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2年会(以下简称“2022年会”)11月22日-23日在江苏常熟举办,主题为“韧性发展 勇毅前行”。点击阅读原文,回看年会精彩内容。
本文根据2022年会主论坛上的对话:韧性视角下的中国基金会发展整理。对话由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主任刘程程引谈,邀请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灾害救援项目部副主任朱一存、腾讯公益平台项目总监张帆、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邹伟全进行对话,分享各自在基金会韧性发展方面的思考的经验。
*图为2022年会对话环节:韧性视角下的中国基金会发展
引子
刘程程
各位公益领域的同仁,大家好!我们非常有幸能够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2年主论坛跟大家见面。当然有一点小遗憾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四人中有三位都没能够到现场跟大家相聚,所以这个画面也还蛮值得纪念。
回首公益领域走过近10余年的历程,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其实在不断变化。从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国内公益慈善领域开始蓬勃发展,到后来持续5年的脱贫攻坚战,再到当下属于“热潮”的乡村振兴,对公益组织的要求在不断变化。其中还有突发的自然灾害和突然爆发并持续影响的新冠疫情。这些对于发展尚未成熟的中国公益领域来讲,对每一个慈善组织的组织运作、组织管理、专业发展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更是在考验一个组织在变化中的适应能力和弹性
我们从胡小军院长的介绍中(点此回顾:胡小军:中国基金会行业发展观察(2020-2022)>>>)可以看到,即使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基金会的业务整体规模仍然保持增长态势,区域公益开始释放活力,公益行业的人才培育和行业支持也越来越受到我们的关注。
今天大家能够排除万难共聚一堂,正是显示出我们基金会在实践中所体现出的一种宝贵能力,就是今天的主题“韧性发展”。这在学术研究中也是经常提到的概念,指一个组织的弹性、适应力。
今天非常有幸能和三位老师共同来探讨“韧性视角下的中国基金会发展”这一话题,其实可能更多是从实践的视角来探讨,三位老师也刚好是来自于三家在变化中韧性发展的基金会。
 PART 1
三年来,组织如何应对
外部环境的影响
刘程程
朱一存老师是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灾害救援项目部副主任,这是一个老牌的国字头公募基金会,它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转型改变,一直成长至今。
张帆老师是腾讯公益平台项目总监,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这些年来一直在关注行业发展,是一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平台型企业基金会。
邹伟全老师是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这是一家规模其实不太大,但一直扎根于乡村的一家非常优秀的基金会。
三位作为来自不同类型基金会的工作者,而且三位的角色有秘书长、总监、部门负责人。那么想请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近三年来哪些外部环境对我们的工作、对组织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具体是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又是如何应对的?请把这些宝贵经验来和我们的同行们分享一下。
朱一存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这三年的变化,可能比较典型。
第一,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大政策的变化,我们今年正式从中国扶贫基金会更名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乡村发展基金会”),这对于乡村发展基金会来说,确实是重大的改革和变化。基金会的使命也从原来的脱贫攻坚调整到了乡村振兴和乡村发展的全新领域。对于我们来讲,核心的内容还是要重新回顾自己的使命、初心和价值,重新去明确我们的战略,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第二,新冠疫情的爆发,乡村发展基金会应急领域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基金会从2002年开始参与到应急的工作中来,过去我们其实是从来没有参与过卫生领域的应急响应。可能和我们一样,很多同行以前也没有参与过。基金会在应急领域产生的变化有两个
一是,基金会要做卫生领域的应急响应
二是,去年河南水灾之后,基金会对于应急领域的未来规划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进入乡村建设领域。也就是说未来整个应急和减灾的工作,将走入社区韧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阶段。这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
这两个大的变化,是机构主动融入政策,走向未来发展方向的比较大的调整。
刘程程
谢谢朱老师。我们能够看到乡村发展基金会一直在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不断地转变。接下来请张帆老师分享一下腾讯公益平台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腾讯基金会”)视角的观察。
张帆
回看之前的3年,腾讯公益平台,包括腾讯基金会,相信大家都有感受,变化挺大的。2020年从腾讯集团层面,我们推出“科技向善”这样一个整体战略方向。到2021年,又组建了“可持续社会价值发展事业部”,全情投入到整体的可持续社会价值的创新上。
这就是腾讯集团本身,包括腾讯公益团队,在应对政策的变化、公益行业的变化、社会问题的变化方面做出的一些思考。我们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团队成员,都面临着非常大的考验。我们有基金会使命的指引,有公司策略的指引,有外部合作伙伴的需求和呼声,还包括腾讯公益平台的业务、互联网公益这个行业整体发展为我们带来的一些质疑、挑战和更多的期望,这些其实都是我们思考的动力。
回顾过去3年,我们会更多去反思我们在公益生态里的角色和我们要做的动作到底是什么。从前面3年开始,我们内部一直在说一个词叫“共创”,也就是说,腾讯公益平台已经不是自己的平台了,我们是一个公共平台,会强调“共创”这个概念。这要求我们从组织本身、人员本身思考,从我们做项目、做资助、做平台产品的角度思考,去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公益主体之间的权责、需求及其能够承担的角色。
所以在这,我回应刚才的问题,“共创”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刘程程
其实我们非常有体会,在这几年里,腾讯公益平台在面对行业的需求、企业的需求、政策的需求上不断地调整、优化。可能改变在你们身上是最明显的。下面,邹伟全老师所在的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绿芽基金会”),是一家扎根于基层、服务特别聚焦的组织,我们来看看,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怎样一番特点?
