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腰疼躺在床上,看完一本《素锦的香港往事》。或许是因为我来了新加坡,最近非常喜欢看外乡人的故事。这是个非虚构的真实故事,作者在上海旧书摊买到一箱书信,整理出一个女人的二十年。主人公素锦是上海人,1956年从上海跑去香港,为的是寻夫。抛下三个小孩孤身去港,也是为了找条活路。
从此一去二十年,她在香港艰难揾生。幸好亲妹妹留在上海,帮她照看三个小孩,两人不停书信往来,中间她不停寄钱寄东西,哪怕在最艰难的岁月,从未停止过对小孩的照料,真正说明了钱在哪里,爱就在哪里。
如此艰难,原因之一,她是见不得光的小老婆。男人带着大老婆去香港,原本想对她不闻不问,由你们自生自灭。没想到这个女人像一根野生藤蔓,坚强地攀着他不放。为了孩子,无论如何,都要忍住。原因之二,她初到港,是一个三十岁的女人,中间尝试过做工,做收银员,无奈没有拿得出手的技能,最后还是只能回归家庭。那个原来不拿她当回事的丈夫,后来倒是回心转意,倒转过来跟她一起过生活。因为大老婆儿子早已自立,新纳的妾投奔了有钱人,只剩下素锦“靠二十四孝熬成一枝独秀”。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大概是一个女人,竟然能俭省到这个地步。
素锦去港,只为一件事,要钱。我在看这本书之前,只觉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应该生活水平还是不错的。当年看《我和春天有个约会》,里面女孩子每天都在换衣服,从夜总会出来,便是聚会吃宵夜,吃甜品,一起打麻将,穿得珠光宝气,没觉得生活有困难啊。素锦是把香港所有的不易都说了,天灾人祸,刮台风,水灾,缺水,股疯,金融危机……她在书信中的把香港形容成了一个十分艰难的城市,此地物价飞涨,又常常人心惶惶。作为一个外乡人,她内心漂泊无定,但怕出门花销大,素锦从不跟人轻易结交。
整二十年里,她除了一两个想要依托的男人,竟然连一个闺中密友都没结交过。就算是有小姑姑这样的有钱亲戚,只因想明白了“穷人跟有钱人结交,多半要赔本”,大多时候也保持着一定距离。
以前我去外乡,不管广东,北京,还是巴黎,常常听说同乡会老乡会这种组织。唯独上海人是没有老乡会的,因为骨子里都有点素锦。穷怕被人看低,富怕被人利用,还是独善其身,靠自己的好。
这样一个女人,靠着求男人,得到点生活费,要在香港立足,还要给家里三个孩子寄钱,可想而知,是艰难的。她也毫不讳言自己的艰难,字字句句都写在信上,说自己如何不易,过期面包泡水吃掉,风湿病一个月疼十几天,因为没有这笔余钱,不去看,吃水果自己只吃果核,果肉削皮给丈夫吃……
她在为下一代受苦,说自己“每个钱抠出来都是带血的”,给生活费不算,还要给每个小孩存一笔婚嫁费。
但在上海的三个小孩,倒是一点没有心疼亲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海,这三个小孩似乎一直都在挖空心思,想买新手表,买自行车,买皮鞋,做新衣服……越是物质匮乏,越是未富先奢,未富先骄。
看着看着,忍不住替素锦想,这是何苦?上海的妹妹说,小孩成年了独立了,以后不要寄钱了。她还是千省万省,源源不断寄钱过去。大概上一代父母,全是为了下一代活的。
看书时,常常想到小时候,我母亲跟素锦一样,喜欢掰碎了说自己是如何不容易,做得如何辛苦,才从牙缝里挤出一点钱来。她也跟素锦一样强调,别人有的你总是也有,什么都不差你。我听了好多年这样的苦经,但是直到自己也做了父母,才有那么一点点感悟。
感悟就是,真不该百分百为了孩子。
素锦也是,看到别人家的小孩一表人才,回头就觉得自己溺爱是种错。人家老板的儿子,都跟工人一样做工,英文这么流利,从来不贪图享受,自己的小孩,只惦记着要买一块什么样的表,这怎么是好?
小孩是要锻炼的,但很多母亲,都没办法这么做,内心有种浑然天成的愧疚感,好像这辈子欠了他们,要从这辈子做到下辈子才能还个够。
不过有时候,我又在想,素锦是真的这么苦,还是她只选择性描绘了苦的部分?
因为当上海有人来,她的出场是光鲜的。说实话,我无法想象,一个说自己过期面包泡水吃的女人,却能够手上戴着金劳力士,满手红宝石戒指,钻戒,翠玉戒,出门会客,唯恐别人看低了她。
后期素锦还给小孩们透露,虽然生活千难万难,她还是想方设法搞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有她的遗产,绿宝石,独粒钻,一些金子,翡翠,首饰。特别是后来她透露,有一小包成色最好的钻石掉了,这更让人想不通,看起来,并不是一穷二白的穷人。
就像当年,我妈跟我吐露生活如此艰难,一个月只有几百块工资,转头她去海宁皮革市场买了一件1500块的皮风衣。
我看不懂,我大为震撼。
当然,撇去这些,你还是会被一个女人的二十年震撼到。从1956年到1976年,之后中国开放,素锦也得以回上海跟孩子们团聚。三十岁到五十岁,就这么过去了。
看完这本书,很多人都会出现一种后遗症,被素锦如何勤俭持家的本事给吓到,忽然觉得,世事沧桑变幻,身边还是要存点钱要紧。特别是近年全球经济不好,是该扎紧裤腰带勤俭持家才对。
素锦说的最多的几句话,大富靠命运,小富靠勤俭,菜根香,布衣暖,知足常乐。
但缓过劲来我想想,算了吧,自己抠到每个钱都带血,小孩只想着要多做一件新衣服,多买一双新皮鞋,换一块瑞士手表……
书里还有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她跟的男人,章文勋。素锦固守香港,只为了让章文勋良心发现,懂得为她为三个小孩负责。
章是一点没闲着,先从上海到香港,再去美国,越南西贡,澳洲悉尼,婆罗洲……甚至多米尼加,全球每个角落都是他寻找机会的身影。
这二十年,对素锦是一部等待史,对章,却是一部机会史。
人在多米尼加,他还想着,或许把一家老小都接来,创造一个中国城,享受这里宜人的天气。想到上次去印尼棉兰,在酒店吃早餐,一个华人老太太走过来,朝我们打招呼说,中国来的吗?欢迎来棉兰。
当年,她也是寻找机会的中国人后代,一路翻山越海跟着家人去的吧?
素锦跨出了第一步,从上海到香港。
我想想,人还是不要等,要找。
作者|毛利  分享生活,解答情感、家庭困惑,和有趣的人们对话,有机会一起午餐吧。
关注👇
《卵子的呐喊》
毛利全新长篇小说上线
关于两个女孩生育的思考和选择
点击阅读↓

新浪微博 |@毛利 

小红书|和毛利午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