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了,这是郝景芳的闲聊自留地,关不关注请随意~~
【写在前面】
最近五天,我会连续用五篇文章的形式,讲一下如何从“心”的维度看学习。很多问题和案例都来自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的家长的沟通。前面已经更新完成四篇,大家可以点击下方提纲查看。
前几天分别写了学习的深层心理因素,以及在家中如何管孩子学习。今天说一点学科教育核心概念和考试的简单应对方法。
如何让孩子好好学习?
5)器:各个学科的基础概念和考试思路
器:各个学科的基础概念和考试思路
今天讲的话题,可能家长们会非常关心,就是各个学科的核心学习抓手。
培训机构一提到学习,通常就是这个路数:某一学科要提前多久开始学呀,几岁要学到什么水平呀,跟着某某体系能学到这个水平呀,某某体系免费资料有哪些呀,某某体系课如何购买呀。
这个路数非常打动人心,因为这个路数使用了一个万古颠扑不破的吸引力套路——《武功秘籍》套路。

在一个竞争强烈的环境,无数人渴望与众不同的“捷径出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君都在请家教。来一个诸子百家的谋士就问:“你能帮我快速提分(称霸)吗?”如果这个家教(士)说:“我帮您提升的是底层思维能力(仁政爱民吸引人口富裕百姓)。”那么这位国君立刻不耐烦地挥挥手说:“白白了您呐!我要提分!”
其实,如果有一本《武功秘籍》,也应该是教育部出台的教学大纲,所有应该修炼的核心武功要素都在大纲里。我们又何须外求呢?
我今天,就围绕国家中小学教学大纲,谈一些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和考试要领。
文科和理科,无法同时学好吗?
有的时候,谈到文科理科,我们常被各学科的固有偏见所束缚。例如:男生逻辑思维比较强,理科很轻松,文科学不好。女生感性思维比较强,文科学得好,理科学不好。
这些固有偏见有一定的道理(否则也不可能广为流传),但都蕴含着强烈的局限性。这里的学科印象,都是凭本能的学习,并没有深入理解学科本质,寻找跨学科思维。也并没有深入挖掘每个学习者的特点。

我今天要讲的,恰恰是反过来:
用“感受力”学数学物理,用“逻辑力”学语文英语。
为什么这么说呢?

理科学习,是在基础概念的直觉认知上,附加逻辑严谨的操作规则。
文科学习,是在文字信息的感性认知上,进行理性的信息分析加工。
二者其实非常类似,都有一部分对于符号系统的直觉认知,以及一部分对于符号表达的理性操作。文理科当然是有差异的,但差异没有大到无法相通,更不至于学不好。男生女生都会有短板、有长处,但都是可以通过训练达到良好水平的。
我今天之所以强调理科中的感性、文科中的逻辑,是因为这恰恰是常常被人忽略的关键。
数学学习
其实各学科学习,都需要牢牢抓住少量核心概念,尤其是理科学习。有很多题目不会做,其实还是核心概念没有理解。
什么叫核心概念呢?
例如我随手搜一搜初中分式方程的题目,贴了两道题过来。
这两题其实很简单,有分数加减法基础和方程基础,都是可以直接解出来的。如果不会,那么大概率是小学分数加减法学得不扎实,或者简单方程学得不扎实。而再往下追溯,大概率是对分数的概念和未知数的概念理解得不清晰。
数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少量核心概念,一定量的基础操作规则,千变万化的实际操作题目。
如果我们把“少量”“一定量”弄清楚了,数学就学起来清晰而有趣,考试时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反之,如果“少量”和“一定量”不明白,反而去追逐“千变万化”,那就又苦又累又没有效果了。
翻一下国家教学大纲,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核心:

小学数学:
1)整数与四则运算
2)简单几何
3)分数与小数

4)未知数与方程
5)度量与统计
六年就学这么一点东西,其实是非常舒缓的。国家之所以在小学数学列了这么舒缓的节奏,其实是希望孩子们可以慢慢进入数学,有时间去体会,把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理解扎实了,这样到了初高中是容易加速的。
我完全相信聪明孩子是有能力向前突击提前学的,但得建立在非常扎实的基础上。学得太快而肤浅是得不偿失的。一步漏洞,步步漏洞。
初中数学:
1)代数运算

