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简介
鲁白,华东师范大学校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儿童健康与人类发育研究所(NICHD)神经发育研究室主任,NIH 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基因、Conference),任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认知与精神项目(GCAP)副主任。曾协助创建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组织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海外评审团,首次在中国主持召开戈登会议(Gordon Conference),任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
鲁白教授的研究兴趣涵盖神经科学与神经、精神疾病、模式动物、发育生物学、遗传学与人类基因组研究等方面。他长期从事神经发育与突触可塑性的研究,有多项重要发现。1996年发现神经营养因子 (BDNF)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与国际上几位学者一起,开创了 BDNF调控突触和神经可塑性的新领域。 2003年发现人的BDNF基因上的一个单核甘酸变异(SNP)能影响BDNF 在脑中的释放,从而改变学习记忆功能。2004-2005 年,鲁白教授发现了 BDNF 及其前体 proBDNF 在脑中的既互相对立又彼此联系的机制和功能,他称之为"神经营养因子作用中的阴阳现象",并提出将阴阳学说引入神经科学是大势所趋。目前,他的实验室开始了新的研究:用电生理学、行为学及成像技术来确认与认知和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他1989年获得“殷志浩大陆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并参加首批大陆青年科学家代表团赴台湾访问,曾获NIH院长讲座奖、APAO奖、Mathilde Solowey奖、NIH最佳导师奖及吴瑞奖,等等。
饶毅:
鲁白老师做神经生物学研究,主要是研究学习记忆和神经生长因子。他的研究非常专一,从研究生到现在,他就一直专注于与神经生长因子有关的研究。但是,他的兴趣却非常广泛。
鲁白,你的理想是什么呢?
鲁白:
我的理想是做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可惜中国没有这个职位(笑)。
饶毅:鲁白在NIH工作,最近几年到清华来教学并建立了实验室。鲁白声称在清华设实验室主要就是为了来北大做演讲(开玩笑),所以我准备每年请他到北大来讲一两次。
鲁白:我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目标与过程的平衡?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讨论这样的问题——做人做事的目的,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学习、做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做人的目的是什么?一系列问题敦促我花时间去思考。然而,我思考的结果和我的初衷却迥然不同,因此我想通过今天的讲演或者说是讨论,跟大家分享我的思维过程。
我先来谈谈目标。有人给我寄过一幅画——《与但丁讨论神曲》,能在这幅画上占一席之地的人非常少,大概每个领域只能有一个,即便如此,画上也已经拥挤不堪了。这引发了我的联想和疑问:这些杰出的人是否都有美好的人生?成功是否意味着美好的人生?如何定义美好的人生?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人生生活的不同阶段,我都会问自己三个问题,今天我把这三个问题跟大家分享,虽然我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
第一个问题自诞生之日人类就一直为之困惑,也许每个人都曾经思考过,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它展开过详尽的阐释——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从中学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经常跟饶毅讨论,虽然到现在还没有结果,但是我们的认识像指数曲线一样越来越接近它的渐近线。绝对真理是不能达到的,但是可以逼近。我想北大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与老百姓是不尽相同的,老百姓想的可能是我怎么有钱吃顿好饭,买个车,再有钱的话买个房子,北大学生也许会有更为远大的人生目标。过去饶毅经常提到影响力,做什么事情可以引起更大的影响。最近他“野心”更大了,开始考虑死后要留下什么东西。所谓“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命的自然长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追求生命的深度。
