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去了趟台湾北部港口城市基隆。从南部港口城市高雄搭乘高铁一路北上,过台中后,原本晴朗明媚的天气遽变,阴沉下来。
最近台湾疫情越来越严重,车厢里人不多颇安静。到台北倒车继续北上基隆,正值下班高峰,站台上车厢里热闹轰轰,忽然不太习惯。
我心想,原来真的有那么多基隆人每天坐电车往返台北呀!
不过车程也不久,從台北站站停也就四十分钟到了基隆。出车站就是港边,一股潮湿凉意,靡靡细雨中有海的咸溼味,与高雄港边的晴朗潮风气息不太相同,基隆港边总是一股恼人的腥味。
基隆港
呵呵!那就是怀念的基隆。一年有200天在下雨的港口城市,几十年不变的老旧市容,湿滑黏腻,整座城市像一张超大的油烟机滤网;让人心烦,让人嫌弃,可是不知为何又令人着迷。
小时候对基隆的印象就是港口,基隆再往郊区去就是看海的地方,那跟淡水河口的海不同,基隆那是真正靠海的城市。父亲开车在高速公路台北路段上,心里总是暗暗想”再往北一点,再往北一点”,再往北一点就能看到海了,可惜永远就是在台北区间跑,在固定的地方就下交流道,没事不会超过那个界线。
基隆市区除了有名的庙口夜市,好像都被台北人遗忘。基隆老旧得被台北人嫌弃,就连新北人也跟着嫌弃,每隔几年总有”北北基合并”的风声,然后就一堆人跳出来吐槽”可以不要包含基隆吗”。
基隆城区
说起来心态真的挺奇怪,也许是太近了反而无感,就像我住上海市区,让我去一次松江,去江浙,就是懒,觉得交通时间都是浪费;但如果让我去更远的地方,越过某个心理界线,即使花了几倍时间在路上,都觉得充满旅行的意义。基隆就是这么一个近得觉得去一趟很麻烦的地方。
基隆城区腹地狭小,沿着港口两侧建城。基隆的地势可说是天然良港了,谷湾式海岸沉降地形,港湾深入城市,背山面海,但港口两侧皆为陡坡,也不太好发展。我在基隆住了几天,也没特别去哪里玩,每天就在城里闲晃,倒是走了不少坡路。
波浪型的坡道
港口末端的海洋广场,后头就是闹市区。前几年还能跨国旅游时,巨型邮轮两三艘在这靠岸,成为基隆的一道风景。如今视野开阔空荡荡,新建好的出境大楼也没人用了。
曾经《鼓浪屿之波》让人对基隆产生了些想象,没想到后来真的开通了厦门基隆的航线,中远中星晚上六点从厦门离港,缓缓见鼓浪屿灯火远去,在隔天早上八点,进入基隆港,港市在霭霭晨雾中破开。然而过去几年,这一切好像一场梦,再也不復返。
只剩下马祖定期轮
港边平台经常有些无所事事的人坐在那,除了好奇的游客,平常这人也不多。一批比较特殊的人是一旁拍鸟观鸟者;燕鸥白天在港区上空飞来飞去,入夜就停留在附近树上休息聒聒叫。基隆市区的一大奇观是上空盘旋的老鹰,穿梭飞翔在一栋栋楼房间,彼此追逐、俯冲到水面觅食,看着港区上空飞膺展翅,竟然有种疏压效果。
很多怪伯伯
基隆港的鹰也不太攻击其他鸟类,为什么会有鹰聚集,说起来也不是什么生态保育之类好听的原因,正是因为河道流下来的腐肉死鱼多,一直没整治,所以才成为老鹰快乐港。
基隆的潮湿已经够恼人了,可是我偏偏又在梅雨季节造访,每天出去不是细雨,就是小雨大雨交错,仿佛是在嘲笑你“你们这些自认爱旅行的,不是很喜欢体验当地生活嘛?”于是真的就体验了一把基隆的雨。
基隆离台北只有约40公里的距离,隔了几座山,可是好像就跟台北有很大不同,即使台北晴天,接近基隆也可能开始飘起小雨,过隧道基隆就出现在眼前,出隧道就像冲出水帘洞,一阵大雨。以前上班时时总不能理解住基隆的同事带着把还湿漉漉的伞来上班,然而当我自己去了几次基隆后就懂了。不幸的是,像基隆这种多雨城市,她的酸雨值竟还全台最高,不知道当年那位同事早秃,跟这有没有关系。
基隆”超大油烟网”的印象,除了市区老旧,黑黑腻腻,一半来自于那些山坡上的老房。因为地势,基隆房子依山逐层而建,毫无规划杂乱无章地依山而建,你大概可以想象是低配版的重庆,或着三峡沿岸的那些城市。
