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缓缓君
首发 | 缓缓说
01
开办了7年的上海夜校“莫名其妙”就爆火了。
根据公开数据,今年上海的夜校春季班报名时,6000多个名额受到了近38万人的争抢,到了秋季班时,名额扩容至1万人,但报名人数却已飙升到了65万。
部分热门课程,比如静安区文化馆的《零基础手工皮具体验课》和世博会博物馆的《烘焙课堂》名额,都是只用了16秒就被抢空。
这也让#年轻人为什么抢着上夜校#一度登上了微博热搜。
有网友感慨道:“抢课都抢出了演唱会门票的感觉!”
和过去那种为了扫盲或者拿夜大文凭的夜校不同,如今火爆上海(等大城市)的夜校,更像是属于成年人的少年宫,报名的大多为二、三十岁的打工人,他们厌倦了上班、下班、上班、下班这样周而复始的枯燥生活。
于是,有人试图在夜校中重拾曾经的兴趣爱好(比如唱歌、书法、画画)
有人试图通过夜校去尝试一些过去不曾接触过的东西(如冷门的小众爱好)
也有人试图通过夜校来突破自己(比内向性格的人去学习相声、曲艺、话剧来锻炼自己的表达和表演能力)
还有人单纯就是冲着性价比,毕竟,500元12次课,来上课的还不乏业界名师或是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实在是太香了!
……
总之,夜校的爆火并非莫名其妙,它其实契合了大量当年年轻人的心理需求
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有一件自己可以掌控的事。让大家从疲惫、忙碌、千篇一律的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寻找一份松弛感,找到一条减压带,高性价比地提升、滋养自己,还守住了钱包。
听起来就很美好,对不对?
确实很美。
只是,事实上,全中国绝大多数的城市都不具备上海夜校这样的课程资源和推广力度。
别说是三五线小城市了,哪怕是在一些大城市,我们以武汉和长沙为例,如果你在某热门社交平台搜索“武汉夜校”“长沙夜校”这样的关键词,系统自动给出的搜索结果却是“XX夜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夜校的普及力度在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着云泥之别。
再退一步讲,哪怕是在夜校最火爆、课程质量最高的上海,能够有幸抢到上课名额的,终究也不过是1/65。
好在,“互联网夜校”的出现,为知识平权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02
2019年,被一些人视为“互联网夜校”的崛起元年。
那一年,北京大学在抖音开设官方账号,抖音随后启动了“DOU知计划”;同年底,快手提出了“知识的全民生长力”,联合知乎扶持知识创作者;次年,B站上线了“知识区”;同时期,小红书加急启动了“知识付费”功能的内测。
4年多过去了,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国内顶尖高校都在“互联网夜校”开起了公开课。
以抖音官方披露的数据为例:
在抖音,平均每天有28场高校直播课,平均每天有20万人次观看,其中受欢迎程度最高的三门课程分别为:北大的《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对外经贸大学的《货币金融学》和清华的《大学基础物理》,还有一些看似冷门的课程,如北大朱青生教授的《艺术史》,单门课程播放竟然超过了2.2亿!
由此可见,抖音上的“互联网夜校”,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普及程度。
而在观看高校知识视频的用户中,有78%的人超过了24岁,这其中,甚至有17%的听课者年龄已超过50岁。
这意味着什么?
即便你曾经与名校失之交臂,即便你已年过五十,只要你还保有求知的欲望,就能在互联网上获取国内最顶级的教育资源。
难怪有网友评价道:抖音,已成为不用高考就能上的985互联网夜校。
它为我们开辟了一条跨越年龄,教育背景和家庭经济水平的教育平权之路。
除了各大高校的官方账号,我还关注了一些我喜欢的老师,这里也给大家介绍两位。
戴建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特别擅长用幽默通俗的语言解读诗词,被网友誉为是大学课堂里的“泥石流”。
在介绍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他调侃说:
你看他那个鬼诗,你要不认真读,你都不知道他幽默在哪个地方。
他第一句写得特别隆重,“种豆南山下”,你以为他种得蛮好,他突然来了一句“草盛豆苗稀”。
你以为他肯定懒对吗?
他不,他马上来了一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敢情就是一个人从早忙到晚,都在瞎忙活,种出来的豆子还没有杂草长得好。
戴教授调侃说:“要是我种的这个水平,我绝不会写诗。”
调侃归调侃,这首诗被戴教授这么一解释,是不是陶渊明的人物形象和诗中描绘的场景,一下子就生动立体起来了?