第二个就是如何实现理想的问题: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那么我们怎么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呢?这就是大家各显其能的时候了。像饶毅到北大做生命科学院的院长,也许是他实现人生理想的一条途径。
第三个问题,你如何拥有精彩的人生?对这个问题我有比较深刻的体会。五年前我们一些朋友聚会,我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假如明天你突然拥有1000万美金,你还会像现在这样生活吗?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你应该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现在做的事情是不是正确的。二是假如医生说,你只剩下三个月的生命,你有充足的钱做你想做的任何事,那时你会怎样安排你的生活?第三个问题很有趣,饶毅特别喜欢,就是如果你可以为自己写墓志铭,你会怎么写?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次我去访问美国弗吉尼亚州,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图1)的家乡,我们去看杰斐逊的墓。大家知道,杰斐逊是美国的开国元勋,第三任总统。他的墓碑上是这样写的,“在这片土地下埋葬着一个人,他曾经是美国独立宣言的作者,美国宪法的制定者,弗吉尼亚大学的创始人和第一任校长。”不知你注意到没有,他在墓碑上没提到他是美国总统,也没说他是法国大使,总之他没提到任何头衔官职,只是写了三件他最值得自豪的事情:独立宣言,奠定了民主人文思想的学说基础;美国宪法,奠定了法治国家的体制基础;创建弗吉尼亚大学,开始发展一种美国自己的文化。不是他的官职或者曾经的显赫地位,而是这三件事情,使他引以为豪。当时我把这三个间题向一些朋友提出并做了讨论,却没想到两个礼拜之后,我自己就必须面对并回答我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假如我只有三个月可以活,我应该怎么活。因为两个礼拜以后,我被诊断罹患癌症。现在说说笑笑是可以的,但是在当时的确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我在这里再次提出这三个问题,希望大家能去想想并获得真正的启示。
有了目标并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去实现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就是设定目标,它是成功生活的必备因子。在这里我要提到一个人——安迪·格罗夫[1](Andrew Grove)(图2)。他是英特尔公司的总裁,美国最成功的高科技公司总裁之一。然而他跟我一样也曾得过癌症,他写过一本书《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这本书里介绍了银弹测试(silver bullet test):假如你有一支手枪,里面只放了一颗银弹,你选择打谁?这就是说当你只有一颗子弹的时候不能乱打,你必须打中最恨的那个仇人,或者是最厉害的竞争对手。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人生应该怎样选择重点?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确定重点是设定目标中最重要的一环。我认为选择重点要从实际出发,比如说我在北大读书,要在20年之内得诺贝尔奖或者做美国总统,有点不太现实。这就是说,你必须有现实的目标。然后我要强调的就是远见,上次我花了很大的力气讲要有远见,那么有远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这样说,有远见的人能够看到下面三年五年,他设立目标的过程是逆时序的,他先想到五年以后要做成什么,例如五年以后要在某某大学得到博士学位,这样他就先站到五年后这个制高点去设计这五年内要做什么。英国有个马路艺术家——朱利安·毕弗(Julian Beever),他用粉笔在地上画画,他的画特别有意思,你从某个角度看有立体感。本来画在地上的可乐瓶,你看过去会觉得这个瓶子实实在在地立在那里。要达到这个效果需要你站在某个角度倒过来设计,这就是远见。远见要求你确立基线,逆向设计,然后才能创作出惊世之作。
以上讲的是如何确立目标。目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作目标、事业目标,另一类是生活目标、人生理想。这里我要提醒大家注意事业(career)不等于工作(job),有人说我要找一个八小时制的工作,这八小时我卖给