看看基隆市政府大楼就知道,又小又破,右昌同志在里面上班辛苦了。
这样的疯狂坡道在基隆特别别多,宁静的巷子,经常传来摩托车最大力催油门的轰鸣忽嚣而过。如果遇雨稍微大点,水流飞瀑直下,那就是一幅基隆奇景。
基隆的主要马路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德来取名,其中”爱”从一路编到九路,有趣的是有爱七路与爱九路,没有爱八路,改成刘铭传路,不过老人还是习惯讲爱八路。原来是1949年国民党逃到台湾,情治单位一看,蛤?怎么能”爱八路”呢?这不是附匪吗?于是通报省政府责令改名。同样的还有义八路,同时期被改为中兴路。
基隆街道
铁路进入基隆市区那段,两边大概是基隆房子最老破的地方之一,还保留着几处平交道,那种怀念的”当当当”闸栏慢慢放下,两侧人车等着火车经过的场景。
我沿着铁路旁边的小巷子走,忽然觉得周遭氛围不太对,就像一双双眼睛在暗中视奸我。那是一排矮房,都开着小窗,我一瞄,哗!小窗中瀰漫着粉红灯光,窗里站着阿姨望着外头,眼睛不小心一对上,阿姨竟然露出妖媚眼神,做出~~的手势,我一惊,心中一股凛然正气升起,快步继续向前。阿姨心里一定在想”呵呵,年轻人还会害羞呢!”不过叫阿姨好像也不太对,年纪应该跟我差不多吧!我恍然大悟,原来这里就是基隆闻名全台,在铁道边的那排被称为”豆干厝”的红灯区啊!我从小就听说过这个地方,又是一次奇怪的旅行体验
就是你想的那种快落
我一直觉得我有发现奇怪场域的特殊体质,比如我晚上九点在庙口夜市吃汤圆,发现前面巷子深幽有趣,好奇走了进去,喝!竟然发现本轮台湾疫情爆发点之一的基隆银河小吃部,激动啊!
庙口夜市大概是我一天会路过三趟的地方,反正随时路过都有店开着。这里知名小吃跟台湾其他地方夜市不太一样,以海鲜类居多,比如奶油螃蟹、螃蟹羹、花枝羹等。
庙口夜市是指奠济宫前这一排小吃滩,奠济宫主祀开漳圣王,显然地,基隆这地最早是漳州人开发的地方。
最早小吃摊的聚集,跟以前信徒参拜宫庙后饱腹有很大关系;早年基隆这座城市以三种产业支撑:航运、渔业、矿业,不同产业劳动者作息时间不同,庙口夜市逐渐地变成24小时营业,随时都有吃的等待着来客。
台湾闽南人里,泉州裔多于漳州裔,早期台湾开拓史里,港口之类好地方如艋舺、鹿港都被泉州人占走了,然而基隆这里比较特别,被漳州人占着;泉州人只能到隔一座山八堵暖暖一带山坡地开垦。
其实早期移民团体之间纠纷不断,尤其漳泉之间械斗全台各地均有发生,特别惨烈,震动到朝廷那种。基隆这里两方人马摩擦不断,终于在1853年发生大规模械斗,双方死伤百余人,两方人士都觉得这样没完没了不行,经过两地首领调解,将遇难者称为”老大公”合葬,今日基隆亦有”老大公庙”,也非祭祀哪个族群的人或神,就是纪念开拓基隆的先民。
没想到,再过三十年,不管是漳州人或是泉州人,在中法战争中都团结起来一起抵御法国侵略者。
说起来港口城市的特色都是接受外来事物层度高,却在动荡的时代承载更多的人生故事。基隆曾经是中法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二战日本投降后日人遭遣返,从基隆登船离开台湾;基隆是1949年许多外省移民来台的第一站,隔了几年是朝鲜战争”反共义士”上岸的地方....来来去去,悲欢离合。
基隆的都市传说就很有港口特色,全台知名的“基隆鬼屋”,是港边高架旁一角,很容易忽略掉的一栋废弃洋楼,建于上世纪30年代,即使外墙斑驳,还能想象当初它有多美。在60年代,基隆经常有美军舰艇靠岸,这栋楼成了美国大兵流连的酒吧。据说里头一位酒吧女不满美军男友另结新欢,怒而纵火,死伤惨重,因而荒废到今。几十年来,经常有人绘声绘影地说深夜见到窗户边有人影晃动....
