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树妈妈
来源 | 小树妈妈(ID:tree2050)
最近在热搜上,看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医生林红写的一篇文章,她说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每天都爆满。
林医生说,她做青少年的心理治疗有十多年了。开学一两周后,很多孩子都因为心理压力、抑郁等问题没有办法去上学。而开学一个月,儿童病房进入住院高峰期,很难住进去。
这些不能上学的孩子,有些可能是在学校遇到了挫折、学习上出现了困难,或者是人际交往上出现问题。也有些,可能是这个家庭没法让孩子安心地离开,比如爸爸和妈妈关系很糟糕。
还有些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苦恼,但就是难以快乐起来。
心理学家贺岭峰也曾经分享过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
一对复旦大学教授夫妻的14岁儿子,因为抑郁症,跳楼、割腕好几次了,这对父母想请贺岭峰跟儿子聊聊天、开导开导。
面对贺岭峰,男孩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从小吃喝玩乐都经历过一遍了,人生没有遗憾,现在不死,以后早晚也要死……

我干嘛一定要被社会全部折磨一遍以后再死呢?早晚是死,我现在死了不挺好的吗?”
贺岭峰说:
“活着天天打游戏也好啊。”
男孩回答:
“打游戏也没啥意思,我啥游戏都打过了,也就那么回事。”
这个孩子的家庭其实非常优越,父母是教授,物质条件很好、也不缺关爱。正常情况下,孩子应该成长得非常幸福,可他就是没办法感到快乐。
我旅行时也见过一些这类的孩子,父母兴高采烈商量等下去哪儿,孩子百无聊赖地坐着发呆,不然就是玩手机,完全看不到小孩子该有的那种活力和兴奋劲。
孩子这种麻木、不快乐的状态,可能很多都没到心理疾病、抑郁症那么严重,但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非常大。
其中很多都是乐商有关。乐商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取悦自己、让自己和他人快乐的能力。如果父母能够重视,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孩子能不能真正快乐
对以后的人生影响深远
很多父母可能都看过一组数据,平均每5、6个孩子里面,就有一个抑郁有倾向。
走到街上也能看到一些孩子,顶着一张扑克脸,提着行李箱一样的书包,匆匆奔波在家和学校之间。
跟那些跑跑闹闹、嘻嘻哈哈的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表面上看,好像只是孩子暂时情绪不高。但是研究发现,一个孩子现在能不能品味快乐,和他未来人生的幸福度高低直接挂钩。
美国迪堡大学心理系教授马修.赫滕斯坦(Mathew Hertenstein)就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他搜集了306名心理系校友、349名其他系校友年鉴照片,研究照片中笑容强度、真诚度。
他想通过实验探索:一个人笑得开不开心,和他的未来幸福度有没有关系?
比如,有的学生对着镜头假笑,似笑非笑,或者硬挤出笑容,这些就属于笑得不太开心的孩子。
而有的孩子面对镜头笑得很真诚,或者笑容幅度不大,但仔细研究面部表情,会发现他是发自肺腑感到开心,这些就属于比较善于调动快乐情绪的孩子。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舍得
他对比了这些人的婚姻状况,结果发现:
无论男女,照片上笑容越少的人,离婚可能性越高;笑容越多的人,离婚可能性越低。
再结合其他数据,得出一个结论:
善于调动快乐情绪的人,比较容易让身边的人快乐起来,因此能容易拥有好的社会关系。
一个人小时候笑得开不开心开心,本身就能预测他的未来。
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幸福,更重要的不是成绩,而是直接提高孩子对快乐的品味,因为懂得感受快乐的孩子,才能有比较强的创造快乐的能力。
把快乐当成一项能力去学习
如果说孩子不快乐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建议到专业的机构寻求帮助。
不过对于多数普通孩子来说,父母的及时引导能够解决很大一部分问题。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就发现:品味快乐的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起来,而且也不是太难。
01.
第一,配合孩子,在孩子开心的时候不扫兴。
曾看过韩国一档真人秀节目,节目中会跟拍一些“少年英才”的家庭。其中一个在语言上特别有天赋的孩子叫卞艺谭。
我对其中一幕印象很深,这个孩子在家里东找找西转转,对厨房的一桶米产生了兴趣,端着米桶就到客厅开始玩儿。