公司,好好赚钱,八小时之外才是我自己要做的事情。我想最理想的状态是工作和事业联系在一起,最好的工作是把个人志趣与赚钱相结合,每天上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大家也许马上想到搞科研是最好的工作,科学的确是非常好的事业,也是很好的工作,好在哪里呢?现在我的体会开始变得更深了,首先,你是自己的“老板”,你自己可以决定要去做什么,怎么做。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研究。是创造性的劳动,是玩。国家给你付钱,让你玩。每天上班就是玩。那有多好啊?第三,没有固定的时间,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想什么时间上班就什么时间上班。第四,你会到世界各地去参加学术会议,访问大学、研究所,做演讲。我一年要旅行好多次,在世界各个地方,能看到各种各样有趣的人,有趣的事,有趣的地方,并且可以追寻自己的兴趣。如果你对建筑有兴趣,可以到世界各国去看建筑;你对雕塑有兴趣,就去欣赏世界各地的雕塑;你对民俗文化有兴趣,对音乐有兴趣,你都可以去学习,欣赏。当然,不单单是我这样认为,里查德·费曼[2](Richard Feynman)(图3)的观点跟我差不多,费曼是一个很特殊的物理学家,他曾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参与制造原子弹,他的特殊之处不仅仅在于他的科学贡献。别人推选他做院士,他不做,即便得了诺贝尔奖他也不做院士,他的书——《发现的乐趣》(The Pleasure of Finding Things Out)我觉得是研究生必读的。他说做科学是一种乐趣,他把科研看成玩耍,当达到这种境界就完全把事业和工作结合起来了。我觉得他堪称科学家的典范,做科学不单纯是发表论文,而是追求对科学的兴趣,并对人类社会作贡献。现在很多人做科学是为了发表论文,因为论文是敲门砖,可以用来实现其他的目标,发表文章可以拿更多的钱,可以更有名更有地位,诸如此类,这是很可悲的。很多人这样去做,不光在中国,在美国很多人也是这样。但费曼不是,他做科学完全出于个人兴趣,而不仅仅是为了发表文章,不仅仅是要影响力(大家都知道引用次数,citation impact),甚至不是为了得到诺贝尔奖,这才是崇高而纯粹的科学。
现在我讲的稍微远一点。我觉得人有四个方面的生活。第一,你拥有躯体,因此你享有物质生活。物质生活包括吃饭睡觉,我们都要好好地去体验这些物质生活,就好像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吃饱,也是一个满足口味的过程。饭菜不仅要色香味俱全,还要有情调,有氛围,有环境,所以吃饭是一个值得享受的过程。穿衣服也同理,穿什么样式的衣服可以反映你的性格,通过穿衣服你可以告诉别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我认为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方面,也是人生必须追求并且好好享受的一个方面。第二,你拥有大脑,大脑允许你享有智力生活。我认为做科学,特别是在科研设计领域,对于因果关系的思考,都是智力生活。还有艺术家,哲学家,比一般人要有更丰富的智力生活。第三,你拥有心灵,这使你享有感情生活,这是生活中很重要的方面。关于感情生活,我要提一下约翰·列侬(John Lennon),披头士(Beatles)是20世纪60年代红遍英伦乃至世界的摇滚乐队,列侬是领唱,披头士不是我的最爱,但是列依的《爱》,对我个人有特殊的意义,会激起我许多联想。两年前我去了维也纳的一个博物馆,专门展览古斯卡夫·克林姆特(Gustav Klimt)的作品。我对艺术的兴趣是从对克林姆特的研究开始的,克林姆特是表现主义画派的大师,他的这幅画叫做《吻》,画在很大的墙上,它想要表达什么?你站在画前会感到莫大的震撼,只要稍微有一点感情生活体验的人站在那里一定会感觉到震撼。还有,我去年去剑桥大学,学校后面有一条小河,经常有人泛舟荡漾,这时,你会有产生一种无以名说的感情。特别是喜欢徐志摩的人,会联想到那首著名的《再别康桥》,这都是感情生活。第四,你拥有思想,思想使你享有精神生活。什么是精神生活呢?提到精神生活马上有人会想到宗教信仰,也许精神生活包括宗教方面,但是,宗教并不是精神生活的必要条件,精神生活意味着你思考一些比个体更宽广的东西,例如意义、目的、宇宙、世界等。精神生活在整个生活里占比例也许不是很大,但是我确信,每个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有精神生活。以奥古斯迪·罗丹(Augeuste Rodin)的雕塑-《思想者》为例(罗丹是我最喜欢的雕塑家,《思想者》是他最好的作品,有一个《思想者》雕塑就立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里),当你站在这个雕塑前时,会把自己忘掉,会产生深深的感触。它会让你去思考一个艰深的问题:生命是什么?生活是什么?人生有什么意义?我们为什么要活着?世界到底有多大?所以《思想者》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代表与写照。几个月前,我经历了精神生活的另外一个方面,我站在以色列最高的山上眺望约旦河,在这里犹太文明、伊斯兰文明、罗马文明等伟大人类古文明都有过灿烂的昨天。站在高山之巅,左手边是叙利亚,右手边是以色列,中间横亘着跨越几千年历史的约旦河。黄昏之时,残阳如血,看到那一派苍茫背景之下的朦胧景象,感受着沧海桑田的巨变,引发我无数遐想。当你站在海边,看着茫茫大海和滔天巨浪,心情激昂澎湃,会不自觉地去思考人生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而活,这些都是精神生活。
