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放学,我看儿子浩浩心情不错,问他有什么开心的事儿。他趴我耳边悄悄地说:“***也戴上眼镜了,以后我有伴儿了。”
我心里咯噔一下,儿子眼睛有散光问题,已戴了2年眼镜。我以为他早就习惯了,但其实他心底还是在意的,会觉得自己和其他人不太一样,也因此遭遇过不少嘲笑。
👆儿子6岁多开始戴眼镜丨作者供图
在群体生活中,一些弱点或与众不同的地方,很容易被说一些不太好的话。我儿子身体偏瘦弱,踢球时被人叫“弱菜鸡”;他戴眼镜的事儿更是不断被提及,甚至有人当面叫他“眼镜男”……
七八岁的孩子,听到这些肯定心里不舒服,该怎么办呢?
当孩子的弱点,
被人说不好听的话
儿子刚戴眼镜时,我们在小区遇到一个老人,她说:“哎呀,这么小就戴眼镜,是不是手机、电视看多了?”
她可能不是故意的,但这话确实让儿子瞬间没了笑脸。我心里也不舒服,跟她正面解释:“他是先天性视力问题,跟电子产品没关系。我们平常都控制时间的,孩子一直做得很好。”
这话与其说是给老人解释,不如说是给儿子听的。我不想让他觉得戴眼镜是他的错,也不想他因为别人的话而不开心。
后来,老人大概也觉得不好意思,说:“那可比我孙子强多了。我孙子天天看手机,怎么都管不住……”
类似的事儿后来还遇到过很多次。我很郁闷,干嘛要给不相干的人解释这些?我们戴不戴眼镜,关他们什么事儿?后来,我和浩浩说,不要在意别人的话,我们自己看得清楚、感觉舒适才最重要。
话虽如此,可儿子被别人议论、嘲笑,儿子心里难受,我也不开心。有一次,几个小朋友在小区玩游戏,有个大孩子突然高喊:“是不是那个眼镜男?”我一时没反应过来,后来惊觉竟然是叫浩浩的!
我抬头盯了那孩子一眼,还没来及说话,那孩子飞快地跑开了。我又看了看儿子,他没什么特别反应,继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
作为一个妈妈,听到别人这样说儿子,自然百感交集。在我看不到的地方,他大概没少被指指点点吧?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处理的。
👆小学生的世界也很复杂,作者供图
儿子被说不好听的话,应该发生过不少次,有时他也会学。有一次,他和朋友一起玩“摔卡”游戏,边摔边喊:“弱菜鸡!”
我听后训了儿子,让他道歉,又问他为什么说这么难听的话。他说踢足球时被同学这样叫过。
儿子比较瘦,力气也小,大约是踢球不好被嘲笑了。我理解他的不开心,但跟着学这些话就不对了,我免不了又要给他讲道理。
团体生活中,这些情况难以避免,孩子的一些弱点或特征很容易被嘲:个子矮的,被叫“小个子”;比较胖的,被叫“胖墩儿”;戴眼镜的绰号就更多了,“四眼”、“眼镜男”等。
孩子不擅长的事情也容易挨骂:做错题太多,会被说“你是不是傻呀”;浩浩刚学架子鼓时,和一个同样学鼓的孩子说话,两人聊着聊着就开始“对骂”:“你真笨,学得真少,学得真慢……”
有些嘲讽只是口头上的争论,是竞争的一种形式。孩子并不会把它看得太严重,可以一笑了之。但一些恶意的嘲笑,则会让孩子心里不舒服,甚至持续很长时间,这就需要教他学着去面对。
教孩子区别“观点”与“事实”
小红书上刷到一个班主任的视频,她听到有学生在排练时被嘲笑,就在课堂上教大家如何处理。她说,听到一些不好的言论时,最重要的是先判断是事实还是观点。
比如,有人说“小A唱歌慢了半拍”,这是一个事实。但如果说的是“小A唱歌总是慢半拍”,这就是观点。因为“总是”这样绝对性的词汇,是带有个人主观性的表达。
我听完这位老师的话,自己也得到了非常大的启发。“观点仅能代表一个人的看法,受到说话者的家庭、知识、性格、思维模式等因素影响,不能作为判断事情正确与否的标准。作为被嘲笑者来说,没必要为了这些个人观点而去烦恼。而且,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评价’,如果内心过于在意,只会让自己受伤。”
👆图源丨小红书@Moon老师有点皮
但是,如果对方说的是事实,比如说“刚才唱歌慢了半拍”。这时候,就要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错了。如果真有问题,争取能够改进,这样也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如果说话的小朋友能更委婉地指出,效果可能更好。
👆图源丨小红书@Moon老师有点皮
我觉得老师讲得特别有道理,处理具体问题前,先要处理好内心的秩序。
我将这个视频给儿子看了,儿子很有感触。他说当天在学校玩游戏输了,有同学说“你真是个废物”,儿子生气了很长时间。现在想想,那就是个人观点,没必要真的生气。
不过,他再也不想和那个同学玩了。
但有时,一些观点性的嘲笑真的很让人生气,除了让孩子内心强大,学会分辨和忽略,也真的需要一些具体的应对方法。
如何应对别人的嘲笑?
