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达特老百姓对上海医生早已熟悉,走在街上,小孩子会用中文对中国医生说“你好”。
文|黄祺
飞机稳稳降落在傍晚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经过20个小时的飞行和转机后,11月1日,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塞达特分队的10名队员,回到了阔别2年的故乡。他们在地球的另一边工作、生活了整两年。
熟悉又遥远的摩洛哥,是北非具有传奇色彩的国家,但同时当地经济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和医疗条件较差,医护人员严重不足。
今年是中国开展援外医疗工作60周年,1963年,中国政府向阿尔及利亚派遣第一支医疗队,上海参与了组建任务。1975年起,上海承担向摩洛哥派遣医疗队的任务并派遣了第一支医疗队进驻塞达特哈桑二世医院,每批为期两年。48年来,上海已派出195批援摩医疗队、1944名队员,共诊治门急诊患者578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80万人次。
上海派出的第194批援摩医疗队塞达特分队中有8名医生,其中6人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医院),另外两位来自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和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迄今,市一医院在48年中已经累计派出60多名援摩医疗队员。
两年中,他们在塞达特哈桑二世医院救治病人、带教当地医生、举办学术会议,摩洛哥特大地震发生后他们积极为当地伤员献血,把技术和情谊都留在了摩洛哥。
遇停电,开胸手术“幸运”完成
塞达特在摩洛哥虽然算不上偏远地区,但与国内相比,基础设施差距很大,老百姓的经济收入也非常低。
塞达特分队队长、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北)副主任张建海告诉记者,塞达特省如果按照国内的行政等级相当于县级市,塞达特哈桑二世医院虽为当地最大的省立公立医院,但规模和条件可能比国内县级医院还要差很多,医院里麻醉药、抗生素等药物常常出现短缺。作为公立医院,哈桑二世医院主要服务的对象是经济相对贫困的普通居民,覆盖周边60多万人口。
除了硬件条件不足,医护人员短缺更加严重,每个科室每天只有一名医生值班,需要负责当天本科室全院范围内的门急诊、病房及手术等所有工作。
尽管出发前已经接受了相关培训,通过以往援摩的队员了解了当地情况,但两年前第一次走进医院开始工作时,上海医生们还是经历了“让人震撼”的适应过程。
塞达特分队队长、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北)副主任张建海(蓝色工作服)
张建海是一名麻醉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麻醉经验,但手术过程中长时间的停电,却是在摩洛哥才有的“特殊”经历。
“刚到摩洛哥不久我去配合做一台胸外科手术。国内胸外科手术大多数是微创手术,但塞达特的医院里微创技术用得很少,多数是传统的开胸手术。”令人后怕的是,手术进行到一半,停电了。
手术中的麻醉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幸好张医生管理的麻醉机有蓄电功能,停电后还能继续运转。后来他才知道那天他非常“幸运”,这台麻醉机是医院里唯一一台带蓄电功能的麻醉机,不然在手术中停电,就只能用手捏简易呼吸器来维持病人的呼吸,其中的风险可想而知。
这次停电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在此期间医生们只能打开自己的手机手电筒,外科医生借着四五部手机手电筒的光给患者作紧急处理。那场景是中国医生们在日常工作中无法想象的。“中国医院里就算突发停电,医院也会马上启用应急电源。”
一个多小时后电力恢复,但摩洛哥外科医生决定关闭创口,下次再给这位患者做手术,因为他担心接下来可能会再次停电。当时张建海还不太能理解摩洛哥医生的抉择,但不久后手术室真的再次停电,证明了摩洛哥医生的“先见之明”。
停水更是医院里常有的情况,上海援摩医疗队队员们只能迅速适应当地情况,投入到救治患者的工作中。
“惊心动魄”是家常便饭
摩洛哥是生育率比较高的国家,一个家庭四五个孩子是最普通的情况,但很多孕妇几乎从来不做产前检查,产妇只有在出现危险时被慌忙送到医院急诊室,有的在生产过程中才发现严重的基础疾病。
因此,上海援摩医疗队里产科医生配备会比较多。塞达特分队中市一妇产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医师蔡斌和副主任医师周珑任务繁重,两年里共接生5894人次,处置了子宫破裂、子痫、妊娠合并心脏病等等高风险病例。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医师蔡斌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周珑
今年9月2日晚上7点半左右,当班的周珑的手机响起来,电话里听到几名助产士的叫喊的声音:“Dr Zhou,快来快来!”摩洛哥助产士平常比中国医生淡定很多,让助产士都能如此惊慌,一定是非常紧急的情况。
周医生来不及穿白大衣和戴帽子,飞奔向产房,她眼前的情况足以让经验丰富的周医生也觉得发晕:臀位分娩的孩子,下半身已经露出来,但脐部以上卡在产道内,胎体已经是暗红色。
周医生赶快戴上手套,用上一套她在两年援摩中总结出的臀位难产解决方法。她指挥着助产士配合,大家一起想了各种办法,终于,孩子出来了,经过积极复苏后,孩子终于发出一声啼哭。“这一刻,我真的也想要大叫真主保佑。”周医生说。
