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兴业研究公司首席化工行业研究员梁博依然还记得第一次去一家轮胎企业调研时车间里那股浓烈刺鼻的橡胶味。
从业十多年来,梁博现场调研走访了数百家化工企业。这十多年里,我国化工行业规模由小变大、管理由粗放到精细、产品由初级到高端,生产环境也从小作坊逐渐变成了自动化、智能化的绿色工厂。他很庆幸,自己能够有机会见证一个行业的高速成长,见证企业和企业家们的奋斗历程……并且从中不断学习积累。
在梁博看来,研究的工作没有什么突破性和戏剧性的瞬间,唯有不断精进,久久为功。行业研究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积累,跟踪市场供需,分析技术趋势,探究行业发展和企业成长的规律。作为一名研究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撸起袖子干实事,注重实效,既要贴近市场,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又要跳出短期波动,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观察和思考。研究就像是在海边漫步,发现优秀的企业就如同捡到美丽的贝壳,让人兴奋。
以下为采访实录:
梁博:我本科和硕士都是学的化学工程,工科出身。毕业之后,我加入一家工程设计公司,成为一个工程师。我当时的工作内容简单说就是规划、设计化工厂,包括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选择生产工艺、确定厂区的布局和设备的位置等等。这段经历让我了解到,每一座工厂从设计图纸到建成投产都需要无数人的辛勤付出。与此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我国的化工产业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当时,我们用的设计软件、核心的工艺包、工艺参数大多是外资企业提供的,我们只能学习模仿。大概三年后,机缘巧合之下,我进入券商研究所,开始做行业研究。
目前我的日常工作三分之一是自己做研究写报告;三分之一是和团队同事一起讨论研究选题和方向;还有三分之一是做外部的调查研究。
第一块是常规的工作,包括查文献资料、分析数据、电话访谈等。虽然研究化工行业已经十多年了,但我们会不断遇到新的技术,这时候保持好奇心,持续学习就非常有必要。我们要去查国内外的文献,面对一些企业技术细节,也需要去查专利,做技术比较。通过持续学习,可以帮助我对细分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保持敏感,确保不会错过一些重要的行业拐点。
第二块工作是公司内部的交流讨论。兴业研究公司原材料研究部有5位同事,我们既分工又合作。目前,我们各自重点的研究领域分别是化工、新材料、有色、钢铁和煤炭。同时,我们会一起讨论研究方向,不断打磨研究报告,进行内部的学习提升。
除了部门内部的沟通,跨部门协同也是我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工是一个基础性的行业,上游和宏观经济、大宗品有关联;下游和汽车、房地产、纺织服装等各行业都有紧密联系。兴业研究公司的三大研究布局,分别是战略研究、市场研究、行业研究,这是一套非常全面的体系,贯通宏观,贴近市场。做好研究需要多专业协同。跨部门的沟通能让我们的研究更加全面而且成体系,可以让我们及时发掘一些高频的、细分领域的趋势变化,也可以分析驱动企业变化的因素。比如说,化工的主要原料是石油和天然气,国际市场油气价格的变化,就会对化工企业经营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经常会请教外汇商品部的付晓芸老师,她对国际油气市场的分析为我判断化工市场的走势提供了很大帮助。
第三块工作是调查研究。我的工作时间,大概有三分之一是调查走访企业。在办公室里面获得的消息,不如市场一线那么有时效性,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一手资料,经常走出去、去企业、去经营机构,就能了解行业最真实的情况。调查研究是研究工作的分内事,也是基本功。我们的调研通常都是提前做好计划,有明确目的,通过调研要解决具体问题。
梁博:驱动我转行的主要动力是兴趣。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看了一些投资方面的书,知道了格雷厄姆、巴菲特、费雪等投资大师,也对“证券分析”、财务报表有了初步了解。对投资的兴趣,是我后面决定转行的重要原因。在有了转行的想法后,我也意识到转行并不容易,于是我就开始做准备,一方面继续积累化工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在业余时间主动学习有关金融和财务相关的基础知识,补上短板。经过2年多的等待,2010年初一家券商研究所招募化工研究员,我抓住了机会,从工程师转变成一名行业研究员。
梁博:回忆自己这些年的从业经历,我想对年轻的自己说,要珍惜每一次机会,敢于接受新的机遇和挑战,不要害怕尝试新事物。