邹伟全
其实我们机构是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是否完全受到了外部的影响,可能暂时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理清。这3年来,自我感觉在机构层面确实有个关键词一直悬在那里,就是“风险”。当然它不是贬义词,它可能是中性词。
疫情是一个层面的风险,比如我们有很多业务活动要到村庄去,要到一线去,比如我们也要搞很多的集中学习培训,这些都会考虑到疫情的风险,我们要想各种办法去应对,去变着法来完成。
第二个层面的风险,是资金的风险,特别是像我们这样还在努力奔跑的基金会,特别草根、民间的基金会。资金的风险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形势下,原有的一些企业资方受到冲击;另外是一些比较重要的、长期的合作方,因为一些政策原因,没办法继续合作。这也迫使我们想更多的办法去拓展、改善渠道或方式。
第三个是机构治理的层面,我们风险控制的意识越来越强,很大程度是归功于外部的影响。比如在公众监督方面,包括平台对我们透明度要求提高,也会让我们更加意识到机构治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比照政策制度上的规范,我们不断地自查自纠,花了一些精力和时间去做内部治理的风险防控和整治。
 PART 2
中国基金会的韧性
及其增强策略
刘程程
刚才几位都谈到,当前的环境可能对我们每个组织在战略层面、项目层面、管理层面都会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去适应。其实我们今天谈的“韧性”一词,最早是来自机械工程领域,它是讲材料在塑性变形和破裂的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弹性越好,它的韧性就越好,那么在变化中,它发生断裂的可能性就越小。怎样在变化环境中生存下来,这是我们当下很多组织,尤其是小组织所关注的。
几位能否结合自己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对于当下中国基金会来讲,什么叫做韧性?在我们所处的行业情景下,我们应该怎样去增强基金会的韧性?
张帆
腾讯公益平台背后非常重要的支持方是腾讯基金会。因为腾讯基金会是一家企业基金会,而且得益于腾讯集团的向善战略和领导层的公益初心,我们有着先天的优势。非常感谢腾讯集团有胸怀和初心,支持我们腾讯公益平台和腾讯基金会一直不断往前走。特别是今年,在互联网行业挣扎求生、降本增效、陆续裁员的情况下,集团还能持续拿出资金和资源,调动专门的团队,把产品、技术、研发等力量持续投入公益平台的各项工作,我们特别感恩。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发展到现在,无论是我们应对的平台规模,还是基金会的资助管理规模,它整体辐射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比较大的,所以这对于我们的韧性提出了很大挑战,这个挑战在于我们有没有足够的适应性、灵活性,有没有足够的治理韧性,去帮助到每个辐射到的个体。因为,资金量的提升,覆盖项目和组织的增加,这对于身在其中的我们团队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会,所以这些天然的属性,决定了我们的工作在韧性方面会更偏重于治理的韧性、管理的韧性,更加强调项目执行的灵活度和可操作性
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思考,腾讯公益平台在应对内外部带来的挑战或机遇的时候,我们自身的定位是什么。不管是一个机构或一个生态,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的使命定位,这就像指南针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朝着那个方向走。在遇到一些问题或者不确定性的时候,我们也能够朝着那个方向去做好。腾讯公益平台一直都很明确,我们致力于成为“用户首选的公益服务平台”。
“用户首选的公益服务平台”其实包含两点,第一点是我们作为一家平台型公益产品,我们如何更好地去服务公众捐赠人。这是互联网公益给我们基金会行业或在座各位提出的一个新的命题,这可能跟过往的捐赠模式、管理模式都非常不一样。公众是非常多样化的,需求也是非常直接的,我相信邹秘书长正在准备股东人大会,肯定有感受。这其实也会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思考和挑战,我们过往对公益项目的操作逻辑和沟通逻辑都会需要一定的调整。