美国心理医师凯西·柯恩写过一本书——《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商》,里面讲到如何处理别人的戏弄嘲笑。我结合书中所写,和儿子以游戏的方式实践过一些方法,觉得效果还不错:
1、让对方意识到,嘲笑别人的行为是愚蠢的
有些嘲笑,是故意让别人觉得难过或难堪,从而自己获得莫名的优越感。这时,一些语言可以削弱嘲笑的力量,让嘲笑者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愚蠢的,并不能让人难过。比如:
“你想干什么呢?”
“这招太过时了。”
“你以为我之前不知道吗?”
“关你什么事?”
……
如果孩子性格相对内敛,回应完就要立刻走开,而不是继续等待对方反击。这样做,既能避免嘲笑继续进行,又能掌控沟通的主动权。
2.直面背后议论,制止不友好的流言
如果孩子发现自己被人背后偷偷议论、嘲笑,心里实在不舒服时,不妨当着嘲笑者的面挑明:“你有什么想和我说的吗?”
背后议论的人,通常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也默认没人会挑明他们在做什么。如果能不带情绪地去面对和沟通,在澄清事实的同时,通常也能有效制止流言和嘲笑继续传播。
3.学习并练习一些反击话语
有些孩子不擅长反击(就像我儿子浩浩),生气时只会闷闷不乐不理人,我们可以教一些反击的话语,玩游戏时尝试讲出来:
“就因为我不高兴,你就幸灾乐祸吗?”
“那又怎么样?”
“你在开玩笑,是吧?”
“但是,我不这么觉得。”
……
这样的练习还是有用的。有次浩浩带着自己叠的飞机在小区玩,被某个孩子嘲笑“丑、难看”。浩浩头一昂,说“那是你觉得,我不这么认为!”说完就去找其他人玩了。我觉得他处理得挺好。
4.发展特长,提高孩子自信心
每个人都会有弱点,但特长可以弥补不足。我儿子不擅长舞蹈、唱歌,但他并不会因此自卑。即使有人说他“五音不全、唱歌跑调”,他也不会太在意,而是大声告诉对方:“那又怎样?我会敲架子鼓。”
他学鼓有两年多了,在学校舞台上表演过,这足以让他对自己有信心。
👆儿子在学校演出丨作者供图
孩子了解如何应对嘲笑后,大部分情况下,孩子都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但如果发现孩子长期处于被孤立的状况,甚至可能遭遇校园欺凌时,这时候我们家长要及时介入。
其实很多时候,对于低年级同学间的嘲笑问题,老师出面处理,往往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我儿子上一年级时,班上有同学频频给人取外号,还经常“电摇”表示鄙视同学。班主任发现后,专门开班会讲了这个问题。之后到现在,班上再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老师的话,在孩子心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威信。而我们做家长的,也要相信这一点,发现问题及时和老师沟通,寻求更适合的帮助孩子的办法。
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吗?又是如何处理的?
留言区聊聊吧~
编辑丨羚羊,人类幼崽观察家
题图来源丨
图虫创意

参考资料丨《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商》(美)凯西·柯恩 著,青豆书坊 出品,重庆出版社,2018.05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