好了,我们可以再从科学的角度谈谈目标的设立。华盛顿有一个国家动物园,那里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展览,它展示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我原以为自己知道答案,因为我们这代人都学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他说人跟动物的差别在于人有手,会使用火,这些使得人从类人猿开始慢慢进化。用手,使用火,创造语言,的确是人与动物的差别,但事实上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去看,最大的差别是大脑前额叶。老鼠的前额叶非常小,猫的大一点点,从猫到狗到猴子,前额叶越来越大。前额叶的功能是什么呢?是指导实现目标的行为,记忆、逻辑分析、做决定、做计划··……所有与目标有关的行为都由前额叶控制。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猴子旁边放香蕉它会去吃,香蕉放得远一点,如果旁边有竹竿,它会用竹竿把香蕉拨过来。但那不是工具,因为竹竿是现成的,没有经过改造,当把香蕉放得更远而周围只有两个短竹竿,猴子的前额叶不行,不知道应该把竹竿接长,做成工具。猴子的目标很清楚,就是想吃香蕉。动物的进化经历了很长的历程,到了人,前额叶最发达,可以做很复杂的计划来实现其目标。比如说我的目标是博士学位,首先我要了解需要选择什么课程,然后了解课业量,最后要找一个合适的实验室,当然我要得到实验室老师的器重并且找到一个合适的课题。整个过程需要经过很多计划、分析、决定。而拿到博士学位也只是人生的一步,人生是由很多目标组成的。前额叶发达的人可以做很多计划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能否通过比较复杂的步骤来实现目标,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我现在回过头来讲教育,教育也有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再具体些,大学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最近我花了点时间对普林斯顿大学做了些研究,雪莉·蒂尔曼(Shirley Tilghman)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现任校长,她原来是一个相当出色的分子生物学家,后来成为基因组生物学家,然后慢慢变成科学界的领军人物。最近五年,她成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由科学家成为行政领导,再变成教育家,最后转变成思想家,也许你会感受到她思想的演化。最近我听了她对本科生做的一个演讲,在演讲中地提到本科教育的目标。她说,本科教育是人生很重要的阶段,它的目标之一就是让你发现最喜欢、最热爱、最有兴趣的事情。第二个目标就是发现或者了解你的性格,通过教育你要慢慢认识到自己的个性和特点、长处而短处,人对自己能否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中国大家考虑这个问题花费的精力远远不够,我对自己个性长处短处的了解还是比较充足的,比如我的空间记忆就很差,开车的时候经常开错,这是我的弱点。有时候我和饶毅私下也探讨,想想自己的长处在哪里,短处在哪里,个性是什么。本科生教育的第三个目标就是通过学习提升能力和技巧。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大家最关注的,很多大学生常常被“我到底应该选什么专业和职业”所困惑,我认为应该在对现有领域深入了解与密切关注的基础上再去做决定。当某个领域刚刚被开辟出来时,你进入这个领域的机会最多。蒂尔格曼建议大家都去想这个问题,多读几本这方面的书。我有些非常初步的想法,先把它们列在这里。目前世界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就代表了今后几年会有什么样的机会。
目前在世界上关注点很高也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能源问题,由于人为因素、经济因素等的影响,油价越来越高,西方、中东地区的冲突,经济的发展,印度和中国的崛起,都会导致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能源是有限的,因此矛盾冲突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油价天天上涨,这种上涨是一个大趋势,除非有根本性的转变。从另一个角度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非常有前途的。能源的开发利用往往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人类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新能源的研发和环境保护会成为今后20年甚至50年内非常重要的课题。
