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特曼能否再次创造奇迹,全世界都在等着。
-----------------------
编辑|Moon
来源|青投创新
奥特曼跌宕起伏的创业故事暂时划下了一个逗号。
北京时间11月20日,这场职场政变宫斗戏以奥特曼和他的“小伙伴”格雷格·布洛克曼(原Open AI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加入微软新AI研究团队而告终。
Open AI董事会是懂得如何赚取眼球的,人家压根没按“周五解雇,周六和解,周一上班”的剧本走,直接说了一句“不好意思!我们找到人了”,便堵死了奥特曼的回归之路。
而前两天说的临时CEO首席技术官Mira Murati也被新的临时CEO——Twitch前高管埃米特·谢尔所取代。
据悉,20日奥特曼在X发布了一条推文:“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戴这玩意儿来这儿了”。
不知道当时奥特曼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下这句话的,是王者归来的霸气,还是与Open AI一刀两断的决心?
现在看来,他是聪明的,似乎如何解读都不为过。
01
被“流放”48小时
因为剧情过快,我们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此次的“职场政变”。
一切根源在于商业利和技术安全的分歧。
奥特曼和格雷格更希望的是高举高打,快速通过Gpts/GPT store等方式攻城略地,扩大商业优势;而以llya为代表的一派则更愿意慢下来,优先解决AI的安全问题。
而主导本次“政变”的正是公司首席科学家兼董事会成员Ilya。
其在奥特曼和格雷格两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召开董事会会议将两人除名,不一样的是,奥特曼被直接解雇,原本被从董事会开除但保留了公司职位的格雷格选择了火速辞职。
针对此次巨变,Open AI官网上仅仅发布了一条“潦草”的公告,用“始终不坦诚”来评价奥特曼和董事会的沟通,意思明显不过,是你先让董事会失去了信心的,被开除情有可原。
而本事件的保密程度做到堪称完美,除了接任CEO的Mira Murati在前一天晚上知晓,管理团队其他成员都是临时才知道这次人事巨震,当然,金主爸爸微软也不例外。
虽然,微软同样为奥特曼被解雇的决定感到惋惜,但也声称尊重他们的决定。
可还没等奥特曼被解雇的消息完全发酵,就传出奥特曼要重回Open AI的消息。
玩呢?
其实不难理解,奥特曼之于Open AI,就好像乔布斯之于苹果。
在ChatGPT的商业化之路上,奥特曼功不可没。
Open AI没了他,就好像汽车没有了发动机,最高兴的应该是竞争对手,最不高兴的,便是投资人和Open AI的员工。
据悉,在此次事件之前,OpenAI似乎正在开展员工所持股份的出售计划。
华尔街日报在9月的报道中称,OpenAI正在与投资者讨论股份出售事宜,并允许员工出售手中的股份,在此过程中,公司的估值被推高到了900亿美元。
身为融资高手的奥特曼一走,这些股票价值几何,乃至有没有机会出手,都被打上了一个问号。
于是这些没有董事会席位,对公司治理没有决策权的投资人们,在其离职后开始向公司董事会施压,要求让奥特曼“官复原职”。
与此同时,Open AI内部也上演了逼宫大戏。
据外媒Wired报道,当地时间11月20日,500 多名OpenAI员工签署了一封公开信,以集体辞职威胁OpenAI董事会退出,并恢复奥特曼的首席执行官职务,以及联合创始人格雷格的总裁职务。
信中写道:
“你们解雇Sam Altman并将Greg Brockman从董事会中除名的过程危及了所有这些工作,并破坏了我们的使命和公司。你们的行为已经表明你没有能力监督 OpenAI。”
迫于员工的压力,这场“宫斗”策划人OpenAI首席科学家Ilya终于发声:
“我对自己参与董事会的行动深感遗憾。我从来没有想过要伤害 OpenAI。我热爱我们共同建立的一切,我将尽一切努力让公司重新团结起来。”
联名信的签署人中包括了:临时CEO Mira Murati、首席战略官Jason Kwon、首席运营官Brad Lightcap。
有趣的是,也包括了Ilya 自己的名字。
02
OpenAI还能支撑多久?