2)方程与函数
3)几何与推理
4)比例与概率
初中数学其实大部分是小学数学的延伸,例如字母代数式的运算,也就是四则运算的延伸拓展。分式就是分数的拓展。方程也就是从简单一元拓展到了二元、二次。如果小学数学理解清晰,这些方面应该没有太大的难度。
函数是初中学习概念上的重大飞跃。初中的函数、高中的解析几何、大学的微积分思想,这三次大的概念飞跃,分别拓展出巨大的数学空间。函数也是很多学生的卡点。
我下面分别说一下小学和初中这些核心概念,怎样帮孩子理解。
首先,提前学不一定需要,但提前感受和思考数学概念,是有必要的。
感受和思考数学概念,是在生活里通过“全身心”体验,而把一些核心概念的直觉性理解在心里建立起来。

说“全身心”有点抽象,我用“数感”来举个例子。
我自己在我儿子3-4岁的时候开始教他数数,发现他5岁之前,都还是没有办法把数字和物体的量进行很好的对应。这是“数量”概念没建立起来,此时是不能教加减法的。现在我儿子5岁零4个月,数数过关了,但对“序数”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如果问他“比69大1是多少”,或者“69后面是多少”,他答不出来。这是他头脑中“数轴”的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序数”概念还不清晰。这种情况下,大数的加减学习都还是没法学的。
越小的孩子,概念的理解越花时间。概念理解是在头脑中搭建抽象图景的过程。只有概念特别清楚,才可以开始学习操作(俗称计算),否则就还不ready。
父母不要着急,核心概念的理解是以“月”“年”为单位的。理解了核心概念,后续操作的学习是以“天”“小时”为单位的。前期越有耐心,后期越轻松愉快。反之亦然。
其次,在孩子正式学习之前,可以鼓励孩子独立探索。
这是什么意思呢?正式学习的时候,老师们为了高效利用课堂,教了一个概念之后,会很快教大家如何应用,教解题方法。这当然是很有效率的课堂,但是给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的时间空间肯定是不够的。
这种情况下,父母是可以鼓励孩子在老师没讲的时候自己想想,想得出来也行,想不出来也行,就是自行探索。

我们可以类比一下:一种问题的解决,就好比是一部悬疑电影。老师上课的讲述,就像是揭秘和剧透。大家感受一下:你是自己代入去看、去猜谁是杀人凶手比较爽,还是先看剧透,然后重复看10遍电影背下来比较爽?

