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擎老师首先提出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动物”(社会生物),这一概念强调社会互动对于人类本质的构成至关重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自天性而言是为了在政治共同体(城邦)内生活而存在的。这暗示个体的身份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在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塑造。而在对比之下,刘擎老师还提到了现代哲学家萨特截然不同的看法:“存在先于本质”,这一观点强调个体存在的优先性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萨特认为人不是带着某种固定本质或目的而生的,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和选择来定义自我。
在探讨人类社交行为时,刘擎老师指出,这些行为不仅仅是基于生物性的欲望,而是受到了理性和文化价值影响之上的本能。这一点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并说明人们是如何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认同来重塑他们的本能冲动的。举经济社交行为为例,刘擎老师提及了资本主义下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以及技术和商业文明对社会结构逻辑的影响,从而反映出商业与政治之间的张力。在这一背景下,商业逻辑倾向于追求普遍性和标准化,而政治领域则更加重视差异性和个体特性。此外,刘擎老师还引用了黑格尔“主人与奴隶”的辩证法来阐释社会关系的动态性,尤其是在社会互动中对承认欲望的作用。这一观点强调了权力关系的不断变化以及个体间相互承认的重要性。
刘老师引导学生们思考“文化入侵”的含义,并用南方人逐渐接受并享用饺子这一现象来说明文化影响力和变迁的复杂过程。同时,他也讨论了文化边界和共同体的融合问题,指出边界并非不可改变,尽管在历史上它们常常通过战争来重塑。结尾时,刘老师总结说,人类虽然自然倾向于追求新奇和变化,但我们往往对自己生活中不变的部分感到不满。因此,不断地自我革新和成长才是人类追求的本质。他强调,对成功和财富的狭义理解可能限制了人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需要重新思考社会对成功的定义。
综上所述,刘擎老师深入探讨了社会交往如何深刻影响个体,如何在社会互动中塑造个体的自我认知,以及个体的目标与社会结构是如何相互作用并互相影响的。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个层面都参与到了对个人及集体身份和价值观的塑造和重定义中。
Q1: 您如何看待通过对话来扩展个人或群体间的联系?您是否会与教授和学者进行交流?在这些对话中,您有什么收获?
A1: 我之所以想与大家进行对话,其实是出于学习的目的。人应该避免变得固执和闭塞。即便是非功利性的,有趣的对话也能增强个体的力量。首先,你需要打开自己,去感受那些不确定的事物。因此,深入的交流本质上是脆弱的,因为它意味着在没有防备的状态下容易受到影响。其次,你应该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交流。与志同道合的人交谈固然舒适,但只有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思维方式,你才能有能力‘被侵入’,正是这种‘被侵入’提供了知识增长和意志力提升的机会。这虽然有风险,但也让你成长为一个不同的人。
Q2: 文化的建立是否需要设立边界来保持身份的连续性?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不断融合是否是一种常态?维护这种边界是否反映了文化自信和对文化传承的坚持?
A2:文化同质化是一个复杂的现象。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好”和“我们的”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即“好”是由谁来定义,对谁而言是“好”的?从道德哲学的角度看,似乎是所有文化都能够成功,不需要改变。但更具体来说,在一个共同体内部,人们对文化的感受是多样的。比如,中国文化从实行一夫多妻制变为一夫一妻制,这与生产方式和实践的演变一致,或许效率不高,但我们是否应该保留它?西方文化很早就意识到要保护本土文化和地区。并非所有文化都值得保护和延续,比如曾经的缠足就不是一种应当保留的文化。以前,在印度有些部落中实行寡妇活人陪葬,但英国殖民时代的将军提出了反对这一做法,我们可以将此视作文化入侵吗?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总会带来变迁。但并非所有胜出的文化都是积极的,同样并非所有被淘汰的都是消极的。在这个过程中,情感并非唯一的因素,更多的是人类为了提升生产力的需求。文化的融合和吞并应该遵守两个原则:一是自愿性,二是民主商议。
Q3: 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吗?
A3: 在短期内,情况可能会在变好之前变得更糟,“最坏的时刻往往是好转之前的前奏”。世界的改善需要中美两国的合作。正如我们领导人所强调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合作共赢是关键。1948年汉斯·摩根索发表的《国家间政治》一书提到,我们需要首先共同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才有可能让世界变得更好。从人类的长远历史来看,分分合合是常态。虽然人类可能短视、健忘、愚蠢,但同时人类也具有学习和适应的本能。我们需要经历一些苦难,以唤醒那些推动我们前进的记忆。结合人工智能的力量,也许我们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虽然对于个人来说,100到200年可能看起来遥不可及,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必将经历变化,展现出新的面貌。
「往期活动回顾」
HCSSA百家谈|《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首席创作指导阿球
HCSSA百家谈|普鸣、李汉松专场总结:中国哲学为何依然重要
HCSSA百家谈|社会学者魏伟: 当代中国家庭的“变”与“不变”
HCSSA百家谈|高古轩画廊中国区代表游骁
往期活动照片:
【HCSSA 百家谈系列活动简介】
“HCSSA百家谈”是Harvard CSSA的讲座部门(Seminar)举办的嘉宾经验见解分享系列活动,聚焦职场经验分享和各领域名家的行业发展见解。分享活动面向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各个学府的学生学者,线上活动也对中美学生和相关领域工作人士开放,旨在提供跨越时区地域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大家的交流与成长。更多详情请持续关注HCSSA官方微信公众号,更多精彩等着你。
About HCSSA
      哈佛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成立于1994年,是哈佛大学最大的华人学生组织,也逐渐成长为美东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学生学者组织之一。
      哈佛学联致力于维护学生学者利益,促进哈佛中国学生学者与其他社群间的学术和文化交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