鉴于OpenAI太具影响力,很多人都开始担心起它的命运来。
有才的网友甚至预测起了该事件可能带来的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
事实似乎正在印证这一猜测,董事会可能低估了奥特曼对追随者们的魔力。
11月19日,奥特曼发的X中写道:I love the openai team so much。
这条X发出不到一小时,引来了数百名OpenAI员工点赞,也包括临时首席执行官Mira Murati和首席运营官Brad Lightcap。
而另一边,奥特曼也毫不吝啬地点赞了7名OpenAI员工关于“OpenAI is nothing without its people.”的推文。
其中包括了:只当了一天CEO的首席技术官Mira Murati;首席运营官Brad Lightcap;首席战略官Jason Kwon;安全团队的研究科学家Joshua Achiam;产品设计Maddie Simens;软件工程师Chelsea Sierra Voss;全球事务的工作人员Angela Jiang。
随后,没过多久,奥特曼和格雷格就官宣加入微软。
于是,奥特曼这条推文就像一个召集令,“我爱你们,跟我走吧。”
不知之后OpenAI将会有什么样的人事变动,但在此之前,随着两人离职,三名忠于奥特曼的骨干级研究人员也已经在周五离开了公司,他们是:GPT-4负责人兼OpenAI研究总监 Jakub Pachocki;人工智能风险评估团队负责人Aleksander Madry和开源基线研究员Szymon Sidor。
03
科技公司到底谁说得算?
本次事件,最让人们费解的是,一个堂堂CEO如何让首席科学家给罢免了?
首席科学家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在中国的很多科技公司,也有这个职位,他们是专为新一代高科技公司诞生的。
有调查研究显示,在中国科创公司中,近20%的公司均设有“首席科学家”一职。甚至,有的科技创业公司中,首席科学家是这家公司得以组建的关键原点。
因此,不难理解,通常位于一号位的CEO,在高科技公司,真的可能被CTO或者首席科学家“干掉”。
这两重角色的隐秘较量,不论是OpenAI还是中国科技公司,都在不断上演。
像国内某知名芯片公司,CEO虽然是跨界进入,但融资能力和识别、招揽人才能力一流,却差一点被自己亲手招来的技术大牛踢掉。
某合成生物领域的某创业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也曾与CEO因为发展中的路线选择不同,最终另起炉灶,创立了另外一家合成生物技术公司。
某种意义上,科技公司中的“首席科学家们”代表着该公司的科技想象力,这赋予了他们强势的权利,尤其是在公司的发展早期。
而随着公司长大,随着产品走向更广大人群,这个游戏就开始变成一个组合游戏,或者是一个平衡游戏,这个时候也往往意味着,有着更强大的战略、融资能力,甚至是更良好的对外沟通界面的CEO就开始变得重要。
当然,大多数横亘在CEO和科学家之间的问题,局限在“技术如何变现、商业化”的实操问题上,而像OpenAI 这种,是商业化还是人类安全的分歧,实属罕见。
看看Open AI的股权结构就会略知一二。
它的营利主体是由一个非营利性501(c)(3)公共慈善机构拥有,前者可以接受投资并设定回报率,但是要在后者的治理下展开运作,而后者又由董事会来领导。
与传统公司不同,OpenAI的董事会的任务不是最大化股东价值,他们也没有持有OpenAI的股权。相反,他们的宣言使命是确保创造出对社会“广泛有益”的人工通用智能(AGI)。
董事会成员中,除了Sam、Greg、Ilya三个联合创始人外,还有三位纯路人,有北美知乎的创始人、演员的妻子和搞政治学术研究的。
然而,三位路人却在公司重要事项上拥有三票话语权,这就是该事件得以出现戏剧性的原因。
按照奥特曼的诉求,他回归的一大条件,就是是现有董事会必须走人。
但怎么可能,现在奇葩的董事会架构直接将他回归的道路堵死了。
其实,Open AI的内部矛盾,从公司成立,到大模型作为商业化工具大范围推广时一直存在,早期Open AI的董事会里,还有马斯克、里德·霍夫曼等,但后来也都因为利益冲突离开了。
2019年奥特曼引入微软融资,为了不违背初衷同时让公司能够持续运转,奥特曼开创性地协调了营利和非营利组织的天然矛盾。
这一决定,似乎也为如今的处境埋下了伏笔。
以后的Open AI将续写传奇还是改写传奇?奥特曼也只能作为旁观者。
而他自己能否再次创造奇迹,全世界都在等着。
「往期推荐」
【课程详情】
扫描下方二维码
【马上搞钱】
END
欢迎全国各地以及境外科技、消费、地产、医疗、农业、能源、环保、教育、文化、投行、基金、券商、信托、银行、保险、租赁、投资等产业及金融精英,寻找优质项目、资金及获得全球顶级金融圈层请联系Cathy,或者在菜单中点击【合作】——>【青投服务】,留下您的需求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青投创新,新型科创产业服务平台,以科技、人才、资本为核心,通过内容出版、数据支持、产业咨询、科技转化等业务,为科技人才创业项目提供孵化及加速赋能服务,助力国家科技兴国计划。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