让孩子在学习解法之前,先自己花时间琢磨,这是学习重要的快乐来源。
经常有家长问:数学要不要提前学呢?这要区分是“提前教”还是“提前学”。如果提前学的时候包含教程和解法,那就是电影上映前提前剧透,是对孩子学习兴趣和自主思考能力的摧毁。如果提前学的时候没有讲解,只有问题,只是让学生自行探索答案,(不剧透),那是蛮好的思考练习。
举个例子:
当孩子三年级刚接触分数的时候,还没有学“异分母加减法”(这是四五年级内容),但是可以让孩子思考一下试试:1/2+1/4=? 1/2+1/3=?
孩子可能完全不会做,给出错误答案,父母不需要讲解,让孩子自己琢磨,可以鼓励画图,可以头脑实验,可以用实物动手算,其实孩子只要理解分数含义,自己画画图,是完全有可能解出来的。这里最核心的观念是:分数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孩子只要能理解这个概念,就可以自己推导出通分的方法,也可以自己推出不同分母的分数如何相加。
上面这个示意图,父母不需要直接画给孩子,而是鼓励孩子自己画图思考,或者给孩子一些提示信息,给小容器、小玩具、小积木块进行探索。给孩子多久时间寻找答案呢?3个月、6个月或者12个月都可以。孩子如果探索不出来,父母可以几个月后再和孩子聊聊。给孩子时间空间,是保证探索精神的必要条件。
如果孩子经历过自我探索,课堂上老师讲的时候简单一听,就一点就透,不仅明白,而且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因为孩子脑子里已经有了直觉感受的概念理解。
如果没经过这样的自我探索,脑子里没有分数的概念感知,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呢?以下是我随手搜索的小学生“异分母分数加法”的做法:
这个公式和讲解,大家能看懂吗?当孩子看到这样的教程,不会觉得枯燥难懂吗?很可惜,这就是我们多数数学学习的方式。不仅是学校教育,连课外奥数班都是用这样繁复的公式要求孩子。
在我看来,除了九九乘法表,小学数学就没有需要背的内容了。书上所有公式都可以自己推出来,所有应用题都可以靠分析解答。背者不会,会者不背。
那么,小学和初中数学核心概念要如何在生活中理解呢?
我分别对中小学知识要点做一点简单说明:
小学数学:
1)整数与四则运算
核心概念:数、进位制
理解方法:用实物练习数数、将数量多少对应于数字大小;用排队建立数轴概念;用玩教具或者画图理解“满10进1”的计数法。对“数”的认知是从具象到抽象的第一次考验,前期理解“数”的概念可能要花两年时间,家长务必耐心。家长可以用“15和10谁大呀”,“45后面两个数是什么”,“2个10和2个1组成几呀”这些问题来了解孩子有没有理解“数”的概念。多玩,多体验,多画图,在数量、大小和顺序等概念都清晰的情况下,再学加减法。
2)简单几何
核心概念:形状、方位、角度、周长和面积
理解方法:小学几何整体非常简单,几乎很少有孩子被几何题卡住。但小学几何会给难度陡增的初中几何奠定基础,因此概念理解和推导非常重要。角度问题要自己推导,周长和面积公式也都要自己推导。可以问问孩子“你觉得长方形面积能怎么算”。方位问题涉及到空间感,可以出门的时候让孩子用手机导航看地图。多玩,多体验,多画图,可以把大图形划分为无数小图形理解。
3)分数与小数
核心概念:分数、小数
理解方法:
分数和小数是中年级知识,但早在小学低年级,就可以从生活里理解这两个概念了。用披萨饼、倒水等各种实物理解分数,用钱理解小数,是最容易的。进阶就是让孩子思考分数和乘除法的关系、分数和小数的换算:为什么1/3=0.3333……?再进一步可以让孩子自己思考分数自身的变换:1/2=?/6?在课堂学习之前,就可以让孩子自己琢磨一下:1/2+1/3=?1/2*1/3=? 这完全是可以靠画图解决的核心概念理解问题。多玩,多体验,多画图,把分数、小数的实物概念和数轴建立联系。

4)未知数与方程
核心概念:未知数、方程
理解方法:
未知数概念,是小学阶段的一大障碍。其实理解方程并不难。即使问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你有x个苹果,我有2个苹果,咱俩一起有5个苹果,那么你的x是几个苹果呀?”一年级的小朋友也能答出来:3个。可以告诉她,这就是x+2=5这个方程的计算。这种简单应用题是引入方程思想的好方法。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会在理解未知数x的地方卡住,最大的难点就是:x是什么东西。如果这一点不清晰,那么应用题设置未知数、列方程的过程就有困难。小学阶段,解方程反而是容易的。

如何帮助孩子理解未知数x呢?可以把x称作蒙面侠,他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但只有揭开面罩的时候才知道他是谁。也可以借助“谁是卧底”、“狼人杀”、“剧本杀”等游戏帮助理解:你能不能把卧底或杀手称作x(设未知数),通过x和其他人的行为(列方程),最终解开谜底(解方程)?多玩、多体验、多画图,让孩子知道x就是身份神秘,但是遵守的游戏规则(四则运算法则)跟其他人是一样的。
5)度量与统计
核心概念:计时、长度、重量、货币、数据统计
理解方法:
这部分是和生活联系紧密的数学,比较简单,需要生活常识。可以多用“厨房里的数学”、“火车上的数学”、“超市里的数学”来学习,也就是走到哪儿学到哪儿,一边聊天一边思考问题。父母可以问问孩子“我们现在火车还有40分钟到,现在是15:30,我们几点到站呀?”“给你20块钱在超市买零食,你有几种组合方式?”没有太多难度,只是需要理解所有的换算规则。

