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好的政策也需要合理的解释以及顺应民意。
文 | 沈 林
近日,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炮台街道的一则通知引发网络热议。
通知显示,创建卫生城大干100天,为了响应区里号召,从即日起,百姓所产生的垃圾一律不准往垃圾箱里扔,用塑料袋装好放在自家门口,统一有人收或到点自行放在垃圾车上。
垃圾不能扔到垃圾箱?这多少有些违背常识了。
据说,这则通知已经被多次发布、强调。
引发网络舆论后,当地街道办相关工作人员解释,这一举措无关创卫,而是在做垃圾不落地试检工作。因为农村里面的垃圾桶,很多人都没有自觉把垃圾丢进去,而是把垃圾丢得遍地都是,不仅不好清理还非常不好看。为解决这个问题,街道办提出了相关倡议。
这位街道工作人员所说的情况,或许是确实存在的。不过,为了纠正大家乱扔垃圾的坏习惯,倡议大家不准往垃圾箱里扔垃圾,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了。
更何况,相较于垃圾扔进垃圾箱,把垃圾统一装袋放在家门口,其实更加复杂,增加了收垃圾的清洁工人的工作量不说,每家每户门口的垃圾袋就不影响村容村貌了吗?
如此不合常理的通知,也难怪相当多的村民表示费解,也令网友大呼“瞎折腾”。尤其是有村民反映,当地忙着强推“让垃圾不落地”,居民反映的用水问题却迟迟得不到解决,就更显得“垃圾箱不准扔垃圾”属于不干正事、没事找事了。
从有垃圾桶到所有垃圾全部进桶,的确需要一个过程。事实上,垃圾不落地并非没有依据。被认为垃圾分类处理较为严格的日本,街头就少有垃圾箱。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鼓励人们尽可能地减少垃圾制造,并通过家庭回收的方式提升垃圾处理的效率,也更利于垃圾分类。如此一来垃圾回收只需要去居民点就够了,而不是将遍布街头的垃圾箱都挨个掏空。
资料图
国内城市如杭州、上海的街道上,人们也很容易发现垃圾桶确实变少了。2019年8月15日,新修改的《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其中就要求“道路上将不再出现垃圾桶”。
在上海,据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上海全市有6.2万个公共垃圾箱,到2022年上半年,数量减少到3.6万个,期间有部分市民反映垃圾箱太少,通过调研后又增加了2000个垃圾箱。这种做法既回应了民意,又继续实施了“垃圾不落地”政策。
上海增设了不少垃圾桶,方便假日大客流扔垃圾。图:东方IC
可见,一项好的政策也需要合理的解释以及顺应民意。
简单粗暴的“通知”,就让村民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村民有怨气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如光明网所评论的,这种政策拉锯恰恰也是提了个醒,对于生活方式改变巨大的政策,必然会遇到习惯的阻力。因此也就更需要相关部门在设计时不妨考虑到这点,做好政策解释和科普,争取民意的理解。单纯微信群发个通知,不清不楚、措辞生硬,遭致当地村民的反感何尝不是理所当然呢?
综合整理自网络
往期推荐
好戏 | “衙门里,就连板子都听钱的”
陈百强逝世30周年,陈百强到底是怎么死的?
老虎当看守,缅北诈骗窝点又“亮”了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