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
草场地周末放映第1场→张盾《牧畜岭叫魂》
“草场地周末放映”,2021草场地工作站开始的新动作,放映民间记忆计划创作影片。
今年继续,从放映民间记忆计划2022完成新片开始,并延续至今年及往年完成影片。时间是每周六晚8点,腾讯会议室线上放映,并有映后讨论,作者在场。
简言之,我们是创作耕种者,也是创作结果播撒者。始端独自出发,终端与你相遇。
放映讯息
牧畜岭叫魂
作者:张盾
放映时间:7月1日(周六)晚8点
线上直播&映后谈:腾讯会议室(ID:4084685267)
映后谈主持:吴文光
有关影片
牧畜岭叫魂
作者:张盾
片长:87分钟
制作:2022
影片简介
叫魂,是一种中国古楚地的风俗,生者通过呼唤逝者的姓名,召回过世亲人的魂魄。2020年的一天夜晚,我打着手电简,重返第二天就要被拆毁的牧畜岭88号的老屋里。我曾在此生活了二十年,我想找找还有什么旧物未被带走,我不愿让它们被废墟掩埋。恰在此时,我想起了一位被家族中人刻意遗忘的逝者——我的大姑妈——娇娇。在过去,因其残酷离世的方式,她成为了家族成员的一个禁忌。不仅她的衣服、照片要被烧掉,连她的名字也不能被随意提及。我想发起一场记忆行动,召回家庭记忆的魂魄,把娇娇从黑暗的、被遗忘的废墟里带出来,让家人像谈论生者一样谈论死者。
作者的话
我想记忆一个不被记忆的人,今后的创作还将延续这一母题。
作者简介
张盾,2001年出生,湖北武汉牧畜岭人,2020年加入民间记忆计划,拍摄有关自我与记忆的影片。
(张盾,湖北武汉牧畜岭,2022)
张盾的标识与隧道
——写于张盾《牧畜岭叫魂》创作中
文:吴文光 
标识
和张盾工作坊后半段讨论时,结合伙伴讨论中一些建议,我综合性说了对张盾片子走向的看法。这篇笔记算是文字后续,希望表述得更清晰条理些。
昨晚工作坊进行中(张盾陈述新片结构及大家评点建议),我脑子里努力搜索着:什么才是张盾第一部牧畜岭生长出的新片之最鲜明标识?
后来我脑子里冒出个图像:一张娃娃脸浮现并叠画在拆迁废墟和挖掘机长臂画面。
我马上意识到,这不是我的想象,是来自真实场景,即张盾发给我的一张“作者照”(见题图)。
对,就是它了!一个年轻的身体卷入到转眼被夷为废墟的家乡村子。这就是张盾第一部片子(或者可以说是张盾的“牧畜岭创作”)打开的最强烈标识。
一个作者之创作(尤其是处女作),带有作者强烈鲜明“标识”可称作品最具生命感象征。所谓“标识”,我理解首先包含“内容”,即专属该作者所为(作者“不得不做”之冲动),自然也就成了别人无法代替之举;然后是“手段/方法/语言”,所谓“形式”建立。
谈那么多“作者个性/风格”“有创见并新颖思考”追求,但真的落实下去何其难也!对“老作者”是硬骨头,对刚上路新手更不用说。草场地/民间记忆计划创作走到2020后,一种天窗打开感觉,两年中第一次出手作者创作都有让我“眼前大亮”惊喜。张盾如果是其中之一的话,最突出的作者“标识”是不是——
一切正被掩埋之际,他开始挖掘;
一切正被遗忘之时,他开始记住;
一切正被推倒之间,他开始建立;
如果把这一特征显现矗立,这是不是张盾第一部新片“标识”?
我们都知道,去年一年张盾积攒了相当多“变迁中牧畜岭”影像,挖掘怪兽横冲直闯,村子战后废墟一样,坑坑洼洼,残墙断壁。是的,这类“拆迁”影像今日中国比比皆是,不足为怪,放在20岁大二张盾手里,最多不过是比同学或同龄人略多些得意小资本。
但张盾再往前走了一步,他的记录中显示,这是他出生长大的家乡,并非一个“旁观者”所见,于是他的“现场目击”多出一种情感(忧伤)和分量。
接着张盾又往前走了一步,他“跳入”拆迁现场,把读书会现场弄到其中,在挖掘机长臂挥舞中穿梭,在已被拆成残墙断壁中用残砖试图码出一堵墙……他好像有意把“废墟世界”置为背景。
影像创作走到这一步的张盾,应该说比前面说到的“得意小资本”又多了些“真实影像+设置+表演”小骄傲,但张盾欲罢不能又走出一步,他试图打开“张家记忆盒子”。
真正的故事(创作之核)实际从这开始。但片子在这儿戛然而止。这就是张盾“牧畜岭第一季”之“叫魂”。
写这篇笔记时想着要把昨晚工作坊谈到的“片子构成”顺序捋下来,不过写到这里,我感觉到此最好吧。剩下的是张盾的思考和工作。
隧道
脑子里盘旋的笔记有若干篇,今天挤到前面的是原先“排队靠后些”的这篇。
张盾上周三写来的《隧道》,当时看了很有感觉,想着是该从纯文本(文笔语言)角度来说呢,还是就说如何把这些文字文本转换到张盾影片中。这么想还是很实际想着如何对张盾正在做的片子“有用”,但心里知道,这篇文字不止这些,好像透视着比20岁张盾“苍老”的内心。
脑子里跳出一句话:20岁张盾写出40岁“隧道”。
这句话也是我现在想写这篇笔记的来由,名为“张盾的隧道”,也是为今年新片出笼而写的“剪辑推进”笔记系列第“19”。取这个名字,想说的是,“走过隧道”的张盾,所获得的不只是收获一个两个片子,很可能是悠远辽阔人生的其中一个站台抵达。
这么说,是我在张盾这篇文字中感觉读出他内心更深一层。回头想张盾最早在邮件组随他在牧畜岭拍摄的笔记——其实也就发生在去年三四月,一年不到——这个正处人生“20”(或称“黄金”或称“虚无”)年轻人,跟着走下去,正发生着或许他人生中最激烈爆炸碰撞,经历也许之前全部人生加一起也抵不过的“遭遇”:因为老屋拆迁因为拍摄因为牵扯出家族记忆更因为不谙世事去打捞早逝姑姑往事受挫被阻。
这一年时间里,张盾的变化何其大啊——我现在都有点不敢相信,此张盾是那个去年5月深圳OCAT工作室坐我斜对面的那个大男孩吗?
这个被认为“不懂事孩子”被划为“不阳光分子”张盾,选择“隧道”并走进,文中第一句是:“我对隧道有着莫名的奇异感受,狭长的,潮湿的,被火车倾轧轰隆的,滋长着尿骚味的,被水淹没的。
读到开首这句,会控制不住地被“美文”诱惑,忍不住地击节诵叹,其实,内涵在后面,张盾写“隧道”之意是,“自光明处进入,行过黑暗,又见光明”。
跟着张盾的“隧道”正文,主叙的是他和父亲的“两父子隧道走过”,父亲的隧道,自己的隧道,两代人的隧道各不一样,张盾留下的余味是,父亲穿过隧道了吗?我可以穿过吗?
写到这里,我觉得我这篇笔记也应该意犹未尽地点到为止。穿过隧道的张盾,收获远不止一部影片完成。
(写于2022年3月)
草场地周末放映2023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