需要注意的是“单位问题”,忘记写单位不是粗心,是没有深刻理解“数”和“量”的概念。只要计算的是一个“量”,没有单位就是不可能的,写下任何一个数都会有本能的反应:这个数是什么量?单位是什么?多玩、多体验、多画图,生活处处有数学。
初中数学:
1)代数运算
核心概念:有理数、实数、代数式、因式分解
理解方法:只要是小学的四则运算概念和规则清晰,这里延伸到更大范围的数和字母,应该没有理解上的障碍。规则都和整数四则运算一致,只是增加了乘方、开方、字母运算等内容。只要是按部就班、不跳步、每一步操作都理解是为什么,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就可以得到保证。
值得一提的是因式分解,它是“因数分解”的延伸,计算起来可能会有难度。一个可以尝试的练习是因式相乘和因式分解对照着做,不断从相乘和分解的逆运算中体会和总结规律。总体而言,这部分在初中数学中比较基础,不算有趣,但也不是很大的障碍,主打耐心和严谨。
2)方程与函数
核心概念:二元方程、二次方程、函数
理解方法:函数是初中数学最大的障碍。方程概念相对好接受,二元方程和二次方程都只是方程概念的延伸,解二次方程也只是技术问题。但函数有可能会成为概念上的卡点,一些学生很长时间都不理解函数思想,以至于初中题开始觉得跟不上,到了高中学习解析几何,就完全像听天书了。在函数概念上多花一点时间和心思,是有好处的。真正理解之后,后面很多题目就有直接的思路。在y=ax+b里,y, a, x的涵义都是不一样的,分别是因变量、参数和自变量。如果一看是字母,就都混在一起,最终就会在计算时稀里糊涂。
怎么理解函数概念呢?我在这里给一个小游戏,孩子们都可以在家玩一玩:写出当你考试得到每个不同分数时,你爸爸妈妈的情绪值(100为最高兴,0为最不高兴),把你写的结果画在一张图表上。这就是“你父母的情绪值”跟随“你的考试成绩”的变化函数。y=父母情绪,是因变量;x=你的成绩,是自变量。函数就是描述“父母情绪”怎样受到“你的成绩”牵动的变化规律。多玩,多体验,多画图,函数不是别的,就是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
3)几何与推理
核心概念:
特殊图形、边角关系、几何证明

理解方法:几何是最好的锻炼逻辑思维的练习。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几乎是所有现代科学必经的起点。为什么?因为几何图形是抽象出来的完美图像,现实世界永远是概率性的,没法100%完美证明一件事,但几何可以。通过严谨的公理、推理过程,最终证明一个结论,这是非常有趣而意义深远的训练。初中几何证明就需要小学几何学习中有推理的训练。自己推过公式,还是只背过公式,在严格证明题面前就会有显著的差别。很多图形变换思路、加辅助线的思路,都是在推公式的过程中才明白其思维方法。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从小学就可以让孩子试试:“为什么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多玩,多体验,多画图,几何证明可以让人体验数学极致沉醉的美。

4)比例与概率
核心概念:比例、概率
理解方法:
初中的比例和概率涉及得不多,也不深,不会有特别有难度的题目,但是需要对比例和概率有很强的生活中的理解。生活中有太多地方涉及到比例和概率了,玩桌游掷骰子、天气预报、股市涨跌、幸运和倒霉、游戏中找宝箱、队友分配……随处可见比例和概率。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研究:“爸爸的体重和喝酒量成正比还是成反比呀?”“如果你得100分的概率是10%,那连续十次满分的概率是多少啊?”多玩、多体验、多画图,能明白“正比”、“反比”、“什么是概率”就基本上可以应对题目了。

