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出生时,都伴随着父母由衷的期盼,盼着ta一生顺遂、快乐。
但兜兜转转之后,却发现我们的孩子并不快乐,甚至抑郁了。
据《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结果显示:
参加调查的3万+名青少年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
其中,有4.0%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
为什么明明条件越来越好了,孩子却越来越不快乐?他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特别是,可能孩子都出现自伤、自杀行为了,父母还是不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其实,孩子“病”了,很可能是大人,是整个家都“病”了。
要治疗的,不只是孩子。
精神科医生刘亮在病房轮转轮值时,就发现过这么一个现象:
很多儿童、青少年患者,在经过相应的治疗后,情绪恢复正常了。
但出院之后,哪怕他们按医嘱服药了,依旧会在不久后再次到医院来就诊/住院。
再追问就会发现,刺激主要来自家庭。
为什么会这样?
在家庭治疗的概念里,生病的不只是孩子本身,还有他与周围人的关系。
家庭就好比一个系统,孩子无时无刻不受到父母的影响。
所以,很多时候,仅对孩子进行治疗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因为,一旦他们回到“生病”的旧系统,问题很可能会再次出现。
刘亮医生就遇到过这样一个“治好之后,回家再怎么吃药,都会定期回来”的来访,小美(化名)。
明明是年纪不大的小姑娘,病例却已厚厚一沓。
直至有一次,之前从没出现过的爸爸陪她过来了。
刘亮医生才知道为什么小美会这样。
当时正值清明节,小美爸爸见到医生后来了一句:“刘医生,祝你清明节快乐。”
当时,一听到爸爸这话,小美就像被点燃的炸药一样,死死地盯着她的爸爸说:
“你又这样!你在家里这样虐待我和我妈还不够!现在你竟然还敢跑到医院来,这样对待我的医生,你有病吧!”
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会不会有一些困惑和对应的假设?
为什么爸爸的一句话就会“点燃”小美?
小美的话又是什么意思?
小美的家庭里是不是父母有什么冲突?
事实上,每一个来访者所谓的“症状”,或多或少都和ta所在家庭、工作或是社会的环境中有关联。
而对青少年来访者来说,至少一半都与家庭因素有关。
可以说,任何的症状都只是关系出现问题的一个表象。
要怎么做,才能跳出这个反复陷入的“怪圈”?
对受家庭因素影响较大的青少年来访者而言,家庭治疗是较为推荐的心理治疗方式。
家庭治疗又叫家庭心理咨询。
与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及人本主义治疗并称为国际四大主要的心理流派。
家庭治疗,与对简单的个体行为方式进行探索不同,它更着重于:
运用「系统思维」创造性地将家庭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挖掘循环的人际关系中的相互作用,进而从成员情感冲突的根源上改变问题。
从家庭治疗师的角度看,当个体出现了心理问题,仅从个体的角度出发进行咨询,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打一个简单的比喻:
如果一个人撞到膝盖,留下了淤青,不用怎么医疗处理,也能在一个月或半年就自行消瘀了。
这是因为,我们人是个有机的系统,这个系统在不断地自我调整,不需要特别的处理,也能自行愈合。
但如果,过去了很长的一段时间,那个却淤青始终存在。
那很可能是因为,我们隔一段时间又把那个地方撞一遍,阻止它消散。
反复出现的心理症状也是如此。
如果孩子的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一定是在家庭这个系统里,有些人反复做了哪些动作,或是始终持续、反复的一个行为模式导致的。
系统式家庭治疗师弗里茨·B.西蒙也提出过这样的观点:
家庭是一个致力于保持自身平衡的系统。
这个系统里任何一个人发生了变化(不论好坏),都会让这个系统面临失去平衡的危险,所以系统里的每个人都会自发地做一些调整,设法让这个系统重新回到平衡状态。
所以,哪怕只是“治疗”孩子的问题,也需要全家人的参与。
因为只有整体的变化,才能形成长期且有意义的新“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家庭治疗从不是为了找到“犯错”的人是谁。
也并非是要把责任归到父母身上,更多是去看到这个系统里互动的结果。
家庭治疗有一个概念叫循环。
它认为很多的问题,其实是在循环当中产生的。
所以,在家庭治疗中,家庭治疗师需要保持一个非常“中立”的视角。
不能站在父母这一边,也不能站在孩子那一边。
需要从一个更外部的角度,去看到底这个家庭之间是在形成一个怎么样的循环。
在小美和爸爸爆发冲突后,刘亮医生先分开了冲突的两人,把小美爸爸带到办公室,告诉他小美大概的情况。
然后,在小美情绪稍微平静一些后去找她:
“刚刚发生的事情,你想不想聊一聊?
