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赛博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的心思你别猜,猜来猜去也不明白”。
起初很多人对这话并不在意,直到他们在追逐年轻人爱好这条路上逐渐“体力不支”。
前脚刚弄懂他们为什么盯上宜家的“网红小猴”,后脚他们的爱好就变成了“抱团旅修”;
明明昨天还在高喊“去码头整点薯条”,只是一夜时间,便已经升级成了“去银行整点金条才能治愈人生”。
图源:微博

这还不算完,不久之前年轻人喜欢的工作还是:医生,教师,公务员;
到如今他们中许多人的想法已经有了改变:你好,请叫我尊敬的外卖判官大人,谢谢!
图源:《包青天》
凌晨5点不睡觉,
我在网上当判官
什么是“外卖判官”?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手机软件的更新迭代改变着用户的生活。
尤其是外卖软件的诞生,堪称无数人心目中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但再完美的东西也难免有问题,比如外卖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出餐是快是慢 、口味是辣是咸,难免掰扯不清。
就像这样/图源:微博@人类迷惑行为收录者
于是,“评审团”功能应运而生,在这里,商家会把“不合理的差评”告到网络法庭,并邀请“判官”审判:

只有经评审团一致认定差评不合理,该差评才会被屏蔽;反之若错在商家,则公开差评以示警戒。
简言之,面对消费者的差评,这个机制为商家提供了一个申诉的渠道。
这下好了,正义的吃货们再也坐不住了。
起初很多“外卖判官”的加入往往是图个新鲜:块八毛钱的纠纷,能有什么难度。
但外卖判官们想要做到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坏人,也并非易事。
想象中的差评总是千篇一律,说来说去不外乎“米饭少了”“菜没给拿”“不带筷子是要我用手吃吗”;
现实中差评的离谱程度,却可能是全完意想不到——
“凉皮送来是凉的,差评”“麻辣香锅没有锅,差评”“吃太撑/吃完分手了,差评”。
商家:我真的服了这些人到底哪来的
进入评审过程,能一眼分晓对错的,只能算初级难度。
按照经验,只要差评没超过十个字,审判官们都可以在3秒内快速站队,结束纠纷。
比如按照用户描述“明明备注了蒸蛋不要放盐和酱油,但外卖并没有收到蒸蛋。”
此时结合商家回复便能看清真相:“亲我们家根本不卖蒸蛋,您为什么不去别的店里自己买一份呢?”
可一旦描述文字变多,案情中的是非曲折娓娓道来,往往就意味着评审难度来到了中级。
此时经验再丰富的判官也要严阵以待,一不小心原本几块钱的争端,就可能演变成一场“大案”,双方当场开撕也不是没有可能。
有时是“收藏送免费小吃引发的惨案”,再经过风浪的商家也忍不住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阴阳怪气:赢了差评,输了人品。
“懂了,下次备注送兰博基尼。”
有时是愤怒的买家反话正说,却偏偏卖家是个“装傻充愣”的:

“他说我的烧烤真大、真多哎,虽然后半部分字我也不认得,但他给一星差评一定是因为不小心选错了!”

判官:行啊,真在这演好赖话听不出来是吧?
还有时是商家和买家因为餐品“冰凉”意见不同,商家表面热情、礼貌:小店会认真反思自己。
背地里却甩了一手好锅:“骑手配送超时”导致的。
每到此时,外卖判官的存在就十分有必要,指尖动动点点,便能让正义得以实现。
拨开迷雾,多方考证,结合事实,当“外卖判官”的体验堪比《谍影重重》。
原本抱着“当居委会大妈还有点门槛,评判葱花加不加手到擒来”心态的判官逐渐发现,需要学习的断案技巧还有很多。
商家:真正的心寒,不是大喊大闹
毕竟既然到了线上法庭,涉猎范围就不仅仅局限在对错题上了。
能引起商家和消费者,甚至外卖判官们激烈争论的,当属围绕食物的伦理风俗之争。
判官:好你俩以后一人一个省
商家制作皮蛋瘦肉粥放酱油对不对
虹鳟鱼到底算不算三文鱼?
烤羊腿到底应该有几根大腿骨?
商家:说我不可以,说我的羊也不行/图源:微博@资深观众王小鸭
第一次断案的朋友们可能看着都着急,但对于资深判官来说,一切不是问题。
比如“可乐要凉的,但商家送来是温的”问题,一句
“你对着可乐之神发誓,可乐到底是冰的好还是温的好”
便能将风波平息。