上海医生自建“多学科医疗团队”
张建海介绍,遇到紧急情况,市一援摩团队默契地组成多学科团队,发挥各自专长去救治病人。
一位产妇在医院生产后,发生肠梗阻,一般的保守治疗都不见效。为了救治这位患者,市一医院普外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医师王晔、副主任医师明旭加入到治疗小组中,和市一产科的医生一起跟踪病情。经过诊断,王晔和明旭认为患者必须接受手术治疗,最终大家合力为这位患者进行了手术。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蔡斌、普外科王晔/明旭和麻醉科张建海等同台协作
另一台手术,上海援摩医疗队塞达特分队一半的医生都上了场。
病人是一位89岁的老太太,罹患糖尿病二十余年,却由于种种原因未接受规范治疗,导致右膝关节以下出现动脉栓塞并发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糖尿病足。送到医院时,她的右小腿已经发黑并散发阵阵恶臭。
当天当班的市一医院创伤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伍凯诊断后告诉病人,只有截肢才能保命。手术必须尽快做,但医院的术前检查项目却做不齐全,这让习惯了高效工作的上海医生们很着急。在尽力协调之下,手术前各项必须的检查总算完成。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伍凯和麻醉科张建海等同台协作
为了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保证高龄患者的安全,上海援摩医生们开展了多学科协作:骨科伍凯主刀、骨科张帆上台协助手术、麻醉科张建海保驾护航、普外科王晔和明旭一同待命、翻译孙佳维协助沟通。大家的努力下,手术中病人出血很少,术后第二天老太太就拔除引流管,第三天就顺利出院了。
把合适的技术留在摩洛哥
从客观条件而言,上海援摩医疗队工作的环境与在上海时相差很大,援摩医生在日常救治病人之外,尽量将适合当地的技术传授给当地医生。
张建海说,超声引导周围神经阻滞在上海是一个非常成熟而又普遍的麻醉技术,很多手术中都用到,但哈桑二世医院里的两位麻醉医生还不会这个技术。“一位摩方麻醉医生第一次看我操作后很有兴趣,想学习。”这以后,如果遇到做这种麻醉,张医生就会叫摩洛哥同事在旁边观摩,讲解技术要领,并指导她进行操作。
张建海向摩方同事演示超声引导周围神经阻滞
两年的相处让摩洛哥同事十分佩服和喜爱张医生。今年9月末,张建海收到摩洛哥同事Zakaria Jeddab的特殊礼物——他亲手“写”了一封中文道别信。Zakaria Jeddab是一名麻醉护士,刚刚毕业进入医院,在张医生身边学了不少本事。第一次处理急性肠梗阻患者时,Zakaria Jeddab原本有些慌张,张医生在旁边耐心指导,他很快掌握处置这类情况的要领。
工作中市一援摩医生们感受到,摩洛哥医护人员学习的热情是很高的,于是,张建海有了举办学术论坛的想法,为中摩医护人员之间搭建起一个交流平台,这个想法得到市一医院的大力支持。
2023年3月21日,由中国援摩洛哥医疗队总队部主办,塞达特分队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联合承办的“2023中摩高危孕产妇围术期高峰论坛”在线上举行,当天共有超过1万人次在线关注。市一医院党委书记秦净为会议致开幕词,市一医院产科主任徐先明、麻醉科主任李金宝等线上授课,为摩洛哥和中国医护人员分享危重症孕产妇围术期救治的经验和技术。“会议结束后摩洛哥同事们觉得很受益,希望以后还能多参与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张建海说。
民间使者连接两国友谊
因为有48年的援摩历史,塞达特老百姓对上海医生早已熟悉,走在街上,小孩子会用中文对中国医生说“你好”。上海医生技术高、态度好,给当地病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市一医院援摩医疗队队员们也用实际行动去回报这一份信任。
2023年9月8日晚上11点多,摩洛哥马拉喀什大区发生了6.9级地震,塞达特地区能感觉到明显震感。新闻报道,这次地震导致数千人死伤。9月11日,张建海和周珑,以及来自华东医院的随队厨师严以鸿等队员,来到了位于哈桑二世医院完成了献血,为摩洛哥地震后的救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上海援摩医疗队塞达特分队向当地小学捐赠文具及体育用品
今年9月,市一援摩医疗队来到Ababsa kdamra小学,将张建海自己出资购买的一批文具和体育用品捐赠给孩子们,这个学校是通过哈桑二世医院的同事Mohamed Benfatah联系的。
“我到塞达特以后,经常看到小孩子在马路上、巷子里、黄土地上或赤脚、或穿拖鞋尽情奔跑,或者是踢足球。这些孩子的活力、热情,让人感动,他们脚下的皮球破旧不堪,但仍然踢得兴趣盎然。我于是有了捐一些体育用品给当地小孩子的想法。”张建海说。
当天在小学里的捐赠活动中,市一医院的医生们特意准备了卫生健康科普知识讲座,包括心肺复苏、七步洗手法和创伤止血和包扎。小朋友们回答问题非常积极,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中流露出对知识和新鲜事物的渴望。
相信这些孩子未来一定会记得,他们的身边,有中国医生、上海医生。
往期推荐
进博会专访LVMH大中华区总裁吴越:世界的时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蓝睡莲”精油香飘四叶草,多特瑞公司六赴进博会
何立峰访美,中美新一轮互动开启!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