法国人的帮助下,科特迪瓦迅速进入了繁荣期。
由于有足够的外汇,科特迪瓦开始发展工业,在总统的倡导下,科特迪瓦不仅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还建立了一系列的现代工业部门,包括公路、电站、港口,甚至把他的家乡,一个小村庄,打造成了雄心勃勃的首都城市。
04
世俗化的艰难
中东地区有着根深蒂固的宗教传统,很大程度上成为这些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羁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中东地区,除了法国控制的叙利亚和黎巴嫩采取了民主制之外,其余国家几乎都是君主制,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变迁,埃及、伊拉克等国先后发动了革命,变成了总统制国家,都采纳了世俗或社会主义作为理想。萨达姆虽然是个独裁者,但他本身所代表的是世俗化和发展主义,他也采取了许多计划经济的做法。在他的治下,加上石油开采的发展,伊拉克经济表现出很强的上升势头。伊拉克人民在周围的国家中,也过着更加世俗化和现代化的生活。
当一个国家世俗化没有完成时,其余任何的改革措施都可能因为宗教保守势力的阻挠而变味儿,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在这样的国家即便想实现民主,依然有可能因为大多数人赞同宗教,而导致利用民主规则将宗教强加给社会。
2011年,埃及人刚刚推翻了独裁者穆巴拉克,2013年,埃及人行使了真正的民主权力,选择了一位真正的民选总统穆尔西,并欢庆埃及进入了民主时代。可是,不到一年后,正是国防部长塞西组织的军事政变推翻了民选总统穆尔西。如果按照正常的理解,埃及人应该为了挽救民主而反对发动政变的塞西,不想许多埃及人不仅赞同推翻穆尔西,还支持塞西担任总统。
于是,经过了三年的颠簸,埃及人推翻了独裁的穆巴拉克,又行使民主权利选择了穆尔西,最后又欢呼着欢迎另一位军人塞西推翻了民选总统,让埃及再次回归了强人统治。埃及的政局在绕了三年的大弯之后,又回到了三年前。
其最重要的秘密就在于埃及是一个还没有完成世俗化的社会,而强人政治虽然有独裁的一面,却又代表着世俗化的方向。
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一个还没有完成世俗化的国家,即便实行民主制,依然无法打破传统带来的束缚,在依靠选举上台的领导人领导下,很有可能会倒退回与世为敌的状态。
05
  战争的泥淖
当发展无法取得成功,无法满足民众需求时,战争经常不期而至,而这更加剧了环境的动荡。发展一定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和平的环境,战火中无法谈及发展。
巴基斯坦边境附近的古城白沙瓦曾经是贵霜帝国的首都,这里有着许多历史遗迹,但对于现代人来说,白沙瓦却是一个遍地武器的地方。从这里开始,向西或者向北,就是历史上普什图人居住的山区,这些地区的商店里陈列着大量的枪支,有的地方人们甚至不拿枪就不敢在街上久待。
但在几十年前,白沙瓦却是一个友好的所在,也是从土耳其经过伊朗、阿富汗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重要一环,那时的白沙瓦并不以枪支闻名,而是以大麻和工艺纪念品闻名于世,与古代贸易世界的规则相接轨。
自从邻国阿富汗出现了战乱,白沙瓦的规矩就变了。
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接收了大量的武器,就必然为了这些武器而产生出战争。不管是阿富汗、巴基斯坦,还是现在的利比亚、叙利亚都是如此。只是,这个世界依然按照大国的规矩不断地制造着武器,并试图将它们投放到世界的某个角落,在这里制造出一系列的流血事件。
发生战乱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按照信仰、人种等因素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帮派,导致了激烈的内斗,最后被外面的大国加以利用,从而形成了一派对另一派的大屠杀。
亚洲的阿富汗、伊拉克、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欧洲的巴尔干地区,苏联的许多加盟共和国,都在种族问题中碰得头破血流,许多国家至今没有找到出路。
*阿富汗喀布尔。从空中望见的巨大监狱群。
06
发展的窄门
对于中国人而言,我们刚刚经过了激动人心的40年,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我们很少遇到劲敌,但我们也经受了多次封锁与制裁的考验。世界虽然带有偏见,但整体上我们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得以发展,并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也正因为这样,中国人很少考虑过这样的问题:事实上,世界上大部分非西方国家都曾经试图通过改革与开放,来完成和中国同样的惊人一跃,从一个传统的不发达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这些国家所要完成的,也是经济、政治、社会和国际承认四个方面的改革,但它们大都没有取得成功。对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来说,发展不是必然,只是一道窄门。
中国虽然已经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否已经到达了彼岸,依然是不确定的。随着国际环境的复杂化,我们除了学习日本、韩国等国(它们已经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的成功经验之外,更需要吸取那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训,看它们为什么会失败,哪一些是必然因素,哪一些又是可选择的因素。了解了它们,会给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借鉴。
以阿富汗为例,当阿富汗决定放弃中立政策的那一天,就注定成了两大势力博弈的牺牲品。虽然它受到了邻国的压力,但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只有看清外交转向的危险性,才是它避免后来不幸的唯一一次机会。转折点的机会稍纵即逝,也表明了这道窄门对于普通国家来说是多么艰难。
大部分国家无法完成现代化,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在这里,人们往往分成两种意见,一种意见相信所谓的阴谋论,认为世界是一个钩心斗角的世界,是发达国家刻意压制新兴国家,不让他们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从发展中国家吸血,保证发达国家的人民过得更加舒适;另一种意见则相信世界是善意的,一个国家发展不好,更多的原因在于内部出了问题,只要内部问题解决了,就会自然发展起来。
但是,这两种意见都有片面之处。世界既不是完全的钩心斗角,也绝非一味地善意。事实上,世界是一种自私与善意的综合体,它已经形成了一些向善的原则,比如民主、自由等,但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却又带着强烈的博弈色彩。一个国家要想生存,必须学会尽量采纳那些向善的原则,同时又避开国际上那些钩心斗角的暗箭。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购签名本)
《失落的世界:新兴国家发展的陷阱与教训》
作者:郭建龙
书号:978-7-5154-1250-4
出版方:天喜文化
出版时间:2023年4月
定   价:88.00元
页数:360页
▊▎ 作者简介
郭建龙,自由作家,社会观察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近十年来,实地探访几乎整个中国以及非洲、欧洲、中东、中亚、东南亚等地数十个国家,用游走的方式观察和记录世界。善于从不同的宗教、文化根源入手,多视角叩问地域文化,带领读者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穿梭,透视千年文明的兴衰存亡。
已出版历史畅销书《汴京之围》、《盛世的崩塌》、《丝绸之路大历史》、“帝国密码三部曲”《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历史游记《穿越非洲两百年》《穿越百年中东》等。译有甲骨文丛书《一把海贝:从奴隶贸易兴起到革命年代的西非》《墨洛温王朝:创建与变革》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