第二个是统计学,抽样调查。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方面,就是在这个社会中对各项事务做出决定时,依赖抽样统计调查的程度,包括政策的决定、市场的走向等等,很多情况都是以抽样调查为基础的。抽样调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调查的结果会影响每个人的生活观念,做调查本身就会引起对该项决策的社会思考与讨论,所以抽样调查统计学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专业。
还有一个就是设计。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一个全新的心灵》(A Whole New Mind),它反映了设计对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的趋势,这本书提到通用汽车公司(美国的三大汽车制造厂之一),它的首席执行官是从工人一路提拔上去的,完全是蓝领阶层,而且是一个当过兵的“大老粗”。他说通用汽车公司不是造汽车的,而是制造“移动艺术器”的,他们的目的就是让你觉得坐他们生产的车是一种享受,令人愉悦。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越来越多的人去追求舒适感,追求情调,追求环境,这时设计就会变成一个非常大的行业。每个国家都有设计行业,芬兰做得特别好,有很多搞设计的公司,整个社会都对设计有较高的要求。
此外,社会上经常会有很多突发事件,美国的“9·11”,中国的汶川地震、牛奶事件等,这些都是危机。当危机来的时候,大家会不知所措引起混乱,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所以必须要培养一批人,成为危机处理者,使他们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可以很好地应对,因此安全突发问题处理也有很好的前景。
另外,咨询和顾问也很不错,目前这一领域正在发展壮大。个人咨询叫顾问,企业咨询叫咨询。因为人们面对的事情越来越多,今天碰到环境问题,明天碰到农业问题,后天遇到突发事件,不同的问题,需要找专业的咨询公司,需要花很多钱让专业的公司做分析,这就给专业公司越来越多的机会,个人也是这样的。目前在中国还不多,但是今后会越来越多,个人在生活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遇到自己不知道怎样处理的问题,你就会去咨询一下,这就是顾问服务。
再有就是服务业,大家对服务越来越有体会,比如说电脑、网络,很多公司不是销售产品,而是销售服务,很多服务要进入到日常生活中,进入整个社会,只有好的服务能够保持自己的顾客群。可以说,服务的好坏决定公司最终的成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最重要的转变,是从产品生产型公司变成为服务型公司,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也是这样。
最后来谈谈生物学,在生物领域里我认为有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行业叫计量生物学(quantitative biology),就是把数学和统计等定量知识引入到生物群里。在这里我列了些我自己觉得满有前途的专业: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基因组(genimocs)、统计遗传学(statistical genetics)、影像基因组学(imaging genomics)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还有不定量的科学,行为科学,分子认知(molecular cognition),就是用分子手段来研究认知问题。这些都代表了今后比较高水平的生物学研究。
另外一些如娱乐工程、网络游戏,广义的网络游戏会成为人生活的一部分,大家会习惯通过网络给自己寻找乐趣,大家知道盛大公司的陈天桥,他的成功之处就是做出给大人玩的网络游戏即娱乐工程。
讲到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经历。我的孩子去年考大学,我们作了一番考察,决定去哪个学校——哥伦比亚、斯坦福还是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大学向我们介绍学校时说,他们善于应变学术界的“新生事物”。新兴学科产生的时候往往没有专门的教授,哥伦比亚会把在这个学科最前沿工作的人直接请到学校里来,比如当时出现的一个强制性收购(aggressive takeover),电影《抢钱的世界》,(Other People's Money,又译作《别人的钱》)中所反映的就是最典型的强制性收购。华尔街出现这样一个新的专业,就是拿一大笔钱专门去收购运行不好的公司,收购的方法非常具有强制性,即很主动。刚开始,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没有教授懂这个专业,哥伦比亚大学就把华尔街专门做强制性收购的人聘请到大学上课,有个教授给大家布置作业,他说你们去市场上找值得收购的公司,这是我们期中考试的题目。