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父亲》海报,章梦奇设计)
预告
草场地周末放映第11场→吴文光《调查父亲》
“草场地周末放映”,2021草场地工作站开始的新动作,放映民间记忆计划创作影片。
今年继续,从放映民间记忆计划2022完成新片开始,并延续至今年及往年完成影片。时间是每周六晚8点,腾讯会议室线上放映,并有映后讨论,作者在场。
简言之,我们是创作耕种者,也是创作结果播撒者。始端独自出发,终端与你相遇。
放映讯息
调查父亲
作者:吴文光
放映时间:9月9日(周六)晚8点
线上直播&映后谈:腾讯会议室(ID:4084685267)
映后谈主持:王凯
有关影片
调查父亲
作者:吴文光
片长:80分钟
制作:2016
(影片截图)
影片简介
我在调查我父亲的历史,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调查。
(影片截图)
作者简介
1956年出生云南昆明,中学毕业“下乡知青”务农4年,1982年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做过中学教师、电视台记者,1988年为自由创作者。
创作:
长片:《流浪北京》(1990年)、《我的1966》(1993年)、《四海为家》(1995年)、《江湖》(1999年)、《和民工跳舞》(2001年)、《你的名字叫外地人》(2003年)、《操他妈电影》(2005年)、《亮出你的家伙》(2010)、《治疗》(2010)、《因为饥饿》(2013)、《调查父亲》(2016)、《之间》(2017)、《自传:穿过》(2017)、《自传:挣扎》(2018)、《自传:证据》(2019)、《度过第一章:围困》(2020)、《度过第二章:突围》(2021)、《度过第三章:抵达》(2021)、《纪念碑》(2021)、《自传:飞了》(2022)
短片:《日记:1998年11月21日,雪》、《公共空间》(2000年)、《寻找哈姆雷特》(2002年)
剧场:《治疗(2009)、《回忆饥饿》(2010)、《调查父亲》(2013)、《阅读饥饿》(2016)、《阅读父亲》(2019)
著作:《流浪北京》、《革命现场1966》、《江湖报告》、《镜头像眼睛一样》;主编《现场》(出版三卷)。
2005年,策划运作村民影像计划。2010年,策划运作民间记忆计划。
(吴文光,四川合江连石滩,2013)
寻找父亲——《调查父亲》创作
文:吴文光 
“寻找父亲”这个动作和我的一部作品创作有关。我父亲名字叫吴廷章,1913年出生,1989年去世,终年76岁,算得上寿终正寝。生前我父亲是昆明一个单位的会计,去世于昆明一家医院,之后葬在昆明郊外一个公墓里,他的墓碑上刻着:“1913年出生于四川合江”。合江就是我父亲的出生地,也是我的籍贯,所谓祖籍,是我父亲、我父亲的父亲、还有更多上辈“吴家人”来自的那个地方。
我22岁(1978年)以前不知道我父亲具体来自何处,自然也不知道他过去的经历有些什么。所谓“过去”,即1949年以前,我父亲36岁之前,他干过什么,是个什么样的人。10岁以前(也即1966年以前),我生活中的父亲是一个单位的会计,永远穿着灰色中山装,每天早上7点准时出门上班,下午6点半准时回家。他不看书不看报,不抽烟不喝酒,唯一嗜好是听收音机,每天晚饭后他就早早上床,一个半导体收音机在他枕头边,在他挑选波段时有怪里古董声音传出(多年后我知道这是电台短波声音),我妈会说:老吴,声音小点。
少年时我眼中的父亲普通,平淡无奇。那时我希望自己有一个可以和人夸耀的父亲,但遗憾没有什么说得出口的故事。意外出现在我9岁时候,有一天晚上吃过饭,我父亲洗脸洗脚。不知怎么说起飞机,我父亲突然说,他开过飞机。我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真的?你开过飞机?他说:开过,是轰炸机。我又被吓着:真的?我父亲抬起泡脚盆里的右脚,指着脚腕处说:你看,这里还有一个疤。我凑近,果然是,用手摸了下,有明显凹下去的样子。怎么会有这个?我跟着问。跳伞,子弹打的。我父亲说。我还想接着问下去,旁边我母亲打断了,她说:莫跟娃娃讲这些了,影响不好。
我父亲脱口而出“开过轰炸机”的故事,被我母亲“对娃娃影响不好”插话打断,“父亲的历史”刚开头就戛然而止,我的好奇心、疑惑、问题种种就此埋在心底。第二年,也即1966年,文革开始,我父亲被送去单位农场——我母亲对我说他是出差——这一走直到11年后(1977年)才回来。
一个人在其10岁少年时,“父亲消失”并延续到他成为21岁的青年,就此注定成为这个人一生中的重大缺失,而且是无法弥补的“成长缺失”。我父亲“为什么去农场并长达11年”,家里人闭口不提,但阴影却留在我以后的生活中,躲也躲不开。
七十年代末,所谓我们这个国家的巨大转折期。“转折”具体落实到我的个人生活以及我的家庭就是,1978年年末,我第二次参加高考,收到了录取通知,离开当知青四年的农村回到昆明;这之前不久,我父亲也从“劳动改造”11年的农场回到昆明家中。我们这个自文革离散十余年的家庭终于破镜重圆。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父亲看着我的大学录取通知单(一张巴掌大小的纸片),他老泪纵横,说:好……好……他只说“好”字,他泣不成声了。我们都心照不宣,知道“父亲问题”终于没有阻拦住我的前途。
当然,明白我父亲深埋心底的那种为自己“有麻烦的历史”给儿子带来阴影而有的负重感,对我是一个是相当长的时间——20年?30年?更长?——即使现在,我也不敢说我完全理解1978年我父亲面对我的大学录取通知单的眼泪。以后我为“父亲”创作去到四川合江我父亲出生的那个村子,我多少有点明白我父亲的眼泪和这个村子有关,它与我父亲一线相连:1913年出生,少年时离开,中年时返回,五十年代初落荒而逃,就此到死再无返回;其间历经:战乱,离散,荣耀,屈辱,飞黄腾达梦想,命悬一线挣扎……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我两次试图进入“父亲”创作均失败。以“调查父亲”进入创作是2013年初我第二次回到我父亲出生的老家村子连石滩。和之前最重要的区别是,我和民间记忆计划同行三年。这个计划以“返回村子,采访记录老人记忆,创作伴随其间”方式实践,一种“艺术与社会打通”尝试,对我这个挣扎于“创作究竟为何”困惑茫然漩涡几欲被吞没之人,是终于脚踩上一块石头感觉,结结实实站住了。
(摘录自《寻找父亲及一个村子》,写于2015年1月
草场地周末放映2023
🦶🏻感谢大家持续关注「草场地工作站」!
🔌8月16日“草场地工作B站”恢复使用,我们将继续在此发布「草场地工作站」的日更文章、现场、抄录、笔记、消息等。
🙌🏻我们邀请您,点击关注“草场地工作C站”,以防失联。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