随之而来的第二点是,我们会对合作的公益项目、公益组织有了一定新的要求,因为我们需要一起去服务捐赠人。在这个背后,我们也希望能够服务好我们的公益组织,从而更好地去服务捐赠人。因为这样,公益组织才能利用好腾讯平台上提供的产品和平台的能力去为自己拿到更多的资源,为自己的韧性发展获取一些助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回归到我们作为一个服务工具的本质,我们要服务好公众,服务好公益组织。
在这个方面,我们会非常要求协同性。比如最直接的是,我们需要在腾讯公益平台上线项目的公募、非公募机构,和我们一起做好透明度工作,做好项目的反馈,做好项目的设计。这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是直接跟公众沟通的界面。
在支撑协同性的方面,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比如我们与行业一起共建“互联网公益公众监督行动”,基金会论坛也是行动中非常核心的成员之一。比如我们又跟恩派一起发起“公益真探”的行动,支持我们的机构更好地去了解如何与公众沟通。比如我们通过“千百计划”,去做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我们其实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协同,通过共创更好地去支持行业整体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回归到之前讲的,就是我们非常明确自己的使命。使命是在韧性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指南针,我们会知道哪些是我们能做的,哪些是我们不能做的。
刘程程
腾讯不仅是自己体现出韧性,在一系列调整的过程中,对于在腾讯公益平台上筹款的公益组织的韧性发展能力其实也是有所改变和提升的,所以这是相互的作用。
接下来请朱一存老师来分享。
朱一存
因为我是来自于应急领域,韧性这个词可能是我们这个领域经常要讨论的词。乡村发展基金会对于韧性的理解,我觉得有三个
第一,韧性是一种自我调试能力,它能够减少我们遭受伤害的风险和损失。
第二,它有自我学习能力,在可能面临危机和风险的情况下,我们如何进一步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第三,它有自我恢复能力,在灾害带来影响之后,能够快速地恢复。在恢复之后,应该具有更强的适应力和更强的学习力,无论是软件、硬件、团队、组织、管理还是发展方面。这可能就是我们在应急领域经常会讲的、大家比较认同的“韧性社区”或者“韧性乡村”理念。
在这几年来,乡村发展基金会也面临了和各位伙伴一样的调整
第一,我们在大环境的不确定下,资源有一定压力,因此在捐赠上更加注重价值,更加注重持续,更加注重发挥长久作用,这对我们的项目或者对每个机构和团队来讲挑战都是越来越大的。
第二,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对执行和团队学习共建方面产生了很多挑战,比如我们过去的一些交流和学习活动,还有对一些区域的干预工作,都会出现需要信息化、数字化的情况,我们为什么要做数字化建设?数字化推动公平的同时,也会带来或者凸显发展的不公平,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第三,现在整个团队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从基金会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对于团队的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对于这样一些变化,我们怎么去应对?我想,发展要韧性地发展,前行要勇毅地前行。
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比较认可的几个方式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要回归价值。
捐赠人越来越关注我们做的事是不是真的能够发挥公益组织应有的价值。比如我们过去在灾害救援领域,基本就是进行物资发放,但现在可能开始推动以工代赈项目,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协助防止因灾致贫和返贫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整个团队要对使命和价值进行更深入地理解,更深入地探讨,并且更好地使之融入到公益项目里去。
第二,要自我学习。
这三年对于各位的团队来讲,可能学习一直是重点。因为一直在学习新的政策,学习新的形势,学习疫情,每天都在更新知识体系。学习,包括共建、共创,可能成为这三年每个团队几乎每天都在做的事。不断地学习,应该是我们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时,能够把握在自己团队手里最重要的武器了。