以上把小学到初中的数学总结了一下。写得有点多,因为
数学和物理是“核心概念”的理解占最重分量的学科。
我上面列了一些问题,父母可以了解孩子对核心概念的理解程度,并帮助孩子理解。核心概念的理解有大量是头脑中的思索和想象,因此需要给孩子放空和想象的时间。这就是我为什么一开始说“用直觉感性学数学”,核心概念的理解过程是相当直觉性的,要在头脑中有想象,只有后面的操作规则和证明是严格遵循逻辑的。
大家会看得出来,到了初中之后,有几大核心能力是决定数学物理学科成绩的关键:抽象概念的理解力、逻辑能力、建模能力、计算能力。到了高中加上立体几何,还需要空间想象力。
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对数学的理解就是数字计算,于是每天给孩子布置好多口算,也把孩子的时间占得满满的,一直在计算。计算能力是重要的,但它只占数学能力的几分之一。计算能力不好当然不行,但若只有计算能力好,其他几大能力都没发展,最后还是会受到最短板——往往是抽象概念的理解力——的制约,学不上去了。
所以要在小学阶段多给孩子时间空间,多玩,多体验,多画图。小学数学学这么少,给大家留了大把大把充分的时间去琢磨、去深刻理解概念,但我们愣是生生把孩子的时间全占满了,让孩子没法在头脑中搭建起美妙的数学乐园。
建立数学的“美妙性”,在我看来是小学阶段学数学最重要的任务。而美妙之处就在于可以在自己的头脑里创建、操作、思考数学图景。父母如果自己对数学概念清晰,可以时不时给孩子一些可以思索的问题,增加趣味;父母如果自己数学概念也不清晰,至少可以在孩子面对新概念的时候多给他一些时间,别催,别逼。
语文和英语学习
语文和英语学习,我简略一点写。因为网上也有太多指导大家阅读启蒙、识字启蒙、原文英语学习的路线文章,这些重复性内容我就都不写了。
我今天写一写语言类科目的考试
经常有家长问我:我家孩子很爱看书,阅读量也很大,怎么考试阅读理解却不好,作文也不会写?还有的家长问:我家孩子小时候,我也没有进行沉浸式英语启蒙,现在英语是不是肯定学不好了?
其实家长把“语言素养”和“语言考试”混为一谈了。大量阅读、沉浸式学习、文学感受都能提升语言素养,但是“语言考试”是“应用考试”或者说“规范性考试”。即使素养好,也必须了解考试的所有规范性要求;即使素养一般,也可以在规范性考试方面有不错的成绩。
以前我在直播时对话过一位语文特级教师、参与过高考出题和阅卷的专家,她对语文考试的定位就是:“就像驾照考试,有清晰的规则和考试要求,你就按照交通规则和考试要求做到了就可以。”这个评价非常恰切,考试不是考你赛车漂移的华丽技巧,只要每个人规范操作都应该能顺利通过。
我今天就说说,怎样用逻辑思维考好英语和语文。我认识一个北大数学系的好朋友,高考凭借强大的逻辑,语文得了140多分。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任何一个学科,都分成初级的“符号概念”理解,和次级的“符号概念操作”。数学的“符号概念”是“分数”“函数”,概念少但难理解。而语文、英语的符号概念是字词,一个学生需要至少学习两三千个,概念多但好理解。
我今天不说认字和背单词,只说初步认识了这些符号之后,怎样进行后面的加工。
1)字词和语法
语言学习可以用信息加工来看待。所有的符号(字词)要按照一定规则(语法)组织,表达涵义,行使功能。语法类题目,就是考察这些符号组合的规则是否规范。
我在这里并不针对那些已经阅读上千本书、语感超级好而且运用自如的学生,我只是给初学者、不熟练的学习者、没有良好语言环境的学习者提供一点思路。
要怎样进入一门语言学习呢?可以从句子开始。尤其是高频简单句。
为什么要从句子,而不是词汇进入一门语言?因为句子结构如同餐桌转盘,词汇如同餐桌上的一盘盘菜。掌握了句子结构,换词汇是容易的。对于初学者,语法学习是最困难的,但语法规则是有限的。单词背不完,总有新的,但语法规则(例如第三人称单数)是一次性学习管一辈子,学会了就很容易。阅读的时候,当你识别了一个句子,哪怕其中有单词不懂,你也是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
学习时,一个简单的方式是从一个自己觉得有意思的简单句开始,无穷变化。
例如:奥特曼打小怪兽。
被动句怎么说?昨天打怎么说?明天打怎么说?一个奥特曼打怎么说?一群奥特曼打怎么说?奥特曼为什么打小怪兽?奥特曼在哪儿打小怪兽?奥特曼怎样打小怪兽?能不能加个条件?能不能加个因果?能不能加个转折?能不能加几个形容词?能不能加一些修辞?中英文都可以这样练。
一个语言能力不算太高的学生,能把几个常见的核心句的表达方式弄清楚,考试时就能有不错的分数。至少可以在考试的时候清楚每道题的考察点:这是考察什么规范。
2)阅读与写作
语言考试中的阅读和写作,不是考察文学水平,而是考察信息加工处理的规范性。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的。
