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上次译文君推荐的“小国宝藏作家书单”
上期,译文君玩了个小小的“把戏”,把《三只忧伤的老虎》的封面花纹当做推文的封面,很多读者一眼就认出了它!
看来,的确有些国家虽然国土较小、人口较少或平时不太受到国际关注,却有世界闻名的大作家。
今天,译文君就继续和大家分享宝藏的“小国作家”:
危地马拉
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
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是危地马拉著名作家、记者和外交官,在拉丁美洲文学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阿斯图里亚斯生于危地马拉城,父亲是位有名的法官,母亲是小学教师。由于父亲不满当时卡布雷拉的独裁统治遭到迫害,全家被迫迁入内地,这使他从小就受到反独裁思想的熏陶,并有机会接触土生土长的印第安居民。1930年,他的第一部故事集《危地马拉传说》在西班牙出版,被认为是拉丁美洲第一本带有魔幻现实主义(没错,就是因为《百年孤独》而被我们熟知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集。1946年,他的代表作《总统先生》在墨西哥出版,从此蜚声拉丁美洲文坛。1949年,长篇小说《玉米人》出版,以其丰富的内容、奇特的风格和神话的氛围而被称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1967年“由于出色的文学成就”、“作品深深植根于拉丁美洲的和印第安人的传统之中”,阿斯图里亚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玉米人》
[危地马拉]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 著

刘习良 笋季英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你听说了吗?马乔洪在去寻找未婚妻的路上被一团萤火虫包围,而后便消失了。传说他变成了幽灵,常常全身闪闪发光地出现在被点燃的玉米田里;野狼邮差的妻子离奇失踪,失魂落魄的邮差在寻找妻子的路上迷失在了群山之中,据寻他的村人说,他已经变成了一头丛林野狼......
《玉米人》便是这样一个故事,充满了魔幻色彩,却又不失对现实的映射。故事的主线是印第安人与土生白人因种植玉米而产生的矛盾与斗争。在印第安人的宗教信仰中,玉米由人变化而成,而人依靠食用玉米生存。可在土生白人看来,种植玉米只是为了牟取暴利。为此,以加斯帕尔·伊龙酋长为首的印第安人同白人势力之间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黎巴嫩
纪伯伦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1883~1931),出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美籍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他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主要作品有《我的心灵告诫我》、《先知》、《沙与沫》、《论友谊》等。
《沙与沫》
[黎巴嫩]纪伯伦 著

李家真 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纪伯伦总给人一种错生现代的远古先知之感,因为他的诗总是那样富于哲理而不落说教,娓娓道来而毫不冗长,给读者以无穷的启迪与智慧。应当说,在阿拉伯民族共有的神性思维下,他更充分地占有了一种解释万事万物的愿望,总想将天底下的道理一条条讲个遍。他与真理的关系就好比《沙与沫》这首诗:
他们醒着时对我说:“你和你生活其中的世界,只是无边大海那无垠海岸上的一粒沙子。”
我做梦时对他们说:“我就是那无边的大海,大千世界不过是我岸上的颗颗沙粒。”
塞尔维亚
米洛拉德·帕维奇
米洛拉德·帕维奇(1929-2009),塞尔维亚作家、诗人、翻译家、文学史学家文艺学家、哲学博士,贝尔格莱德大学教授。其代表作品有《哈扎尔辞典》。帕维奇曾被美国,欧洲和巴西的学者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他最为出名的作品还属《哈扎尔辞典》,此书开创了辞典小说的先河,于1984年问世,当年即获南斯拉夫最佳小说奖。这部小说的内容纷繁复杂,古代与现代,幻想与实现,梦与非梦盘根错节地缠绕在一起。时空倒溯,人鬼转换,似真非真,似假非假,扑朔迷离地描述了哈扎尔这个民族在中世纪突然从世界上消失的谜,被公认为一部奇书,已被译成世界上至少二十四种文字。而下面这本新译介的书则成书于《哈扎尔辞典》之后,同样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风的内侧,或关于海洛与勒安得耳的小说》
[塞尔维亚]米洛拉德·帕维奇 著