虽然十多年来我都是在研究化工行业,但我也在不断走出自己舒适圈,通过不断尝试和学习让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比如,一开始是在做化工项目时,我关注的只是行业基本面,包括生产的工艺、效率、产品质量等;在券商研究所,在股权二级市场,除了基本面研究,还要关注市场情绪、公司估值;后来到了兴业研究,我最初是做信用债研究,这时企业的现金流、偿债能力就成为研究重点;如今在行业团队,我更多的是从银行业务的角度,去分析信贷投放的风险和潜在收益。过去十多年,经历了不同的研究岗位,现在我看化工企业的角度更加全面,这也有助于我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正是不断走出舒适圈,让我获得了成长。
我从事的每一项工作,刚开始的时候,都会觉得有点难度。现在回头看,我觉得不用害怕改变。每一次转变,也是一次积累,长期来看,对个人的成长都是有益的。研究是一件无止境的事情。深入的研究,永远不会让人觉得枯燥,细分行业会不断发生变化,深入的研究,从不同角度看同一家企业,又有新的发现。
做研究和平常过日子是一样的,需要一个平衡的心态,去专注做一些事情,一些对自己或者社会有益的事情,保持内心的平衡,才能应对市场的波动,应对各种困难,这就是我自己的感受。
梁博:我仔细想想,真是没有这样一个时间点。我从来没有感觉自己是“顿悟”的。对我来说,研究是日积月累,滴水穿石的缓慢过程。虽然我看了十几年化工,但还是有很多细分领域,自认为没有涉及那么深,还是需要不断学习积累。做行业研究其实是没有止境的,永远都有新知识去等待我们学习。
在我看来,做好研究需要专注和坚持,需要沉下心,持续地积累。有兴趣的事情可以一直做下去,也许十年之后我还是在做化工行业的研究吧。


梁博:化工行业的3年工作经历对我的帮助很大。因为有实业的工作经验,可以很快理解化工项目的本质,不光看到一个产品,也能理解它的生产过程,了解产品的客户和应用场景,知晓项目运作的内在逻辑。另外,在产业工作的经历也帮助我积累了不少人脉。后来的研究中遇到相应的问题,我可以比较快地找到合适的专家,获得只有业内人士才知道的信息。
另外,工程师面对的是一个“客观”的世界,而行业研究员则常常被很多“主观”的观点和信息包围。工程师的工作经历,有助于我尽可能从事物的本质来思考问题,去寻找客观的事实和规律。
做行业研究会接触各个层面的人。公司董事长、管理层、技术专家、基层的员工都是信息的来源。各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的诉求,每一个人提供信息,都会掺杂自己的主观的观点。更有甚者,出于自己的利益,有些人会在提供信息的时,隐去事情的全貌,报喜不报忧。信息是真是假?这是个问题。研究要从纷乱复杂的信息中梳理出最接近客观的真实情况。
刚入行的时候,我会比较轻易地相信别人,缺少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看到的消息真真假假都有;后来在行业里沉浸越久,就越来越谨慎,习惯性地先质疑,再求证。只有去伪存真,才能看到行业真实的样子,才能给出相对准确可靠的建议。
梁博:我第一次去调研是去河南的一家轮胎企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制造业的工人真的很辛苦。那是一个8月的午后,车间里异常闷热,而且轮胎加工用到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和各类添加剂,这些材料会产生各种异味,到今天,我还能记得走进车间时那股刺鼻的气味。
轮胎加工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整个行业利润很薄,利润率平均两三个点。当时,我们国内生产的轮胎,其实已经大量出口,在国际市场占据了比较高的份额。但缺少自己的品牌,国内大部分生产企业是给外企做贴牌,导致国内生产的轮胎虽然质量好,产量大,但是只能赚到一点点加工费。海外企业贴牌后,却能有高溢价。我们的企业处于微笑曲线中间的低位。
那天,我走在工厂车间里,体会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艰辛。同时也看到了整个市场的前景广阔。当时我就有很强烈的感觉,中国的制造业需要升级,需要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轮胎的需求和汽车市场高度相关。2011年,中国汽车行业的黄金年代刚刚开启。随后几年,国内汽车销量快速增长,带动轮胎的需求大量增长。这家企业后面的发展也比较顺利。
这几年,我感觉化工产业的技术升级取得了非常大进步。现在再去化工企业,大多数工程师是在明亮宽敞的中控室里,通过鼠标和键盘控制管理各个生产流程,车间里的工人越来越少了。化工行业的变化是整个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缩影,能见证这巨大的变化,我感觉很幸运。

梁博:调研方法,每个人有自己的习惯,我也在不断学习摸索。在调研中,我们获得的信息往往是模糊的,或者只是一种官方的宣传。研究不能仅只看公司官方口径提供的信息,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去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我比较喜欢从细节着眼,以小见大。
举个例子,年初我参加某个化工项目的调研,去现场之前已经做过充分的案头研究准备。调研当天,企业管理层很重视,安排了一个大会议室,和我们几个研究员和业务员交流。但调研仅走到企业的会议室里,是远远不够的,会议室里的交流,很难深入涉及技术细节。初步的接触后,需要建立联系,进行深入沟通,多方面了解企业的发展。在会议后,我主动联系了该企业的总工程师,又另外安排时间和总工程师聊了几个小时,并且实地走访了项目工地,深入了解了项目人员的情况、核心人员的行业背景、项目的建设方、设计、施工、运营单位等。通过这些信息,我有又找人做了交叉验证。最终发现这个项目核心的人员有非常丰富的从业经验,项目执行单位都是行业内比较有实力的正规机构。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相对了解到就会更全面一点。