普通父母看到这样的场景,可能会觉得孩子就要“作妖”了。
果不其然,小艺谭自言自语说要跟大米玩儿,随后就自顾自从厨房拿出了各种锅、米筛、小碗等等,开始了开开心心的游戏。

很快大米被弄得满地都是,他递给妈妈一把尺子,意思是希望妈妈用尺子跟他一起收拾地上的大米。可妈妈笑着收拾了一阵子,孩子又马上弄乱,爸爸接着收拾一阵,艺谭蹦蹦跳跳又弄乱。
爸爸妈妈不仅没生气,反而跟儿子一起玩儿了起来,全家都因为一桶大米,玩的很开心,最后大米也没有浪费,还是被很好的收拾了起来。
这个小细节其实能够给,我们很多父母启发。
有时候我们批评孩子、制止孩子,可能并不是因为孩子这样做是错的,或者孩子可能遇到什么危险。
只是站在成人的视角觉得,孩子这样做太添乱了,但是这些时刻以后都可能会成为孩子快乐的记忆,父母过多的打断、责骂,扫兴,其实会给孩子的快乐记忆蒙上阴霾。
孩子在任何年龄段,都可以学习怎么让自己更快乐。
但从小父母就配合孩子的笑容,允许他感受快乐,孩子长大以后,就会觉得自己有一段特别快乐的童年。
02.
第二,引导孩子从消极事件中获得积极成分。
孩子有不少压力源:学习压力、生活中的糟心事、跟同学相处不顺利……
这些压力发生的时候,孩子会有一段时间快乐不起来,如果压力一直在,孩子可能会一直不快乐。
这种时候,父母就要引导孩子,从不快乐的事情里发现快乐。
我女儿有一次考试没考好,特别内疚,回到家苦着个脸。
我觉得她已经很难过了,这时候更需要疏导。于是我对她说:
“你想想看,其实这是好事,这次考试错的题,都是平时不足的地方,那你就多了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呀。这次考试错的题正好是暴露了问题,如果好好总结,以后肯定不会再继续丢分。”
把重点转移到积极的一面之后,孩子心情好多了。
对孩子来说,有些事光靠自己是想,会让心情越来越糟,容易钻牛角尖,这时候特别需要父母引导一下,把他们从牛角尖里拔出来。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舍得
父母积极地引导孩子,孩子也会养成积极看待事物的好习惯。就像那句话说的:乐观,是父母给孩子最大的精神财富。
03.
第三,父母善于营造乐观氛围,能够感染孩子。
看到一个视频,小女孩不小心摔坏了小提琴,着急地说:“妈妈,我完蛋了!”
小提琴价格不便宜,女孩觉得自己闯了大祸,但家人的反应很淡定:
妈妈揽着女儿说:“没事,咱想办法解决,爸爸在给你修呢,实在修不好,你的私房钱可以拿出来换一个。”
爸爸平静地修琴,弟弟说要赞助姐姐20块买琴,爷爷跟着说赞助2000。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女孩长大以后回想起这一幕,会觉得记忆都是甜的。
她有很好的家庭环境,哪怕遇上糟糕的事,家人也能让她感觉不那么糟糕。
家庭真的是孩子的避风港,一对乐观的父母,能把孩子遭遇的风雨变成风景,让孩子有比较强的乐商去调整心态、面对现实。
04.
第四,能从生活中一些微小的好事里提取快乐。
哈佛大学做过一个长达75年的实验,跟踪调查近300名测试者,记录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青年时期一直记录到老年时期。
实验的发起者维兰特说:“我们从实验结果中发现,一个人想获得幸福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爱,另一个是找到一个充满爱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充满爱,其实就是充满小确幸、小快乐、小满足。
比如,放学后走路20分钟回家,能在父母的引导下,从路边的风景里发现有意思的地方;
周末在家休息的时候,有自己的自由时间,可以不被打扰地享受快乐;
想要自己做决定的时候,父母能给与支持鼓励,在乐观的家庭氛围里,相信自己可以做的很好。
这些琐碎的小事,能被孩子整合起来,变成一条提高快乐和幸福的人生捷径。
现在一点点强化乐商,今后孩子真的需要快乐来调剂时,内心就会很富足,随时拥有取悦自己、争取幸福的能力。

“您的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树妈妈,深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微信号:tree2050。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