阅读题,重要的是抓取文中所有重点信息,并根据其中的语法逻辑,找到核心传达的涵义。文中的事实类信息,要敏锐抓出。文中的观点类信息,要根据文中的提示信息进行推断。例如:如果有“但是……”,那么“但是……”之后的信息一定是较为重要的。如果有“所以……”,那么“所以……”之后的信息通常是表达观点的。如果有设问,后面又有辨析和解答,那么最终的解答就是作者对设问的回应,通常就是文中主旨。如果有“总之……”,那毫无疑问,就是阅读的提眼。
不要认为这些是应试套路。其实这是用信息加工的规则模式,考察学生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阅读题不可以随意发挥,所有的答案都应该蕴含在文中的信息中。
作文也是一样,要充分看清楚题目中的信息和要求,从题目信息出发,规范化表达。这方面,作文和应用题的思路是一致的。下笔之前,首先要看清楚题目中的条件——作文的题眼,哪个字词最关键。其次要看清楚给定的作文题材料中,有哪些关键信息。
围绕题目,设计出作文结构:能写哪些“事实性信息”?通过这些“事实性信息”,最终的落脚点是什么样的“观点性结论”(通常需要积极正能量)?对于这些“事实性信息”,我能做哪些丰富和修饰?从“事实性信息”,但我最终希望达到的“观点性结论”,我要做怎样的铺垫和论述?从条件、推导到结论,作文结构和应用题结构是类似的。规范性是第一位的,文辞是用来修饰规范性。但切忌肆意发挥。
考试中的阅读与写作,是考察你能否理解题意、按题意作答,规范地处理文字信息。不是考察你的语言才华,也不是考察你的个人喜好,因此切忌随意发挥、炫耀才华、抒发个体、自由创意。真正的语言和文学素养才华,一定只能在考试以外得到发挥。考试就是规范性考试。能够分得清,对家长和考生都有好处。
以上就是语言类考试可以援引的思路和学习的抓手。这里都只针对普通的学习者,如果你已经在小学就通过了大学生考试,那完全可以不在这个学习的范畴里。
我还是比较希望,能够帮所有的孩子提供一些学习的帮手,因此不做超纲内容的讲解(例如奥数或剑桥英语)。我依然相信,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达到门门满分,但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良好的学习者,各科达到不错的水平。
今天本来还想讲一点物理,但已经写了9000字,还是下次再说吧。
今天讲的内容,更多是需要孩子自己的思索。有人会问:景芳老师,你能不能做一个数学学习班?我没法做。我对于数学或语文学习的方法,就是抛给孩子一些问题,让孩子用大量时间自我琢磨、自我思考,如果我开一个学习班,可能是出个题就下课,什么时候自己琢磨出来,什么时候来讨论下一题,也许三个月就过去了。主打一个自己顿悟。
如果孩子不愿意自己思考、自己顿悟,怎么办呢?那就需要回到前面四篇内容,看看孩子有没有未被看见的烦恼和痛苦?是否有自我价值感的焦虑?是不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是不是没有形成良好的行动力?最终,还是需要孩子先有自我的满足感,才有动力探索,才有能力探索。
孩子的学习问题,70%是心理问题,30%是技术问题。我们父母至少可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语言方式,消除那70%的心理障碍,然后在后面的30%,能帮一点是一点,帮不了也不要拖后腿。能做到如此,也就够了。
当我们把孩子的学习问题放到广阔的人生长河中看,我们会发现,学习问题只是孩子人生中很小的一个部分。影响孩子人生幸福的,依然主要是孩子的自我认知、自主性和自信心、人际关系、行动力、坚毅、对人对事的价值观和对幸福的感受力。学习虽重要,但我们不要让学习挤占了孩子人生的其他部分。如果学习成为了孩子人生的全部,那就变成了妖魔鬼怪,一定会吞噬孩子的心。
我希望,学习好,是孩子人生幸福的延伸和副产品。
————————————————————————————————————
如果你看过这一系列文章,觉得有所收获,而又想要更加深入具体学习心理学,或者有一些问题或困扰想要与人交流,欢迎加入童行书院的不焦虑父母俱乐部。
我们三年的进阶课程,逐步加深,每年25个学习主题,领读25本经典的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教育学书籍,并通过社群内的学习和讨论,让每个人可以进行深入的思考。
今年课程服务升级,增加了心理咨询专家老师的直播答疑会,让父母的困惑得到更加专业的回复。希望我们在彼此童行的路上,相互支持!
11月我的“景芳时空”直播间主题是“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在已经进行的场次中,我们聊过了亲子关系、孩子的高效学习方法、家庭隐形创伤等问题,在接下来的场次中还会聊到男孩女孩教育、让孩子戒掉手机瘾等备受大家关注的话题,敬请期待。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预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