结果学生作业交上来后,他看到有的公司不错可以买过来,就把公司买过来了。后来有人质疑怎么能拿学生的作业来为自己服务呢?这从道德上看是有一定问题的,但是不管怎么说,这反映了哥伦比亚大学对待新兴学科的方法。再比如说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刚刚出来的时候,连博士都没有,做得最好的是一个做计算机工程和密码信息的本科生,他学了一点遗传学就来做生物信息学。约翰·霍普金斯(John Hopkins)大学是第一个成立所谓生物信息学系的,成立时没有教授,学校就请连博士学位都没有的人来给博士上课,由这些亲临前线的人来教课,推动新的学科发展。听了这些之后,我就去普林斯顿询问,他们答复说每个学科都有最好的老师,我就问假如学科刚刚产生没有老师怎么办,普林斯顿的教授就哑口无言了,它没有这一套系统。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应该思考,比如说北大生命科学院的院长应该怎么去看待这个问题,北大的学生应该怎么想这个问题——一个新兴的学科,你看好的学科,这个学科我们北大没有,怎么办?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值得仔细思考。
在策略上投资是达到目标的重要途径。当你要实现一个目标的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去读书学知识,也不是去学技术,而是在策略上花时间和精力。我经常跟同学们在各种不同的场合说,因为这是普遍适用的,也是最值得去做的。时间安排技巧、陈述技巧、阅读技巧是重要的策略。我们先来谈谈时间分配技巧。我来美国后读的第一本书,叫《谈判的艺术》(Art of Negotiation)。作者罗杰·道森(Roger Dawson)是一个连大学本科都没毕业的英国人,他到旧金山做房地产非常成功,卖房子说到底就是靠耍嘴皮子,会谈判。因此卡特总统请他去做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谈判的美方中介人。这本书中提到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时间安排技巧,也叫四分法,拿一张纸,画一条横线和一条竖线,左上部分写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右上部分写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如电话铃响了,很紧急但是不一定重要;左下部分写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如学科发展,培养自己的能力等等;右下部分写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把你想做的事情按照这四类去划分,大多数人都知道一定要处理重要且紧急的事情而不必担心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但是成功人士和普通人的区别在哪里呢?就在于成功人士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花费更多,而普通人往往把精力用在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上。这是时间安排很重要的方法。表达技巧,我觉得再早训练也不过分,表达不一定是演讲,你跟朋友讲话是一种表达,和老师讲话也是一种表达。在很多情况下,比如你想做一件事,别人不同意不允许,或者你凭一己之力不能完成,这时你就需要说服其他人。说服别人,很大程度上是推荐自己,是一种表达技巧问题,这在什么时候都用得到,甚至包括约会的时候。你如何来推荐自己?如何来展示自己?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再来说说阅读,读的杂、读的多,最后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还有一个秘诀,就是和那些有竞争力的人,即所谓“牛人”交朋友。我觉得自己非常没有竞争力,和饶毅在一起,我觉得有很多东西要学这里我还要提出自我设计的问题,比如北大不教生物信息学怎么办?很多你想学的事情,我们不能提供怎么办?我觉得解决这些问题有关键的两点:第一要有自我规划,你要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要有计划;更重要的是第二点,有开拓精神很多东西不是已经在那里你去做就行了,而是要克服很多困难,有很强的动力去开创。判定一个人成功不成功的重要标准,不是他某件事做得好不好,而是这个人到底是不是具有开拓精神。