第三,要坚持、坚韧。
我们基金会有句话:“坚持就会改变”,我们乐观地认为,未来一定会改变。现在要做的就是坚持,用我们的韧劲儿把它坚持下去,是我们能够勇毅前行的核心。也想对基金会行业各位同仁们说,基金会的发展总体应该是非常好的,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
刘程程
谢谢,从今天您能够到年会现场这一点我们能看出,您一定比我们更“坚持”。
接下来,我们请邹伟全秘书长谈谈想法。
邹伟全
“韧性发展”这个词对于现阶段的绿芽基金会来说,可能“韧性”更多一点,“发展”上还是有很多的困难。
怎么理解韧性呢?假如我们公益行业或者基金会行业是一个生态,里面有大树、小草等,我们可能属于芦苇的形态,很草根,但有一定的柔韧性,风来了也会倒,但还能再立起来,也不去硬刚,保持柔软的身段,把根深深地扎到地里去,保持未来再次迎来生机勃勃的可能性
我们要做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虽然绿芽基金会目前的发展可能有一些受限,但是,这个事业(性别平等,乡村振兴)本身,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我们相信这一点。对我们来说,目前团队能不能够保持这样的稳定性,把人留住,这是很实际也很重要的问题。然后,再尝试一点点创新和探索,在稳定的状态之下,再向高处够一够,往可能的方向走一走。
另外,我们基金会毕竟成立第九年,快到第十年了,在这个阶段,一个机构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其实都有可能碰到发展瓶颈。我们自己也需要做更多的梳理和沉淀:十年了,我们到底拥有了什么,或者到底积累了什么。然后,我们梳理和沉淀下来的产出,怎样可以让它再发挥更大的价值和影响力。
再讲到影响力,这也是我们关注议题比较细分、规模不太大的机构需要去努力的。我一直都认为,我们公益人、公益行业有一个最基础的使命,要做公众的动员、公众的教育。
我们所关注的性别平等发展议题,可能确实也是很多年轻一代(90后、00后)非常关注的,我们怎么把我们所看到的、所了解的、所做的,以及所关注人群的一些诉求,能够更好地传递出去,让更多人看到,而且能够参与进来,让他们能够在这里看到价值所在、看到希望所在,这就考验我们怎么去做好公众教育和公众传播工作了。其实,绿芽基金会在这方面也有一些尝试,感谢各平台给予的资源和机会,能够帮助我们“出圈”。
大家“在一起”的这种感觉也非常必要,伙伴们协作、联合,互相出一点自己的想法也好、资源也好、技术也好,一起去做一件事情,特别是在妇女发展领域等议题之下,更加需要这样的一些合作,把大家的所思所想呈现给更多人看到、参与进来,并动员更多的资源。我们自己的根扎地挺扎实、挺稳的,然后我们还要往上生长,这就需要整个森林环境、湿地环境、生态环境去支持、去滋养了,这就是说,我们很需要行业的支持。
刘程程
谢谢伟全秘书长,非常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草根组织的韧性。从几位的分享中,我们可以看到越是环境不好,越是变化大,我们越知道什么东西是不能变的,那就是我们的战略和价值。越是有外界的干扰因素,我们越知道什么是重要的,那就是内修,修炼自己针对特定领域拿出解决方案、服务社会的能力。
其实这些年来受到诸多的外部挑战,可以把每次挑战看作是一次“历劫”,各位所在基金会其实都是历过一次次“劫”的基金会。每经历过一次,就是一次深度的成长。我也希望今天我们的分享能给同行一些信心,是坚定的信心,我们知道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我们知道我们可以面对行业、面向社会的是什么。就像今天没有圆桌的圆桌讨论,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同时,每一个机构在大环境中或许是脆弱的,可能很容易被折断,但是整个行业加起来,形成网络,形成对行业的支持,它会让其中的每个组织都获益,这是我们今天聚在一起最大的感受。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2年会已结束,11月22日-23日的1场主论坛及8场平行论坛,欢迎您扫描上图二维码回看
END
明:本文经嘉宾审定发布,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其所在机构或本平台立场。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
 🔥 CFF热点推荐 🔥 
点击“在看”,你最“好看”
欢迎将基金会论坛公众号CFF2008设为“星标”,点亮“赞”和“在看”,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文章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