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时间孩子学校组织秋游,她们去的地方是旧金山的自然科学博物馆。
那个博物馆都是关于地球、自然、生物方面的科普展览,不过这次老师的安排有点特殊,因为她们不仅仅是参观博物馆,更重要的是要带回一个科研项目
这是学校发的任务表,等我拿到表格一看,有点懵,因为老师布置的任务,是研究——自然界里的垃圾!
不过仔细看了老师的安排后,我却发现,她们这个研究还挺有意思的。
她们这次研究主题是,将几个物品,比如苹果、饼干、叶子、纸盘、塑料叉子等等放到一个透明的容器中。
然后在7周时间内,观察这些物体的变化。
老师的教学安排分为5大部分。
1
第一部分:每周观察
孩子每周都要抽出半个小时去观察物体,并且在发的那张科学报告上记录观察到的变化。
比如下面这个观察报告,就是观察苹果每周的变化情况,用图片和文字展示出来:
2
第二部分:词汇积累
孩子需要把观察到的物体特点、名称等科学词汇都记录下来,进行词汇的拓展训练。
针对垃圾这个主题,学生需要学习很多专有词汇。

在观察一个物体的时候,孩子要学会用各种修饰的词汇来描述物体特性。
比如形容铝箔纸的特性,他们就用到了luminescent、shimmered这些表示闪亮的词汇。

比如描述苹果放的时间长了,外面起了褶皱,就会用crumpled、creased这类词汇。
下面这张表,就是学生们整理的一张词汇列表,罗列了物体的各个特征描述、专有名词解释。
3
第三部分:比较和对比
每隔两周,老师会让学生去比较一下物体的变化情况。
因此孩子会根据时间的不同、物品的不同,来讲述这些垃圾不同的变化。
比如下面这是一个学生的作业,她描写一个物品的变化过程。
她对比的是第一周和第五周的情况,你看右边那个图案有一大块黑色,就代表了第五周开始产生更多的微生物,从而引起了色彩和外形的变化。
4
第四部分:科研文章阅读
老师会指派孩子读一篇科研文章,是关于微生物分解方面的内容,然后写一个读书笔记出来。
5
第五部分:总结反思
7周过后,老师让孩子总结观察到的现象,对于不同的物体,腐烂情况不一样。孩子就得总结这些垃圾对大自然有什么帮助或者伤害。
比如:
  • 植物产生的垃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大自然产生如何的影响?
  • 而塑料垃圾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对大自然是有害还是有利?
下面这个就是一份总结报告:
整个实验项目持续了7个礼拜之久,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引导孩子悦读自然的5个步骤:
观察发现、词汇积累、比较对比、科普阅读、总结反思
而这一切不仅仅是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和科学素养,更是提高孩子的思辨能力,给他们带来一种观察世界的不同视角!
02
上面的这套引导方法来自加州自然科学博物馆,而这套引导孩子观察自然、研究自然的方法,是最让我获益匪浅的。
我知道,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像加州自然科学博物馆那样,去如此细致入微地引导孩子亲近自然。
更多的时候,学校只是教育孩子学习学科知识,而忽视了那些在大自然中的观察和体验。
我今天想推荐你们一套书,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之余,也能感受自然的密语,探索自然的神奇,从而去享受自然、悦读自然。
就是这套《多样的生命世界》,它是由上海自然博物馆出品的。
而上海自然博物馆是咱们国家最好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之一!
它的引导方式、内容和加州自然科学博物馆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是融入了这5大步骤:
观察发现、词汇积累、比较对比、科普阅读、总结反思
03
就拿这本《空中飘过蒲公英的歌》来说:
这本书是讲述自然界的植物。
里面有一个章节,讲的是“蜡梅、腊梅和梅花”
当时我脑子里就咯噔了一下:
腊梅?蜡梅?怎么还有这两种写法?
如果语文考试里让孩子写“la梅”,究竟是写蜡梅呢?还是腊梅呢?
另外,蜡梅不就是梅花吗,干嘛这里要多此一举?
我自己脑子都糊涂了……
就这么一个小插曲,让我对这一章节就充满了兴趣。于是我继续看下去。
观察发现
开篇的内容是这样的:
寒冬腊月,自然界的花木大多归于寂寥。灌丛的枝头上,只有蜡梅迎着寒气悄然开放,或横斜,或峭立,光洁无叶的枝丫间,挂满了一个个黄色的小铃铛,散发出阵阵清香……
接着书里配合了几张蜡梅的图片,让孩子体验蜡梅的芬芳。
它从文字和图片两个角度,给孩子描述了蜡梅的基本情况。
而这就是引导孩子去大自然观察,不仅仅是通过图片和文字,更是鼓励孩子到自然中看看蜡梅的真正的模样,闻一闻蜡梅那淡淡的芬芳。
比较对比
紧接着,书里画风一转,开始讲起了我刚刚面临的困惑。
它说蜡梅和梅花其实不是一回事。
蜡梅属于蜡梅科,而梅花属于蔷薇科,两者在形态上有很多差别。
进而引申到“煮酒论英雄”、“望梅止渴”的典故,那里面的“梅”究竟是啥?