要了解公司,除了调研之外,海量的公开资料也是研究员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渠道之一。我们可以去查招股书和财报里披露的成本和公司经营的蛛丝马迹。在研究公司主体之外,也可以从采购合同售环节了解公司产品的报价,研究下游的客户、中间商、消费者对公司产品质量、性价比的口碑等等。
总的来说,调研一家公司要有深入挖掘的精神,不是开一个座谈会,大家问一些表面的流程化问题就结束了。最后对企业的评估千万不能只听市场共识、权威观点,而是要基于第一手的真实情况。研究工作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做好、做实、做到位,才能让研究的成果经得起检验。
梁博:我曾在券商研究所工作过,现在也和一些券商研究员保持友好交流。券商的研究工作有一个特点,会追热点,紧跟市场。这是业务特点决定,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兴业研究公司的研究工作,更加注重长期的价值,不太关注短期的排名。我觉得对于研究员来说,公司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成长环境。注重长期价值的研究就更容易有沉淀积累。我相信时间是研究员的朋友,只要坚持努力就会有收获
梁博:服务集团是我们工作的核心。我们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为总行部门、分行提供行业研究支持。
举一个例子,福州当地有一家化工客户,从行业层面来看,他们生产的已经是成熟产品,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平均利润率很一般。但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这家企业本身在技术方面拥有优势。管理层收购了海外的领先公司,获得了专利生产技术。所以这家企业的生产工艺的能耗比较低,更环保,也更经济。通过进一步调研走访,我们发现企业再当地布局了产业链上下游,从原材料自给自足,还有配套的码头,形成了一体化的发展格局。通过分析研究,我们发现这家企业的终端产品价格很有竞争力,也能长期保持自己的优势,获得超额利润。最后就建议分行扩大支持,料想以后会获得很好的未来发展前景。
除了上述的典型工作场景之外,近年我们行业研究部门也主动看得更广、看得更细,通过梳理行业发展中的新赛道,主动调研行业,走在业务前面,发现好公司,挖掘业务机会。
梁博:行业有周期波动很正常。我们研究的价值就是找到穿越周期的企业,甚至可以找到创业阶段的企业,伴随企业从小到大发展起来。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银行业务也要雪中送炭,不能只是锦上添花。但雪中送炭也需要筛选出好的企业,有潜力的企业。我们研究工作的核心工作其实就是找好的企业。
说到底,服务实体经济,优化资源配置,就是金融机构做研究的最本质的价值。如果我们能把资金投入到最有发展潜力的,真正做创新的企业当中,实现整个产业的升级,金融机构本身也能获得很好的回报。
梁博:好的企业,我觉得可以分为两类,技术领先和成本领先。技术领先,是有掌握了有很高门槛的技术,可以生产别人做不了的东西,没有直接竞争对手,所以可以获得超额利润;成本领先,就是虽然大家都能生产,但能成本比别人低,依靠低成本优势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优秀的化工企业,通常会重视技术研发,就算是海外引进技术,也会在随后的加工生产中,把的技术吃透,做出创新。好的企业会创新并不限于一个产品,单个产品的市场规模早晚会遇到天花板。好企业能找到新的成长曲线,快速复制,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优秀化工企业的管理一定是非常精细的。化工生产步骤非常多,一旦某个环节出现跑冒滴漏,整个流程都会被打乱,所以精细化管理和安全生产非常重要。通过调研企业,我们可以观察到企业的文化,比如是否重视研发人员,是否有明确规范的生产操作,环境管井井有条等。
梁博:最近读到一本有意思的书:1919年的中国梦——孙中山《实业计划》鉴注。
《实业计划》是孙中山先生在1919年写的一份材料,是他在当时的背景下,为中国现代化,设计的经济建设蓝图。书中,孙中山主张在中国沿海修建三个深水港,并且以三大港口为中心,在中国的北部、东部、南部整修水道、修建铁路、公路、开发资源、移民垦荒和发展工农业生产。这一设想对应的正是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其他的计划还包括在长江建设大型发电站(三峡工程)、建设连接全国的铁路运输网络(高铁)等等。
现在看,当时计划中提到的一些“梦想”已经实现了,有些甚至是超出了当时的大胆设想。虽然书中难免有历史局限,但早在一百多年前,孙先生的远见卓识,还是让人读来非常感慨。我们现在正是一步一步实现当初的梦想。从历史到现实,也能帮助我跳出细节,从更远的视野,更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读了这本书后,感叹自己赶上了好时代,唯有珍惜和努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