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孩子上一年级了,和我的沟通就多起来了。
9月刚开学,她找我问:老师说,上学发言要举手,不能插嘴,孩子就是控制不住。反复和他强调,要听老师的话,就是做不到。
一个多月后的10月中旬,朋友又找我问:孩子在学校吃午餐,明明吃不下了,听老师说不能浪费粮食,就逼着自己吃下去,回家肚子就不舒服了。这有点太听老师话了吧,不太好吧。
我笑眯眯地问她:“你还记得一个多月前,问我啥么?咱们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你会不会觉得有点双标啊?”
朋友也笑了:那怎么办?
我的答案可能有点大逆不道啊,但我确实经常这样对女儿小D说:“老师的话,也不是每一句都要听的。”

01
小D的教师节祝福
先给大家讲个小D 二年级时候的故事。
当年的教师节前夕,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个孩子需要录一条视频发到群里,表达对老师的节日祝福。
我和小D沟通了,但小D立马就拒绝了,而当时她恰好正在用学习机,我第一反应就觉得,她是想玩,就不想做这件事。
但幸好这么多年来,我们家基本上还是贯彻了“凡事问清楚”的原则,我就上前先关掉她的学习机,然后了解她为什么不做。
她和我说,感谢老师这件事,她明天自己会去学校亲口说,她不觉得一条视频就能对所有老师表达感谢了。
说实话,这个理由说服我的,我也非常认同。那么我就肯定了小D的想法,告诉她,妈妈同意你的做法,但是拍摄视频是学校老师规定的作业,咱们作业是没完成,这也是事实,你会因此受到批评,你能接受吗?
同时我还给了一个方案,你看看,你要不要先完成作业,然后保留你的想法,明天再口头亲自和老师表达感谢?
小D想了一下后,仍然表示不录视频,而且愿意接受被批评的后果,那我就尊重了。
这个讨论过程,说实在话,我也是在梳理自己对于“听话”和“权威”的感受。
我从小就是乖乖女,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我是“无脑”执行的,所以压根没有小D的这样的思维模式。
没有完成这个教师节作业,小D的老师后来的确来找我了,说女儿连基本的感恩都做不到,作业也没完成。
但那天我把小D的想法和老师沟通了,也是从那一刻开始,我发现自己面对“权威”更加有力量了。

讲真,我以前比小D更加害怕被老师找,被老师在微信群里@。
相信很多父母,尤其是娃刚上一年级的家长们,也跟我一样,被老师追着点名实在很焦虑。
一方面觉得,娃最好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过不了几天又发现,学校里那么多老师,在教育和管理孩子时,并不是每件事情都跟家长保持一致。
孩子和家长也会有不同意老师做法的时候,于是陷入了进退两难。
最后大家其实都会挤出那句有点大逆不道的话:“老师的话,也不能每句都听。”
但难点就在于,到底哪句听,哪句不听,如何教会孩子自己判断呢?