基隆鬼屋
其实这是当年一位本地矿业巨子的宅邸,只不过年久失修,产权不清,因而荒废到现在,成为基隆破败的一个象征。如果晚上鬼屋骑楼下面流动摊贩可真多勒!警察比鬼可怕多了。幸好最近终于重修,希望能早日恢复往日风华
基隆下沙湾的法国墓园,葬着当年中法战争一些阵亡的法国军官士兵,一块碑写着”佛国陆海军人战死者纪念碑”,一看就知道是日据时代立的。基隆的朋友都说以前这里很阴森,这几年重修后成为货柜港边的一处清幽公园。
法国墓园
每年基隆盛大的中元祭典,浩浩荡荡的队伍游行到海边放水灯,倒也没有忘记带上这些客死异乡的老外,会请法国驻台代表,神父啥的,拿葡萄酒、长棍面包来请他们吃。
法国墓园旁边则是”民族英雄纪念碑”,这块碑的命运也是坎坷。中法战争后中方阵亡将士本葬于此处,过了几十年,为开拓马路墓地遭毁,于是基隆士绅筹资迁将骨骸集于一冢,当时台湾是日本人统治,虽准立碑却贬其名,只能称刊碑”清国人墓”,但有志士绅仍在碑后暗刻上”勋在邦家”四字。
民族英雄墓
到了日据后期,为了拔除台湾人的民族意识,该纪念碑则遭到拔除弃置他处。直至1950年才又被寻获。直到1957年,废弃「清国人之墓」之碑,正名为”民族英雄纪念碑”,由蒋中正提字。
说起来附近还有个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纪念碑,是上世纪30年代所立,当初为了纪念1895乙未战争攻台时死亡的这位皇亲国戚。不过显然滴,碑上面的浮刻字样已经被抹去,现在还留着也只不过当做城市历史遗留物看待。
亲王纪念碑
回到法军墓园,墓园后方,还有一雕像基座,上面写着”民族救星”,于右任手书,一看就知道上面原本有个蒋介石。但凡还活着就放任下面给自己立雕像的,都是搞个人崇拜,最后落得一有座无像,什么都没说,又好像什么都说了。
同个地点,旁边是“太平轮遇难旅客纪念碑”,1951年所立的衣冠冢,亦是余右任手书。纪念1949年1月27日从上海驶往基隆的太平轮事故,在舟山群岛海域,遭货轮拦腰撞击沉没,造成近千人丧生。
过去这块碑是在军营围墙内,每年纪念日遇难者家属后代要来追思都要先向军方申请,相当不便。直到前几年,那座墙拆了,修成一座小公园,与法国公墓连成一片。后头的姓名墙,纪录着一个个遇难者的姓名,那是动荡大历史下一个个鲜活小历史。
本来飘着纷乱的细雨,忽然一阵哗啦哗啦打了下来,我赶紧跑到旁边一间开放的老木屋躲雨,一看,原来是诚品在这开了书店。
这是一栋修复后的日式老木屋,屋里是日式简朴的,一丝丝原木清香,窗外却是浓烈的绿意,大片大片毫不含蓄的热带模样。
诚品在这弄了间绘本书店,外头雨滴滴答答,一阵强一阵弱,我索性挑了几本书坐在塌塌米上,靠着墙边随意读个一章。
这三个月心里有些茫然,虽然在台湾我就偷着乐吧!在这疫情阴影下,人与人的连结,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的连结,好像都被断开了,跟我年轻时候想象的那个”更美好的世界”似乎背道而驰。可是我还是挂念着上海,不知道回去后面对的还是不是原来那个熟悉的上海,世界还是不是原来的那个世界。
我见到了架上有几本宫泽贤治的作品绘本,其中有几本是那首有名的诗《不输给雨》,在这雨港基隆的雨天,躲在这木屋,重读起来,别有滋味,分享给大家。
《不输给雨》 宫泽贤治
不输给雨 不输给风 不输给雪。
也不输给夏天的炎热
保有强健的身体 不受欲望控制
绝不发怒 总是静静的笑着
一天吃四合的糙米 和味噌和少许的蔬菜
所有的事 不考虑自己的好处
多听多看多了解 然后不要忘记
住在野地松林荫下的小茅屋
东边如有生病的孩子 就去看顾
西边如有疲累的母亲 就去帮她扛稻束
南边如有将死的人 就去告诉他不要害怕
北边如有吵架或兴讼 就去告诉他们别再为无聊的事争执
干旱时流下眼泪
在寒冷的夏日不安的来回踱步
大家都叫我木头 不被称赞 也不给人添麻烦
我想成为 那样的人

最近我在学习简单的视频剪辑,给基隆也给做个简单的一分钟,以后我会把一些忍痛刪去零碎好素材都发在小红书,可以去关注一下”廖信忠”

B级旅游:



想看更多内容,请加以下关注

现在有以下平台,欢迎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