那究竟是“蜡梅”还是“腊梅”呢?
书里也结合那些大语文的典故告诉我们:“腊梅”和“蜡梅”还不是一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这些内容就是给孩子进行比较和对比,这样孩子对那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就更清晰,在语文考试中,也不会写错字,把“蜡梅”和“腊梅”混为一谈。
词汇积累
书里面能帮助孩子进行很好的词汇积累,它这种积累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了解一些专业词汇。
科普文章往往有很多专业词汇,正是因为这些词汇的存在提高了文章的理解难度。
书中会给孩子慢慢引入这些专业词汇,比如“雄蕊”、“雌蕊”,传粉的过程等等,让孩子对这些科普内容有更多的理解,也能将来提高文章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方面是内容的拓展。
它这个拓展很有意思,它会结合大语文来给孩子做引申。
在书中常常能看见很多古诗词、成语、典故,比如“梅花香自苦寒来”、“蜡梅迟见二月花”这类诗词,再比如“望梅止渴”、“煮酒论英雄”这类成语典故。
借助“梅”这一小小的主题,竟然能给孩子拓展出如此多的内容。
科普阅读和总结反思
就这一讲梅花和蜡梅的章节,足足讲了6页,合计1000多字,在给孩子讲述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是提高了孩子的阅读能力,在科学阅读中提升大语文的素养,一举两得。
读完后,把书本合上,闭上眼睛静思一下书里的内容,做一个总结和反思,会对这一章节的内容有更多的领悟,也会对那些中国传统诗词、典故、成语有更多的认知。
点击下方购买:
03
整套书有六个大专题,177个小篇章。
上海自然博物馆策划这套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有一个大数据库,里面记录了孩子在逛博物馆时对大自然最感兴趣、也最容易困惑的问题。
因此他们就从这些话题入手,编撰了这套书,给孩子们答疑解惑。
这套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生态万象”
上海自然博物馆有一个最受孩子欢迎的主题,那就是“生态万象”,讲的是大自然中的动物和植物。
于是,这些内容被收录在《空中飘过蒲公英的歌》和《蝌蚪是谁的孩子》这两本书里,给孩子讲生物与生态的知识。
比如博物馆里有一个珍贵的标本,是胡杨树标本,而且是一种“会流眼泪”的植物:
孩子们在参观这个展品的时候,常常会冒出一个问题:
为什么“胡杨会流泪呢?”
这里讲到的就是胡杨林与环境相互适应的知识点:长期生活在盐碱地,胡杨需要适当排出体内的盐分。
再比如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棉花”,它居然不是花:
不仅不是花,“棉花”这个有着长纤维的作物居然只是一种长着长长绒毛的种子,也叫“棉籽”:
好看的“花朵”是种子的绒毛,这大千世界可真奇妙!
第二部分:“生命长河”
上海自然博物馆有一个展馆特别震撼,叫做“生命长河”,讲的是地球演化过程中,出现的那些动物、植物,让孩子感受生命进化的神奇。
因此上海自然博物馆专门写了《琥珀中的神秘头骨》和《童话里走出的渡渡鸟》这两本书。
下面这篇讲“鹦鹉螺”的文章让我印象很深。
鹦鹉螺有着几亿年的进化史,是地球上的活化石了。
它身上隐藏了很多数学和艺术的奥秘,而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外观造型设计,就是从鹦鹉螺中汲取的灵感。
还有“灭绝长廊”里的一个动物给我印象极深,那是上海自然博物馆展出的这个长得像企鹅的鸟类,它的名字叫做“大海雀”:
大海雀原本有着可爱的外观,生活在北极的他们因为皮毛漂亮,作为肉食来源唾手可得,但最终灭绝在了人类的屠刀下:
还有一种比现存最大鸟类还要大的灭绝鸟类,那就是“象鸟”,这种安宁生活在马达加斯加群岛的生物因为自身的鸟蛋过于美味而惨遭灭绝:
这两本看完后,心里是沉重的。
一方面感受于生命的顽强和生生不息,在几次地球大灾难中,生命都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另一方面也感叹于人类的贪婪,有些人为了一己私利,给地球、生命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伤害。
第三部分:“生命长河”
上海自然博物馆还有一个展馆非常受欢迎,那就是“生命长河”,讲的是自然界多姿多彩的生命,主要是哺乳动物和昆虫。
因此博物馆写了《猪八戒是黑猪还是白猪》和《蝴蝶为什么这么“花”》这两本书。
它里面介绍的昆虫尤其精彩,比如这个章节讲的是“蝴蝶为什么这么花”?