饭可以乱吃,誓不能乱发
而最让判官们期待的环节,还得是在一番评审结束后:
系统会显示专门的“封审榜”,列出当天参与度最高的审判员名字。
每到此时,榜上有名的判官忍不住小得意谁还分得清我和罗翔”,而排名999+的人则会奋起直追,再接再厉。
正是这种“和平由我们守护”的使命感,成为不少人投入下一轮评审的动力。
你还有两幅面孔………不会真的以为我们评审团是机器人吧!!
上班路上打开软件,不点外卖看“案子”,睡前再次打开也并非点夜宵,而是关心今天有没有发生冤假错案。
共情到深处,还会在评论区与千万网友在线讨论案情细节。
比如有人点了5个
包子1杯豆浆
,却因
“备注20双筷子,商家不给”打差评时,他们便能组合在线出击:跑这进货来了?
“外卖判官”俨然成了集吃瓜、判案、社交于一体的新型职业,年轻人纷纷申请出战。
非要这份工作有说有什么缺点……大概就是每天会限定评审次数,只能当三次判官。
不少断案上瘾的敬业判官们,在当天完成任务之后,就已经开始期待半夜12点来临。
“明天5:40起,本人在这披星戴月做外卖判官。”
一个人做外卖判官,大概只有0次和无数次。
“外卖判官申请出战”,
只为图个乐呵?
人类的本质是爱看热闹,深究“外卖判官”突然爆火的原因,“凑热闹”的属性不容忽视。
亲自上线体验过的网友们不难发现,有纠纷的地方就有人间百态。
有人竖着竹签撸串玩起了吞剑,好笑;有人妄想给差评空手套白狼,离谱;也有人赌咒发誓、极限拉扯,刺激。
甚至还能看到有人为了控诉食物难吃,不舍撰写千字长文。
如此种种,饶是你在审判欲方面再无欲无求,都忍不住出手审判。
“待我来分析案情,抽丝剥茧,秉公判决,还世界一个公道。”
这种时候很难忍住不出手
外卖判官让人上瘾的原因还不仅于此。
平时生活里少见的怪现象和冲突,因为“聚集效应”而被无限放大,直接成了大家的快乐源泉。
不仅如此,年轻人的正义之心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释放。
差评虽小,但意义重大
一位“判官”如此评价:平时自己去剪头发,没有得到应有的服务或许只有委屈。
但在踩着零点的钟声登录线上小法庭,看到同样遭遇的人,为他投上一票,才算是正义“虽迟但到”。
当然真正没有道德的商家,判官们也会给出最终建议:
不夸张地说,线上多一个人当判官,线下就少一个消费者/商家受冤。
“你看到的差评展示四个字,便是我主持公道的利器。
按下按钮的那一刻一切尘埃落定
更何况,这些在网络法庭上得到伸张的正义,并非空有噱头——
有数据显示:外卖判官每月处理的争议申诉超过9万件,每月有约5万家外卖商家申诉成功,免除了不合理差评的影响
在线上主持正义的时候,你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帮助了谁。
但翻一翻社交平台,看到“点外卖遇到外卖判官”帖子,成就感油然而生,难怪网友感叹“不爱上班,就爱断案。”
图源:小红书
原本是为了图个乐呵的事情,随着投入精力越多,判官们的责任感也逐渐递增。
别看只是每天上线一小会儿,但如何当好“外卖判官”的准则网友们已经总结了不少。
第一:绝不意气用事;第二,绝对不漏抓任何一件坏事;第三,绝对裁判的公正漂亮。
我们是正义的判官/图源:《九品芝麻官》
每天上线,都不由自主高喊口号,“裁判机器人蜻蜓队长,前来觐见。”
眼看着一份闲散兼职变成了有规章制度的正经工作模样,有网友甚至提出建议:
“以后工作简历上可以添上一条,有数次参与外卖评审团的经历
“而你,外卖判官,
你是真正的英雄”
外卖判官为何如此爆火?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曾经指出:
“未来经济将是一种体验经济,未来的生产者将是制造体验的人,体验制造商将成为经济的基本支柱之一。”
某种程度上说,“外卖判官”的诞生正是源于对体验感的升级——
我们不仅在软件体验点餐服务,同时也能在网络法庭上体验别人的体验。
然后在娱乐和消遣的方式下,通过投票完成一次微小的自我表达。
从情感上来讲,“外卖判官”的身份不仅为生活带来简单直给的快乐,也成了不少人排解压力的渠道——
买家:我当时的备注是“小美女生日快乐”,你写的什么!
卖家:不就是“小美姓日快乐”……
买家的确惨兮兮,但是又很难不笑
有人调侃这是一份“每天只需工作10分钟的互联网大厂工作”,用来抚慰自己的焦虑不安。
许多人工作的内耗、不工作的社恐、emo等负面情绪,在参与断案的过程中得到了缓解和治愈。
图源小红书搜索页
互联网时代那些笼罩在现代人身上的孤立感、渺小感和无力感,此时也能暂时淡去。
于是在点外卖之余,“外卖判官”成了年轻人理想中的身份标签。
 更重要的是,“外卖判官”给人们一种被需要的“使命感”以及和现实社会的联结感。
当外卖判官从天而降、主持公道时听到那一句“而你,外卖判官,你是真正的英雄便已足够让人感到开心。
影视剧里的超级英雄或许是虚幻的,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却真实存在。
这里面的成就感和乐趣,不会因为事情太小打一点折扣。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