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过程。再次提到蒂尔曼,她在讲怎么样培养乐观精神、实现目标时,讲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你已经明确地了解了你想要做什么,那么对你来说普林斯顿可能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地方。”这句话让我感慨良久。我在普林斯顿大学访问的时候,看到一群中国新生的家长,他们第一次来,就问普林斯顿的领导,你们怎么做可以使我的孩子毕业后上哈佛医学院,上斯坦福法律学院,或者上麻省理工商学院,学校领导反反复复跟那些家长们说,孩子刚刚进大学,你要给他们灌输的不是怎样出大学,而是怎么过好这四年,大学四年是人生很重要的经历,在四年里不光是要学习,还要去感受。上大学不仅是为了从大学毕业,拿学位,也不仅仅是学知识长本领,上大学本身是一个过程,一种经历。一个人一生有多少个四年?这四年是你人生的黄金时代,你要好好地体验这四年,而不是一进大学就想到毕业拿文凭的那天。有一个很典型且很让我震惊的事情,我在访问麻省理工学院时,那里的老师告诉我,麻省理工所有的课程全部都被录像并放在网上,所有的有名教授的讲座都可以下载。既然世界上任何人都能免费看到麻省理工的课程,那么为什么还要到麻省理工读书呢?到麻省理工读书是一个过程,跟在网上哪怕做所有老师布置的作业,听所有老师讲课都不一样。上大学不是一个简单学习课程的过程,你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仅仅是在学老师讲的知识,还在学老师的风格,老师的个性,老师的特点,老师的做人方式……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而且,在学校四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不是在上课而是跟同学朋友在一起,朋友会影响你的人生。你参加各种各样学校组织的活动,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大学的性格和大学的文化,这些大学文化能够熏陶每一个人。所以,麻省理工虽然把所有的课都放到了网上,但你光靠上网是不能变成一个真正的麻省理工学生的。总之上大学就要去享受过程中的每一天,做好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件事情。说到享受生的过程,也许没有人比兰迪·鲍什(Randy Pausch)(图4)更有资
格。鲍什是一名46岁的计算机教授,但是他的名气却不是因为自己的学术成就。鲍什因为得胰腺癌已经去世,在去世之前,他在卡耐基·梅隆大学做了一场演讲,一年一度的《最后的演讲》,这往往是邀请八九十岁的有终生成就的人来讲最后一课。那次请他来,大家都怀着非常沉重的心情参加,因为他的生命只剩下最后几个月了。结果他在台上谈笑风生,做俯卧撑,讲笑话。说:“我不想让你们感到悲伤,而希望看到你们快乐。”整个演讲洋溢着对人生的乐观,充满了幽默。他知道自己活不过圣诞节,但是在整个演讲过程中,你看不到任何一点悲哀绝望的东西,整个演讲充满活力、幽默和情趣。这就是NBC、CBS等大的媒体都采访他的原因。他的演讲下载量是最高的,在美国家喻户晓,即使老百姓也都深刻地体会到他的人生观——无论生命还剩几天,都要好好地去享受这个过程,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这一切。
还有我个人的一个体会,有一次儿子送我一本书——《放慢你的生活脚步》作为礼物,书中说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技术越来越先进,从座机到手机,从短信到电子邮件到因特网,高速公路、地铁、飞机越来越现代化,但是唯独没有看到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轻松,我们的时间反而越来越少,整天都在忙忙碌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人生难道就是为了做很多很多事情吗?书的主题就是让我们放慢脚步,享受过程,去欣赏,体验每一件事,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17岁的儿子就用他自己的方式批评我整天忙忙碌碌,跑得太快,忽略了享受过程。他后来又写了篇文章,也是这个观点,说出生在我们这样的家庭,觉得少了些什么东西。他喜欢小提琴,他说拉小提琴的目的不是将一首曲子从头到尾准确无误地拉完,而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体验,好好演奏每个音符,让自己让听众都得到美的享受。我读了之后很受震撼。
我做演讲时经常引用一个例子,加百利·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是哥伦比亚的作家,他的书《沧桑阅尽话人生》(Living to Tell the Tale)中也反映了类似的思想,“生命的真谛不是你活多少年,而是你能记住和描述多少事情(Life is not what one lived, but what one remembers it and how one remembers it in order to recount it)”。一般你能记住能描述的往往是比较重大比较有意义的事。生活中的事情如果忘掉了,等于没有活过。其实你的人生,你的灿烂,你的色彩,全部都在你的记忆里。从某种意义上说,记忆才是你的生命。我拿这个例子来说回忆是多么重要,也说明过程非常重要,而且你要记住过程,这就是经验。
