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单独订阅“科研圈日报”了——请点击上方 #科研圈日报 话题,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基金资助
基金委宣布杰青重大改革!优秀者可连获 3 个五年期近 3000 万元资助,2024 年起实施
具体方案为:从 2024 年起,对上一年底资助期满的杰青项目开展分级评价,确定“优秀”“良好”“一般”的评价等级并将其反馈依托单位作为杰青项目负责人科研表现的评价参考,同时择优遴选不超过 20% 的优秀项目给予第二个五年滚动支持,资助强度加倍达到 800 万元,资助期满后再择优遴选不超过 50% 的优秀项目给予第三个五年 1600 万元的资助,通过十五年近 3000 万元的高强度支持,集中优势资源培养造就高水平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1994 年设立,目前资助强度为 400 万元/人。基金委表示,为进一步强化杰青的项目属性,积极构建对优秀人才的长周期稳定支持机制,决定对杰青资助制度进行改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高等教育
安徽医科大学设立“吴尊友奖学金”,筹款已超 128 万元
中新网消息,10 月 27 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主任吴尊友逝世,享年 60 岁。吴尊友的本科、硕士母校——安徽医科大学于近日设立了吴尊友奖学金。截至 11 月 4 日 21 时,筹款已经超过 128 万元。
根据安徽医科大学教育基金会校友捐赠平台介绍,根据吴尊友教授生前同事、好友和广大校友倡议,并征得吴教授家属的同意,兹决定设立“吴尊友奖学金”基金,该基金通过校友捐赠和社会捐款等形式筹集,主要用于资助奖励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子,促进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期望通过该奖学金的设置,将吴教授为国为民的献身奉献精神传承下去,培养更多优秀的公共卫生人才,也更好激励和帮助更多公共卫生学子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中新网)
· 地球科学
美国科学家建议将闰秒变成闰分,每半个世纪加一次
近日,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时频部网络同步项目负责人 Judah Levine 提出了一个宏大而简单的建议来处理闰秒:用闰分钟代替
当国际原子时与世界时的时刻相差达到 0.9 秒时,协调世界时就增加或减少 1 秒,以尽量接近世界时。闰秒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对计算机技术而言。国际度量衡局(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IBWM)已经投票决定,到 2035 年完全取消闰秒,或者至少取消目前闰秒的使用方式。根据《纽约时报》消息,Levine 计划在国际电信联盟(ITU)举办的下一届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上提交一份概述“闰分钟”的论文。Levine 表示,“闰分钟”的提议将与 IBWM 已经做出的决定较为接近:让协调世界时保持与原子钟同步,在特定时间点调整后者的时间,令二者保持一致。不过,全球的计时装置将不再在两者相差 0.9 秒,而是一分钟时校正,校正间隔也将相应延长至每 50 年一次。(Ars Technica, The New York Times)
· 神经科学
偶尔通宵可能产生抗抑郁作用,并增强神经元可塑性
图片来源:Pixabay
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神经生物学家首次发现,通宵会给大脑带来短暂的愉悦感。研究人员对小鼠进行急性睡眠剥夺实验后发现,小鼠大脑在急性睡眠不足期间出现了多巴胺水平的短暂上升。其行为较睡眠剥夺之前变得更加多动和亢进,抗抑郁的作用也持续了更久的时间。在检查单个神经元时,研究团队发现前额叶皮层中的神经元形成了树突棘状的微小突起,这表明神经突触的可塑性也得到了增强。这一新发现不仅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情绪状态是如何进行自然过渡的,还可以了解一些速效抗抑郁药的工作原理,并帮助研究人员确定未知的新型抗抑郁药物靶点。
研究人员还不能完全理解为什么短暂的睡眠不足会给大脑这样的影响,但他们猜测是生物演化的生存本能带来了这种变化。但这种状态带来的抗抑郁作用仍是短暂的,失眠带来的慢性影响从长期来看依旧有害,睡个好觉、去健身房、或是散步都会是更好的抗抑郁方法。相关论文 11 月 2 日发表于《神经元》Neur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生理学
不同鼻孔闻到的气味会激活不同的神经通路
近日,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领导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来自两个鼻孔的气味信息会导致大脑出现两种类型的神经活动。
人类嗅觉系统具有两个离散的感觉输入通道,源自位于左右鼻孔内的嗅上皮。科学家招募了本身需要接受脑部手术的癫痫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向其左右两个鼻孔内分别输送咖啡、香蕉和橙子等气味,记录了来自梨状皮层(piriform cortex,负责接收和处理气味信心,横跨大脑两个半球)的颅内脑电图(iEEG)信号,并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分析了该脑区给气味身份编码的时间轨迹,发现当气味仅传递到一个鼻孔时,梨状皮层最接近该鼻孔的一侧首先产生反应,然后另一侧也会做出反应。此外,当气味同时进入两个鼻孔时,大脑可以更快地识别气味,这暗示着大脑两侧的梨状皮层在某种程度上会协同工作,即使其中一侧有一定滞后。研究对比了嗅觉与声音处理,发现尽管大脑可以比较每只耳朵的输入来帮助定位声音,但却不擅长辨别气味的方向。这项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嗅觉感知和大脑的工作方式,为我们对气味的理解提供了新视角。相关论文 11 月 3 日发表于《细胞》Cell)。(Nature News)
· 人工智能
人类在编程方面比 ChatGPT 更胜一筹
近日,沙特阿拉伯苏丹王子大学(Prince Sultan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发现,人类程序员在计算机编程领域比 ChatGPT 表现更出色。
研究人员以国际编程竞赛 IEEExtreme 挑战赛(五个不同的 IEEExtreme 版本)为基准,选择并评估了参赛者 102 项不同复杂问题的解决执行能力。这些编程竞赛共使用了三种主要的编程语言:Python、Java和C++。结果显示,与流行的观点相反,人类程序员在三种编程语言中的得分均为 44.5,远高于ChatGPT的 9.06、11.46 和 7.67,ChatGPT 在一组 IEEExtreme 编程问题上获得的平均分数约为人类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同时,人类在解决简单、困难、中等和高等问题的能力得分上也全面优于 ChatGPT。这项研究表明在编程环境中解决问题的一些方面,与 ChatGPT 相比,人类程序员仍保持着显著的优势,这为 ChatGPT 等基于人工智能的语言模型的局限性和潜在改进领域提供了想法。相关论文 10 月 27 日发表于 Heliyon。(Heliyon
编写:宋秋舸、汤雅汶、李裕欣、沈王梓、魏潇
编辑:魏潇
封面图片来源:Pixabay
▽ 精彩回顾 ▽
点个“在看”,及时获取最新学术资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