在我看来,表面上的“听话”问题,背后其实藏着更多的人生小智慧。
02
听话的迷思
如果可以,我是建议大家从孩子3岁开始,就减少说“听话”这个词,而是改成“明事理”或者“很遵守规则”。
粗听的确有点麻烦,但长期以往对孩子和父母都有益处。
管教孩子的时候,我们经常说“要听话”,而孩子反驳一句,“我偏不,为什么?”,我们一开始也许还会解释,但最后就变成,“哪有那么多为什么,我是你妈妈/她是你老师,你要听话”。
这类互动看似是在“管教”,其实却是给孩子灌输一个错误的认知,我需要因为某个人的“身份”而服从,孩子并没有明白“为什么”要遵守。
结果就是,要么孩子无比惧怕权威,要么就是非要对着干,就要反对权威(哪怕小时候不敢反对,等他感觉能力强了,必定有个巨大叛逆期)。
03
建立规则说明白
规则意识当然要教,我们都希望孩子可以好好听大人的话,但我们更需要让孩子明白的是,为什么要遵守,以及“怎么”听大人的话。
落到操作层面对我来说就是两点,建立规则时说明白;允许孩子不同意规则,但也要说明白。
老师说,上课要发言要举手,不能插嘴。这个规则如果咱们家长认可,而且也觉得很重要,那么咱们在家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过度强调“听老师的话”,而是要多花时间聊聊这个规则。
课堂规则有哪些?-- 看看孩子自发记得多少,认同多少。
为啥课间活动不能随便奔跑打闹啊?-- 
从孩子已经认同的规则入手,让孩子理解,规则是对大部分人都有好处的。

那课堂规则还有一条是,上课发言要举手,不能插嘴。这条规则有什么好处呢?如果大家都不遵守会怎么样?-- 
由此及彼,让孩子也来思考这条自己无法遵守的规则,引导孩子理解和认同规则。
有时候,孩子是不知道规则的好处,所以不遵守,那这时候就是我们家长要发挥作用了。
建立规则意识,第一步就是不仅要帮助孩子理解规则,更要理解有这样的规则的意义/好处。
那如果孩子也理解规则的好处,但就是忍不住做不到,那我们接下来也不是简单粗暴地让孩子“听老师/爸妈的话”,或者就是训斥“不听话”。
而是帮助孩子思考应对策略,比如视觉上在铅笔盒上贴个小条子,不能插嘴,作为提醒;再比如戴个小手链,每次忍不住想插嘴了,先把手链从左手腕挪到右手腕,给自己一个心理暂停键。
这整个过程,都是在帮助孩子强化规则意识,让他们自发地理解规则、认同规则、然后执行规则,以及暂时执行不到可以怎么办,而不是在强化“听话”。
04
允许提出质疑
人无完人,哪怕大人提出的规则,也并不是完善的。
成人世界的法律法规、社会规范,这些统统都不完美,作为亲历者,我们很清楚这一切。
我们从小就教会孩子,什么是规则,为什么要遵守规则,而不是简单地让孩子“听话”的时候,就自然而然会从凡事可以讲道理,渐渐引入到,任何事情,任何规则,当孩子觉得不明白,或者有异议的时候,孩子都是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的。
因为我们自己也清楚地区分了“事”和“人”,当我们讨论这个规则是不是合理,并不是要跟老师、跟父母,跟未来的老板、上司,或者任何一个“权威”作对。
所以,允许孩子提出质疑,也是非常关键的。
就拿小D拒绝录制教师节祝福视频那个例子来说吧。
我自己小时候,绝对会乖乖听话,按老师的要求来做,但是当小D提出了她的质疑,并且能够说服我的时候,我愿意支持我的孩子。
我也很欣喜地发现,在养育小D的过程中给予了她更多的支持,让她能比我自己小时候更勇敢地提出质疑。
这种感受,其实也反过来激励到了我自己。
养育孩子就像重新养育自己一遍一样,当我开始区分“听话”和“讲道理”后,我发现我小时候的那个“乖乖女”也被治愈了。
说到底,想让孩子既有规则意识,又能不盲目听从权威,最关键的根源就是,父母自己要清楚自己的规则底线在哪里,自己又是如何面对权威的。
当然,这里也给个小贴士,我的个人原则,从不在孩子面前说老师的坏话,哪怕老师的一些规则行为我并不认同。
这也是我为人处事的原则,如果不能改变环境,抱怨是最差的,不如想想怎么在有限的环境里去找到应对策略。
05
区分“动机”和“行为”
我经常用的一个方法就是把“动机”和“行为”区分,非常好用,今天就推荐给你们。
例如文章开头,朋友的疑问,老师要求大家必须吃完,不浪费粮食,这个动机的确是好的,我们是要帮助孩子去理解,也是强化孩子建立好的规则意识,可以明事理。
