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作业,一种多人合作完成任务的作业模式,广泛应用于大学课堂。区别于普通团队1+1>2的模式,小组作业往往可以创新性地达到1+1+1+1+…<1的惊人效果。
又名“小组作孽”,目的是促进成员之间知识互补、思维碰撞,但好像总是事与愿违,把一群具有多样性的人类强行凑合到一起,最终成果往往是一份东拼西凑、缝缝补补的作业。

小组作业令人破防的那些瞬间
游戏在线、朋友圈更新
就是没时间回消息
摆王,擅长摆烂,在小组里不出力、不干活,能摆则摆能混则混,只想抱住大佬的大腿求别人带,朋友圈照常更新但不回复消息不参与工作。
都行,随便
我都可以
最佳捧哏,全组最“听话”的人,组长说啥就是啥,大家说啥就是啥。确实参与到了小组讨论中,却没有任何有意义的输出,只发表一些无用的“废话”。
做不完了
可不可以帮帮我
DDL战士,不到DDL不动手,不拖到最后一刻绝不交作业,全组进度都被影响,最后很有可能需要其他成员替他完成他的部分。经典语录:“啊我马上就交”“在做了在做了”“再给我1个小时”“我今晚之前肯定能交上来”。
我觉得这个不行
杠精,专业抬杠,对任何人提出的观点都不满意,经常从诡异的角度来抨击别人的观点,不认同小组的观点,总要提出并让所有人认同自己的观点,问具体怎么改,又说不出个所以然。
做了
就是没用
做是做了,打开一看,百度百科复制粘贴的资料、格式都没有调整的Word文档,配色和排版让人看了眉头紧皱的PPT……内容错漏百出,做了等于没做。
拉群均潜水,谁先说话谁负责。到最后,小组作业往往就成了第一个看不下去而站出来的同学的“个人作业”,该同学将用实力演绎“一带多”的悲惨故事。
小组作孽的组织社会学机理:
社会惰性行为的产生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古人的智慧照进现实的结果,就是三个大学生做不出小组作业。
社会惰性行为是指“
个体在完成团队任务时远不如在完成个人任务时努力
”,所以在小组作业中应该尽量避免社会惰性行为的产生以提高效率。

以下是关于社会惰性行为的一些研究解释:
努力的比较理论
当个体发现群体中的伙伴不努力或者效率不高时,会以为伙伴能力和动机不足或者担心他们搭便车,从而降低自己的努力程度
努力的可缺省性理论
个体感到他们的努力对于群体的整体表现无足轻重时,个体会产生搭便车的行为,即产生了社会惰性。
评价的可能性理论
当群体中个体的绩效不可辨认或被评价的可能性较低时,个体的努力动机丧失,会产生社会惰性行为。
觉醒降低理论
个体在群体情境下的觉醒水平和努力程度比非群体情境下的低,而且一般发生在任务简单的群体情境下,当工作难度较大时个人的努力程度会有所增加。
简单来说,因为责任不明确、个人的投入和团队产出之间的关系不明朗,有的个体可能就想投机取巧,依附团队的努力。
如何打造高质量小组
擦亮双眼,选好队友
选好队友,事半功倍。
小组作业的组队方式大多都是自由选择和随机分配。自由组队时,首选熟悉靠谱、志同道合的伙伴,以便后续工作的开展。随机分组中,接触较为陌生的同学时可以尝试积极主动交流沟通,一个好的开始对后续合作会更加顺利。
明确责任,合理分工
落实责任,把各成员的行为和他的利益紧密相关。在分工前说明每环节的负责人将会被写明于PPT或单独随着小组作业上交。
在划分任务时,提前说明个人优劣势,以便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小组成员应协调好个人时间,商量好后期任务计划,在合作前期奠定和谐的氛围。 
明确DDL,拒绝摆烂
保障小组合作顺利进展的首要条件是对DDL的严格执行DDL需要每一位组员共同维护。
痛击摆烂的苗头,坚决杜绝摆烂现象,不能纵容其发展,对不合格的作业勇敢说“不!”
事事回应,友好沟通
小组合作的大忌——“已读不回”,一个高质量小组需要各位同学积极发言,思维交流才能碰撞出绚烂的火花。显然,小组讨论的效率:线下讨论 > 腾讯会议 > 群聊讨论
讨论时尽量不要毫无方向地征求意见,多用确认型的表述替代征询式的发问。
大家什么时候有时间讨论呢?(✖️)
大家在周日20点之前把自己负责的部分发给我吧(✔️)
愿大家都能遇到靠谱的“作业搭子”!
图片|源自网络
文案|普萘洛尔
编辑 | 普萘洛尔
参考 | [1]李正峰,刘佳璇,孙慧敏.大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社会惰性行为控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3,14(01):63-70.
[2]纪光欣,徐培洋.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社会学分析[J].教育评论,2022(03):144-149.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