生活不是目的,而是过程。过程往往比目标更重要。林肯有句名言:“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活了多少年,而在于每一年中你有多少精彩的生活(In the end it's not the years in your life that count. It's the life in your years)”。有的人即使活到百余岁,其生命没多大意义,有的人生命非常短暂,但却非常灿烂,灿烂到能够照耀到几百年后直到今天。苏格拉底很早就被人杀死了,但是他留下的思想今天还闪闪发光;莫扎特英年早逝,但是他创造的音乐至今使世界为之倾倒。威廉姆·布罗迪(William R.Brody)是霍普金斯大学的校长,他说不要问自己要做什么,而要问自己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的意思是不要过多地思考我要做什么事,而要去想我要怎么活。我觉得这句话很深刻,也说明了同样的问题,即要强调过程而非目的。
当然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你怎么来对待这个艰难的过程呢?这里我要讲一个人-詹姆斯·斯托克戴尔(James Stockdale),他是越战期间被俘的美军最高将领。在被俘后,他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悲观绝望,他认为首先要有信心,总有一天自己会被释放的,但是也不能盲目乐观,因为这很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是靠这种理智的乐观使他后来发明了一种使得监狱里其他的美国俘虏兵可以互相联络的方法。在历尽8年的磨难后斯托克戴尔终于获释。他出狱后,根据他与在美国的太太的来往书信,写了一本书,叫做《战争与爱情》(In Love and War)。斯坦福有个教授用他做例子,命名为斯托克戴尔原则,来阐释成功企业应有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即将种种难以忍受的经历变成人生的一大财富。艰难,挫折,你是不能选择的,当上帝把不幸降临到你头上的时候你可能毫无办法,但是你可以选择怎么来面对。正如有人对命运的解释为“你无法选择自己会遇到什么,这就是命,但是你可以决定如何面对,这就是运。”你经历面对的过程最后将变成你个人独特的历史与经历。所以斯托克戴尔说,这种艰难曲折的经历,是金不换的。丰富你的经历,因为它造就了你这个独特的人。每个人的经历,你去了哪些地方,交了什么朋友,经过什么事件,最终都阐释了“你是谁”。今天我可以站在这里讲这么多,也正是因为我有这么多经历去定义我自己。人的品质、魅力、个性,往往是从艰难挫折中发展出来的。
人的性格往往是在困难中发展完善的,布克·华盛顿(Booker Washington)是美国早期的反种族歧视的黑人领袖,他有过这样一句名言:“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你最终达到的目标,而是你克服了多少困难而达到那个目标。”同样的成就,经过艰难困苦后达到的,我想会更有意义。很多人知道兰斯·阿姆斯特朗(Lance Armstrong)是一名无出其右的自行车运动员,他在环法自行车赛连续7次获得世界冠军,环法自行车赛可以算是所有运动里面最艰难的,但是更值得惊讶也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在1996年,他得了睾丸癌,并且扩散转移到脑子里,他做了手术和化疗,一般来说能活下来就不错了,但是他在患病以后,还连续7年参加世界上最难的运动并拿到冠军,这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他后来写了一本书,《阿姆斯特朗传》(It's Not About the Bike),他说自己在成功之外的东西更值得体会和学习,所以这本书叫做It's not about the bike,他说“假如没有癌症的话,我还不一定能赢环法自行车赛,它给了我新的力量。”是癌症这个经历造就了今天的阿姆斯特朗,使他变得与众不同。
我最后的建议是,你到底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要努力去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与热情所在。当你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你要想办法追求最好,追求卓越,在追梦的过程中,你会有一个精彩的过程,一个辉煌的人生,追求每一天的过程,享受每一天,快乐每一天。一言以蔽之,做个好梦,然后去实现它。
谢谢大家!
[1] 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美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科学家,第三任美国总统(1801-1809),民主共和党创始人
[2] 里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1918一1988),美国著名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提出了费曼图、费曼规则和重正化的计算方法,是研究量子电动力学和粒子物理学不可缺少的工具。
2011年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展望事业 探讨人生》系列讲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