因此,可以先解读动机,为啥老师希望每个人都要吃光食物啊?对啊,咱们前段时间刚去过稻田,了解到农民伯伯种菜很辛苦的,一粒米要从小苗苗变成我们碗里的饭都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所以我们要珍惜。
所以老师就会要求你们“必须吃完,不要浪费”。但你真的都能吃完吗,有没有吃到很不舒服啊?-- 提醒孩子,自己的感受也是很重要的。
嗯,你觉得老师的原则是对的,妈妈表扬你,说明你现在有了很好的规则意识。妈妈也很开心,你能表达自己的感受,你很努力也吃不完。
那规则是好的,但自己很努力想执行就会不舒服,我们可以怎么办呢?--引导孩子思考解决方案。
这也是我的个人原则之一,任何好的政策/原则,哪怕再好,如果自己长久不舒服,要靠逼或者忍才能完成,也是不能长久的。这时不妨退一步看原则,近一步看自己需求,然后选择“双赢”模式。
对我来说,这个也是很好地帮助我们批判性看待原则和权威的方法,“我的感受”也很重要。
这时候我们就提供孩子一个新视角,其实是可以每次打饭的时候和老师说一下,先少打一点,不够再添加。每个人按需拿食物,那么浪费就减少了。

你们看,这个过程中,们不仅在处理“规则”和“个体”发生冲突这个问题,我们也在教会孩子多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问题的拆解无非就是“行为”和“动机”,然后进行多种的组合排列:
认同这个动机,不认同这个行为;
不认同这个动机,但认同这个行为;
不认同这个动机,不认同这个行为。
当一个孩子可以拥有这样的排列组合后,他看待问题就更加多元,他就不会非黑即白,一根筋走到底。
他可以理解这个世界大部分运行的规则,也能清楚自己内心的感受,更能想明白,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发生矛盾时,并不是只有抱怨、反抗,也许还有第三条路。
06
家长自己的安全区间
今天讲的这些是育儿方法吗?并不全是,至少很多育儿书里不会讲。
“听话”这事说到底,是我们自己对于权威,对于规则的价值观。
我知道,看完这些,肯定有人会说,那万一孩子的老师就是高压强权,孩子“不听话”就被针对性对待了怎么办?
“高压”,这个词其实很主观,比如小D不完成作业会被老师群通告,频繁被找家长,这是高压吗?对有些人来说不是,对有些人来说就是的,而且甚至因此会焦虑,脑补老师暗暗“欺负”孩子。
我是“经常”被老师找的,但对我来说并不是高压,我更加不会脑补小D因此就会被区别对待。
但同时,我可以足够硬气地说,但凡我知道老师做出突破我底线的事情,我肯定寸土不让。
所以最后也想提醒大家,咱们借由今天这篇文章,梳理一下自己怎么看待规则,如何面对权威。
如果你没有力量反对,反对后陷入各种内耗;如果你压根自己也不清楚为啥要有这些规则,只是无条件服从,那么就放过自己,也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千万不要做那个一被老师找就怂,然后还要求孩子独立自信有主见的父母;
也千万不要做那个只会念叨让孩子“听话”,却还要求孩子可以提问质疑独立思考的父母。
育儿不是方法论,育儿是父母自己的三观传承,育儿是关系学。
正在团
大J叨叨叨
周末去北京出了一趟差,刚刚回来,至今还沉浸在感动和感恩的心情中,特别想和你们分享。
我在2019年发起了掌欣早产儿公益项目,承诺每年捐出“大J小D”的部分利润,用于支持早产儿家庭公益。这些年说实话,尝试探索了不少,也走了一些弯路,终于,这条公益道路如何走愈发清晰。
这次出差就是去出席《2023第九届中国婴幼儿发展论坛 I 早产儿家庭养育论坛》,由关工委主办、掌欣协办的早产儿家庭养育主题项目正式启动。
接下来我们会围绕四大板块开展活动,走到今天这一步,背后有无数公益人(包括其中一部分加入掌欣志愿者的你们),还有很多一线著名医生专家的支持。
像公益科普板块,这么多一线著名医生专家,哪怕日常工作那么忙,了解了我们的项目后,二话不说集结完成。
那天我说,过去的十年,对于早产儿家庭的支持在慢慢形成一张巨大的网络,我特别希望接下来我们可以一起继续努力,让每个早产儿家庭不再成为孤岛。
感谢一路上遇到的公益人们,这是一种感召,也是使命感
觉得文章有启发
记得点赞鼓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