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千妈。
最近热搜就很奇葩,全都聚集在教育界,让作为家长又算半个教育从业者的我也忍不住想要聊几句。
需要提前说明,以下表达比较个人化,大家权且一听,见仁见智,如有其它观点,欢迎到留言区一吐为快。
第一个热搜是开学一个多月儿童精神科爆满,医生站出来呼吁:
家长是负责给孩子爱,不是负责辅导孩子学习的!
来源:网络
不知道你们看了这篇报道怎么想,我的角度可能有点儿不一样。
我觉得,辅导孩子学习的家长,恰恰都是爱孩子的。
不爱孩子的家长,根本就不关心孩子成长,怎么可能愿意花精力陪他搞学习。
不论《民法典》《义务教育法》还是《家庭教育促进法》,没有一条规定说家长必须辅导孩子学习。
问题是,家长如果只管“爱”不管“学习”,孩子学习这件事谁负责呢?谁又负过责?不说考试名次,中高考筛选了,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课标里的要求,如果我不辅导,我家孩子做不到,我能找谁追责,我既不能换老师,也不能转班,更不可能换学校,实际情况是,孩子如果做不到,老师还要找家长追责。
老师也委屈,表示:
我们也不想布置那么多作业,少批改点作业不香么?毕竟现在当老师的尤其是小学老师,各种事务真的是多如牛毛,压力山大。
说到这里,就引出了第二个热搜:
河南郑州00后小学女教师,不堪重压自杀离世。
来源:网络
遗言在网上一公布,立马引发了无数共鸣~
来源:网络
一个令人心酸又残酷的真相被揭开,我们以为老师就是单纯教书,殊不知,现在小学老师的教学任务和行政任务比例已经达到了三七开。
有老师总结了自己在教书之外的一堆活计:
“早自习、晚托管、看学生吃饭、看学生睡觉、上课、备课、教研、共同体、PPT公开课、各种表格、心理健康教育、街边站岗、志愿者扫地、安全教育平台、青骄课堂、青年大学习、青少年普法网、全国少工委、红领巾、钉钉打卡、青年大学习、禁毒知识竞赛、宪法小卫士活动、清廉学校、依法治校、防溺水、交通安全、五项管理、控辍保学、消防安全平台,还有各种APP任务、各种会议、迎接各级检查、完成各种教学外的表格,太累了!”
更荒诞讽刺的是,如果抱着“混日子”的态度,或许还能应付这些层出不穷的形式主义,要是你满怀教育理想进来,那真是幻灭痛苦到无法承受。
来源:《最好的老师》电影截图
那位23岁女老师自杀的真实原因恐怕就在于此,就像她在遗书中发出的质问:
“什么时候老师才能只做教书育人的工作?”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既然不是家长的问题,也不是老师的问题,那肯定就是学校的问题了。
学校就不能不搞事情吗,让学生归于天性,让老师安于教学?
可这哪里又是学校想搞事情~
还记得钱学森老先生那个著名的问题吗: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
很早以前,看到这个问题,我也会不由自主把过错归结于学校。
但当我这些年作为家长,深思教育之后,心里倒有了一个反问:
假设学校培养出了科技创新人才,我们的社会真的需要吗?
