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个小红书热帖,标题叫:我的女儿不需要善良。
妈妈晚上带女儿在外面玩,女儿想吃街边寿司,摊主说只剩一份了,后面赶来的男孩一脸失望舍不得离开,女儿主动跟摊主说这份还是给小哥哥吧。
没想到母亲无视了露出惊喜神色的男孩,付款后告诉摊主还是继续做给我们。
路上妈妈告诉女儿,你不需要善良,也不需要美丽,爸爸妈妈永远爱你,所以最好的都是你应得的,没必要让给别人换取夸奖。
最后她还升级到了男女有别上,说社会要给予女孩不善良温柔的权利,“儿子可以善良,哪怕他长成一个毫不为己专门为人的人也没关系,但我的女儿,不需要善良”。
留言区撕扯得很凶,有人为妈妈点赞,有人说这不是善良,是讨好型人格,而且可能就是妈妈太强势才导致的,还有人成功接下了她留下的两性对立的大旗。
我素来讨厌凡事都扯到性别上来,你可以说孩子不需要讨好别人来取得认同,但是特意强调女儿就没意思了,男孩就可以无底线牺牲自己吗?
我特别能理解这个女孩,我小时候也干过这样的事情。你说是讨好型人格也没毛病,但那都是表面,本质上其实是共情力太强,见不得别人难受。
共情力简单说就是换位思考的能力,共情力强的人,通常比较善良,能替别人着想,更能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心情。
但是当共情力超越了合理的范畴时,人就会活得很痛苦。
首先,你会非常敏感,时时捕捉别人的喜怒哀乐,揣测别人每一句话背后的潜台词,生怕给人添麻烦或者哪一步做得不对让别人不舒服了。
共情力过强的人,一日何止三省吾身,简直时时刻刻都在反省自责。
代入这个女孩,我可以想象,她吃寿司的时候并不快乐,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言而无信”了,以及男孩子脸上的落寞。她会觉得,他没有吃到寿司全是自己的错。
但如果女孩真的把寿司让给了男孩,而男孩又没有任何感谢表达反而当作理所应当时,女孩又会陷入另一种痛苦——觉得付出得不到回报。为什么自己处处为别人着想,人家却不知道感恩?
共情力过强的人,很容易代入别人的视角,感知别人的喜怒哀乐。
我到现在也还是会有这个问题,谁要跟我讲了一个不幸的陌生人的故事,我能难受一整天,满脑子都在想他为什么这么惨,他今后该怎么办。
时间久了,内心就会填满世界的阴暗面。
这是病,得治。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同情谁,就背负谁的命运。可怜谁,就承担谁的遭遇。
过度的共情是一种负担,装了太多别人,就没有空间来装自己。
共情力过强的人很容易陷入委屈——后悔——焦虑——抑郁——痛苦自我攻击的恶性循环。
改变这个问题,先要从患得患失的情境中走出来。
大圣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小朋友找他要玩具,他都不好意思拒绝,但有时又不情愿。我就告诉他,我们无论做什么选择,出发点一定都是让自己开心。
如果你真心喜欢这个朋友,希望他高兴,看到他高兴你也会高兴,那么就开开心心送给他,如果只是担心不给就失去这个朋友,那就大大方方拒绝,那些不送礼物就绝交的朋友,本来也不是值得交往的真朋友。
学会说拒绝,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烂好人。人们遇到困难时会习惯性求助烂好人,却转而去敬畏那些懂得拒绝,能够坚守底线的人。
遇到不合理的要求,可以直截了当表达:不想,不方便,不舒服……既然别人可以提出让你为难的需求,为什么你却怕他为难不敢拒绝?
拒绝别人一定要坦诚,千万不要怕伤害别人支支吾吾掩饰一大堆,给对方假希望继续纠缠你,最后反而让双方都不快。
把对别人的过度关注转向自己。别人不开心不幸福,是他的因果他的命,有余力尽量帮助,没余力时千万不要把悲伤转移给自己,这不是你的责任,你又不是佛祖。
每个人都有个杯子,先把自己的杯子装满水,溢出来的部分再分给别人。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