梁永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他更喜欢以一名“大学老师”自居。
梁老师最打动我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仅对社会有着深刻的看法,同时也愿意站在年轻人的视角去理解和看待问题,同时具备了洞察力和同理心。
在提到年轻人找工作的问题时,他会告诉你,四年前,他的一个研究生去上海文化馆应聘,人家一看就说“不要”,因为用人单位觉得他们那儿一般招个专科生就够了,“装不下你这个研究生”,但如果你现在去应聘,很多用人单位都要研究生,所以年轻人面临的困境是(整个社会的)筛选的通道更窄了”
在谈到中国人工作的社会大环境时,梁永安教授说:“中国社会是一个追赶型的后发社会,1978年中国城市化才19%,但2021年的数据就已经干到了百分之七十几,(在这个过程中)几亿人背井离乡地移动和奋斗,人被变成了一种人力资源,付出是超量的。
在“要不要躺平”这个问题上,他建议年轻人,要趁着年轻去获得对世界的认识,要有一个试错的过程,比如在工作几年之后,有了一点积蓄,就可以怀着一种很积极的躺平精神,去多看一些活法,这会帮助你在将来做出很有质量的正事。
此外,他还提醒年轻人还要特别注意一件事,“一定要增强换老板的能力”,一个好的老板会关心这个人的成长,而不是仅仅把员工视作是一个劳动力。
……
梁永安老师会跟你谈论年轻人的困境,谈论孤独和松弛感,为年轻人答疑解惑,甚至还专门开了一门爱情课。
在他对爱情的看法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打开的东西,属于两个人共创出来的,爱情不是存量,它一定是个增量。
深以为然。
03
互联网夜校,不仅为莘莘学子们提供了去985高校当“走读生”的机会,同时也为社会的底层人群提供了一个“补课”的平台。
在一个名叫“喜洋洋拼音课堂”的抖音直播间,74岁的退休语文老师杨维云,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教拼音,教写字,一边还和粉丝实时连线纠正读音。
可能有些人会感到困惑,拼音还需要学吗?
年轻人本来就会,而不会拼音的父母辈,也可以用手写输入法来代替,为什么还要去学拼音?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教拼音的老太太,在抖音上有着37万+的关注和43万多的点赞。
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社会确实存在着一个既不会拼音,也不会写字的群体。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全国不识字的成年人达到了3800万,其中女性占比为75%。
也就是说,时至今日,中国依然有3800万的文盲群体。
他们原本是一群不会被互联网关注到的人,他们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他们原本也很可能会被这个时代狠狠地抛在身后。
这不是他们的错。
这些人不识字,更大程度上是出于时代的原因,也和重男轻女的陋习有着深刻的关系(这从75%是女性就可以看出)
好在,抖音上有着杨维云老师这样的拼音课堂,让那群被忽视的、被遗忘、被亏待的人,有了弥补缺憾的机会,也有了跟上时代的希望。
更让我感动的是,当有人发语音问,“我49岁了,现在学还来得及吗”的时候,一位高龄学员鼓励说,“我72岁都学会了,你一定可以”。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成语——有教无类,说的就是教育应该不分高低贵贱,对哪类人都一视同仁。
抖音上各种各样的课程就是如此。
哪怕有一些在你看来是常识的东西,它也有人在教。
比如你搜索“如何坐高铁”“如何坐飞机”,你会发现真的有非常详细的教程,而且播放量和讨论度极大。
有些人可能会疑惑,没坐过飞机倒还可以理解,难道高铁也没坐过吗?
还真的是这样。
在关于“如何坐高铁”的热门视频下方,一条高赞留言写道:“没出过县的高中生真的需要这种科普视频
要记住,你所具备的常识不一定是别人已经掌握的知识;同样的,别人所熟练掌握的技能,也可能是你知识的盲区。
我最近就在抖音上搜索了“如何种柠檬树”,因为我在农技方面是一片空白,而靠着在抖音上学来的知识,家里柠檬树上的果子一天天长大、变黄,看着真的非常治愈。
也有人在抖音上学习英语、厨艺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活技巧。
说到底,一个人,无论年龄大小,无论是否识字,无论他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都应该有继续学习的权利,并且,他的这份学习的欲望,不应该被人轻视。
只是,过去受限于资源的分配,这种看似理所当然的道理,想要实现起来却是很难很难。
感谢互联网技术,它真的把年轻人、老年人、文盲、知识分子、科学工作者等各种各样的群体连接在了一起。
感谢互联网夜校,为不同处境,不同需求的求知者,铺就了知识普惠的道路。
哪怕人们在使用互联网,使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时,并不都是为了学习知识。
但人性本来就是如此。
那些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的快乐和刺激,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试想一下,那些今天在互联网上娱乐至死的人,即便退回到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依然可能会通过打牌、泡吧、看电视等方式来获得廉价的快乐。
而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本质上是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高效的连接。
它让娱乐变得更加方便,也让知识的获取变得触手可及,助力知识打破围墙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只是,“互联网夜校”不会点名,也不会强迫你去学习。
是娱乐还是学习?
选择权其实在你自己手上。
“让你多一种选择,并把选择权交给你。”
在我眼里,这就是“互联网夜校”诞生最大的意义。
缓缓君:985高校工科男,时代华语图书签约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观点;有一点理性,也有一点温度,已出版《我就喜欢这样的你》。公众号:缓缓说(huanhuanshuo520)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