曹元勇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勒安得耳与海洛的故事》来源于古希腊神话:海洛是阿佛洛狄忒的女祭司。勒安得耳每晚游过达达尼尔海峡与海洛相会。海洛每晚用火炬为勒安得耳指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火炬被暴风吹灭,勒安得耳因迷路而被淹死,海洛悲痛交集也随即跳海。海洛手握火炬,猛烈的暴风预示着悲剧的发生。
就像《哈扎尔辞典》有阴阳本一样,这部充满幻想的抒情小说也有着一个特殊的漏斗型结构,它由两个传奇故事组成。书的前半部,按一般书籍的惯例,讲海洛的故事;把书翻个面,再从头开始,就是勒安得耳的故事。神话新说,不幸之恋人“海洛与勒安得耳”的著名故事被作者安排在贝尔格莱德发生,却由希腊神话的片段串联在一起,穿越时光来邂逅彼此,最终共同构成了一个爱而不得的爱情悲剧。帕维奇以娴熟的技巧将塞尔维亚的许多神话元素融入到这个故事中。
乌拉圭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1940-2015),乌拉圭记者、作家。1940年9月3日出生于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14岁开始在《太阳》周报发表政治漫画,20岁在乌拉圭《前进》周报担任记者。1973年乌拉圭发生军事政变,他被捕入狱,后流亡至阿根廷。他曾长期被阿根廷军事政府列入死亡黑名单。1985年回国。
加莱亚诺被誉为“拉丁美洲的声音”,他针砭时弊、犀利透彻的文笔以及他为底层民众写作的良知为他在全世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以及大量的读者。他的其他主要作品有《火的记忆》三部曲、《时间之口》、《拥抱之书》等。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乌拉圭]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著

王玫 等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罕见的历史记述与调查。记者出身的加莱亚诺,用大量富有说服力而鲜少被披露的材料,剖析了拉丁美洲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的五百年来的崎岖历史:金银、可可、棉花、橡胶、咖啡、水果、石油、铁、镍、锰、铜、锡……这些“血管”贯穿了整个拉美大陆,延伸到开阔的尽头,在那里它们流入欧洲和美国的宝库。
野蛮的殖民者才是这片大陆贫穷与动荡的根源!而自由贸易、经济援助、合资企业、国际组织等现代文明体制同样以不文明的手段参与古老的掠夺战。拉丁美洲是一个血管被切开的地区,是拉丁美洲不发达的历史构成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这也许是自马克思以来对原始资本积累的最好描述。本书自问世以来,曾被拉美数国独裁政府列为禁书,然而它却以几十种语言的译本走遍世界,不断再版,被一代人长久地当作叛逆拉丁美洲的象征。它的论断带着时代的烙印,它的命运却已经融入历史。
坦桑尼亚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1948—)是当代著名英籍坦桑尼亚裔作家,出生于非洲东海岸的桑给巴尔岛,母语是斯瓦西里语。青年时代时去英国求学,后取得肯特大学博士学位,现居住于英国,在肯特大学从事非洲、加勒比海、印度殖民与后殖民文学教学研究工作。格尔纳的作品主要关于身份认同和流散问题,以及殖民主义和奴隶制的遗产形成等问题,2021年他因“对殖民主义文学的影响,以及对身处于不同文化夹缝中难民处境毫不妥协且富有同情心的洞察”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砾心》
[英]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著

赵挺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砾心》发表于2017年,是古尔纳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塞利姆和双亲及叔叔阿米尔一同生 活在一座充满秘密的房子里。某一天,塞利姆的父亲从家里搬了出去,而母亲对此闭口不言,之后又和一个陌生的男人组建了新的家庭。塞利姆无法理解父亲的选择,也为他的沉默感到羞愧。中学毕业后,塞利姆被成为高级外交官的叔叔带往伦敦,但这座城市的喧嚷和阴冷让他无所适从,只能在无尽的孤独中勉力求生。母亲去世后,塞利姆回到家乡,试图挖掘让他的家庭分崩离析的秘密。最终他不得不面对最亲近之人的创痛,而真相几近把他摧毁。
小说取名自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 情节上虽与这部莎剧经典存在重叠,但对权力和道德的关系做了更符合现实的审视,展现出古尔纳作为一个当代作家,对政治生活、个人际遇、婚姻生活独立的判断和立场。小说背景从20世纪60年代的非洲延展至90年代的伦敦,用细腻的笔触、层叠呼应的叙事手法和跨越时空的视角,谱写了一曲普通人在动荡时代中的命运悲歌,却不沉溺于一味的感伤与怀旧,超越了殖民写作的范畴,展现出更广阔的普世性。
- END -
译文君近期还会发布小国宝藏作家书单第三期

敬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推送机制更新

为了确保能第一时间看到上海译文推送

点亮文末
“🌸在看”

或进入公众号主页将上海译文设为“⭐️星标”
更多资讯,点击关注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