为啥蝴蝶都五彩斑斓,无比的美丽,那些色彩都是怎么做到的?
书中给孩子科普了蝴蝶翅膀的色素来源,原来惊艳的色彩背后有这么多物理学原理:
还有一篇文章很有意思,讲的是蚊子是怎么吸血的?为什么被蚊子咬了后就会痒痒的呢?
原来,被咬是一种“过敏反应”!
蚊子咬人的过程其实很神奇,因为人体失血时会分泌凝血酶,所以蚊子要想吸血就必须先往人体里注射抗凝血栓:
不过人体可不会“坐以待毙”,免疫系统做出的反应就是让血液流向被叮咬的地方,这才引发了肿胀,还会觉得痒痒的:
04
这套漂亮的科普小书除了内容上与博物馆息息相关之外,还很有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科普风格——把生动的修辞手法融入硬核的科普内容中。
这套《多样的生命世界》就是讲述方式有趣,内容短小精悍的代表,把科普的专业性和文学性结合得很好。
比如讲“绶草”这种小花时,标题就用上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来抓人眼球:出自“名门”的小草。
“名门”是指绶草出自名门“兰科”,“小草”则是指绶草体型小,名气小。
这样一对比,绶草的特点就跃然纸上了。
再比如,讲到窃蛋龙的“冤情”时,就把它“窃蛋”的行为做了拟人化的处理,说他是“惦记别人家的孩子”:
那事实真的如此吗?没想到,窃蛋龙居然从不偷蛋!
它们不仅不偷别人的蛋,还会兢兢业业孵好自己的蛋,这算是动物界的“模范父母”了。
这样风趣可爱的拟人化处理,让被冤枉的窃蛋龙形象一下子跃然纸上了!
为了让这套书更加丰富好读,编辑老师在书中加了许多趣味性强,贴近孩子日常生活的小设计。
比如书中会有许多趣味性的小实验,让孩子亲身体验科学,对书中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蝴蝶展翅标本该怎么制作呢?
原来这需要好多个步骤,要十足的细心和耐心才能得到漂亮的蝴蝶展翅标本:
这套书里每一章的标题都很赞,它会用比较现代化的语言风格吸引眼球,一下子就能让娃提起好奇心。
比如当初最吸引我的一个书名就是《猪八戒是黑猪还是白猪》:
一直关注剧情的我,还真的没想过猪八戒是什么物种。
这些生动的设计弱化了整体排版的严肃,也让孩子的思维在阅读过程中流动起来,达到更好的理解效果。
05
这套书我从头到尾读完之后觉得又惊奇又震撼。
惊奇的是自然的发展和生物的生命历程能引发我很多思考,震撼的是在这套书里还讲了很多自然界给科学家们带来的发明发现灵感。
就拿“鹦鹉螺”来说,这种美丽的螺类生物在深海生活,但是却能快速地上升和下沉,正是得益于自身神奇的结构:
这种结构也为人类发明潜水艇提供了技术灵感,所以法国的一艘深海潜水器就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再就是一种神奇的浮游生物:有孔虫。这种生物壳子里的钙元素与镁元素的比例居然可以通过数学计算来推测古时候海水的温度:
还有一个让我觉得很惊讶的精巧大自然生物产物就是“蜂巢”!
胡蜂的蜂巢用了很多“鳞片”才建筑起来,这些“鳞片”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空隙,形成了一种类似空气隔热层的装置,人们由此得到灵感发明了双层玻璃保暖:
还有蜂巢稳固六边形为数学家们提供的灵感更是数不胜数,比如稳定原则、坚固原则、节约原则等,对几何学的发展功不可没:
从探索自然中汲取创新的灵感,并将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基础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这些就是我们带孩子亲近自然的意义。
06
《多样生命世界-悦读自然》一共6册,团价是128元。
适合年龄:6-18岁
正如书的扉页上写的那样:
孩子与自然是最亲密的朋友,他们总在渴望融入自然,用心去感受自然。
他们急切地想了解自然的密语,探索自然的神奇。
希望上海自然博物馆撰写的这套悦读自然的书籍,能让孩子更加亲近自然,对生活更加热爱,对生命更加敬畏,对人生也更有期许!
以下是物流信息:
  • 浙江嘉兴发货,中通快递,全国包邮除偏远(新疆西藏+15元 内蒙青海海南甘肃宁夏+8元)。下单后48-72小时内发货,周未及国家法定节假日不发货。
  • 可提供纸质、电子发票,发票内容为产品名称。如需发票,请备注开票信息和邮箱地址,邮寄信息。截团后两周内开出。
  • 海外用户参团自行转运的,麻烦下单后及时联系我微店客服,以备单独记录,发货后通知所有包裹的物流单号,以便包裹从仓库到转运公司是完整的,未联系登记备注的,中途产生包裹丢失情况,只能自行承担了。
点击下方购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