我注意到,你说爸爸在家里怎么对待你和妈妈,到这里又这样对待我,我想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通过抓到的这个点切进去,邀请小美去讨论,引发和维持她对爸爸的情绪的背景(出现的问题背后的家庭关系):
她还有哪些还没说清楚的背景?
在她和她爸妈的三角关系当中,有哪些冲突?
为什么听到爸爸的那句话时,她会有如此愤怒的情绪?
在逐渐深入的挖掘和探索下,这股情绪的背景逐渐清晰:
自小美有记忆开始,她就觉得父母相敬如“冰”,在家基本上都不说话。
她一直想不明白原因。
直至小学时她翻看爸爸的手机,无意间发现多条暧昧短信。
她通过那些短信断定,爸爸有婚外恋了。
当她找爸爸说这件事时,爸爸却否认说,只是对方在骚扰,他根本没回消息。
但小美不相信,她认为:
如果那个人真的和爸爸没关系,爸爸应该直接发消息告诉她不要再发了,但他没有这么做。
爸爸任由对方这样发消息,说明肯定有一腿。
这件事小美并没有告诉妈妈,她说:
“如果我跟我妈讲,我会成为家庭里的罪人。”
为什么小美会用到“罪人”这样的描述?
背后藏着,小美对父母之间的冲突的担心。
她可能一度想帮助父母处理冲突,但是没有办法处理清楚。
一方面害怕,如果妈妈早就知道,她把事情说出来,就是捅破他们夫妻之间那层窗户纸,他们没法收场了。
另一方面又担心,如果妈妈不知道,听她说了之后决意离婚,她就成了没人要的孩子了。
在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小美决定不讲出去。
但是不讲,不代表事情就不存在了。
这件事情,成了埋在她的心里的一根刺。
也是从那时开始,小美一看到爸爸,就会轻易被燃起愤怒。
于是,她的家庭中就出现这样一种行为模式:
不管她爸爸说什么、做什么,她觉得是错的。
小美爸爸想不明白孩子到底怎么了,以为只是青春期叛逆,自然没有做调整。
但实际上,只有小美自己知道,叛逆背后是隐藏着对她爸爸深深的愤怒。
而这股愤怒,除了她身为女儿对爸爸的愤怒以外,还有一部分是为妈妈鸣不平。
这些,是我们在家庭治疗中,除了来访者的症状外,还要看到的情绪出现的背景,包括家庭人际关系等,
刘亮医生能在发生了很短时间的家庭互动,以及和小美的讨论中。
始终对家庭呈现出来的言语的、非言语的信息、当中的关系层面的内容保持敏感。
靠的是家庭治疗中需要具备的一个核心能力:关系敏感度
这也是家庭治疗中必备的基本功。
除此之外,系统假设能力以及循环提问也是必须掌握的。
有关这3个基本功的内容,会在刘亮老师的《家庭治疗师3天体验营》中有更详细地分析、讲解。
所以,如果你:
想从根本上了解、探索家庭的结构,调整家庭互动的方式,看见家庭中未被发掘的资源;
或是对家庭治疗感兴趣,希望深入学习了解家庭治疗,探索自己的咨询发展潜能;
想系统入门学习专业家庭治疗理论与实践,提升家庭治疗的胜任力……
不妨先加入刘亮老师的《家庭治疗师3天体验营》,开启学习家庭治疗的第一段旅程!
仅需9元
缓和家庭关系
减少对孩子伤害的法宝
立即报名
满满干货,先睹为快
编辑:小西
图源:图虫创意、Pexels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