他们是考研考公考编有优势,还是创新创业有环境呢~
仔细想想,分明是社会把太多责任加在了教育上,仿佛从娃娃抓起,就能从根基上解决所有问题,学校承接了太多社会性需求,反而无法担好它主业应该承担的责任。
就拿老师压力大这事来说吧,并不是学校想给老师施压,而是因为“县管校聘”。
所谓“县管校聘”,就是指“全体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全部都实行县级政府统一管理,特别是统一定期强制流动到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
这个政策出发点是好的,本意是为了打造教育公平、师资均衡,问题出在落地上,很多学校根本不肯把教学业绩好的老师交流出去,只愿意把业绩差的老师轮出去,“县管校聘”就逐步演变成了末位淘汰制。
来源:网络
以前老师这个职业相对还算个铁饭碗,现如今,只要考核不合格,学校就有权解除聘用合同,而一旦解聘,几年内其它学校都不会聘用,再加上校外培训被强力打压,解聘基本就意味着教师生涯的结束。
既然搞末位淘汰,必然就有KPI指标,不然拿什么衡量谁做的好谁做得不好?指标里既有学业也有其它行政事务,面对“既要又要还要”,身处基层的老师也没有办法,只能被裹挟着拼命卷,样样都得强,样样不能落于人后。
从某个角度来说,“县管校聘”政策也是在为未来教育过剩做准备。
这些年出生率持续下降,孩子少了,部分地区的学校必然要面临合并关停,到时候,教师下岗潮就会大规模来临,尤其是县级和县级以下的地区,末位淘汰其实就是在为这个时刻做准备。
你看,学校没办法控制生育率的,却要承担生育率下降的责任,它能做的,就是把压力传导到老师身上。
分身乏术的老师又只能把学业压力往家长身上传导,但是,孩子没学好,这事可以推给父母,孩子在学校出了安全问题却是无限责任。
于是,第三个热搜就浮出了水面:
消失的课间十分钟~
来源:网络
说到这个,我真的是无力吐槽~
还记得当年送小一娃去学校报到,看见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坪,眼前浮现出姑娘在上边活蹦乱跳的场景,那叫一个心下欢喜。
结果大半学期下来,姑娘说,除了重大节日和有领导参观的公开课需要在大草坪上列队表演,其它时候都不允许去。
我特别诧异,感情花这么多钱修这么漂亮的操场,不是给小朋友用的?
她哼了声,说想得美,还去操场玩,课间十分钟除了打水、上厕所,活动半径就不能超过教室50米,这样老师才能看得见管得着,不会出任何安全问题。
为了“安全”,有的学校还自发开发出了一套3分钟课间室内操,老师压堂压3分钟,再做3分钟课间操,10分钟就没了。
有的学校给课间最安静班级加分,跑出去玩的孩子扣分,让课间十分钟跟班里流动红旗和老师KPI挂钩。
来源:网络
用孩子的话说:
出去玩不光自己要挨批评,还影响班级荣誉,谁还敢“轻举妄动”?
看着孩子扬起天真无邪的小脸,说每天最开心的时光就是“上厕所”,甭管有没有尿,都去厕所溜一圈,因为厕所就是他们的聚会场所,厕所里可以聊天,交换零食,交朋友......
来源:网络
不知道你们怎么想,作为妈妈,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想起自己像千寻这么大的时候,在一所南方山村小学读书。
有一年冬天,难得飘起鹅毛大雪,坐在教室里的我们忍不住探出小脑袋往外瞧,老师见状,把书一合,笑眯眯地说:
“这节课咱们就在户外上好了,走,看雪去!”
大家伙开心地跳啊笑啊,我还在铺满雪的操场上打了好几个滚。
那时的快乐,直到今天记忆犹新。
说真的,我特别感谢小时候的学校和老师,虽然物质条件差,但他们给了一个孩子最可贵最需要的东西,这个东西叫“童年”。
长大后,不论遇到多少艰难、灰暗,我都能像史铁生写的那样,即便苦难将我推向悬崖边缘,我也能在这边缘坐下来,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轻轻唱一支歌。
这种乐观底色,就是“童年”给我的。
正因为有这样的记忆,当听到孩子们讲,每天最开心时光是“上厕所”时,我的心才会那么痛。
我们这代人努力拼搏,默默耕耘,从最低处艰难跋涉至今,创造了一定的物质财富。
我以为像马斯洛理论写的那样,物质积累将为我们带来更多自由,更多可能性,现实却狠狠给了我一耳光,让我清醒。
关于“消失的十分钟”,智商和思考能力都不允许我埋怨老师,乍一看,似乎是老师夺走了孩子们快乐童年,可扒开一层层细看,只能感慨“众生皆苦”。
三个热搜,竟可以无痕串联,如同教育的莫斯乌比环,而最后痛苦、压力终究落到了孩子身上,让人疼心又发人深思。
最后,我也不想说什么冠冕堂皇的话了,毫无意义。
只想与你们重温那首80后都熟悉的歌曲,还记得吗,童年应有的样子:
来源:电视剧《重启人生》
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
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 等待着放学
等待游戏的童年
......
文章封面:电视剧《重启人生》截图
文章配图: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