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由于疫情后中国经济低迷,青年失业率高企,房地产企业不断暴雷,信托基金违约,社融和消费低迷,引发了不少担忧,担心中国会重蹈日本覆辙,陷入长期的经济低迷。
我们在回答这个这个问题之前,必须要弄清楚,日本是如何走入“失落的三十年”的,只有弄清楚当时的背景,明了了前因后果,中间过程,才能进行比较。
所以,本文的相当篇幅都放在日本是如何陷入失落年代的。
从下图可以明显的看到,日本自二战后维持了长达四十年的经济奇迹,其人均GDP到1995年高达4.4万美元,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在1990年后,日本经济骤然失速,长期在低位徘徊,甚至有多年大幅负增长。

理解日本,需要理解在1990年前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日本的1980年代,堪称是日本国有史以来最风光的年代,日本攀上了其历史的顶峰,一时间风头无两,80年代被称为日本的黄金年代。
日本经济连年高速增长,日本产品尤其是日本汽车和电子产品横扫美国。
当时傅高义有一本书《日本第一》,对日本经济模式推崇备至,里面所写的一些观点事后看来反而成了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枷锁,但是当时全世界都被日本经济的魔力所倾倒,全世界都认为日本的经济模式优于西方。
在日本经济高歌猛进时,美国经济却被高通胀和经济衰退左右折磨,与此同时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连创新高,引发了日美贸易摩擦。
1985年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五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召开会议,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
协议要求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引导各国货币对美元升值,其中主要是日本日元和德国马克。
当年美国为什么要求美国日本货币升值呢,因为在二战后的很长时间里,美国是全球经济的发动机,没办法,谁让老美有钱呢。
美国在全球不断买买买,然后德国日本就不断卖卖卖,最后贸易逆差越来越大,美元不断流出,后来老美受不了了,就把美元和黄金的固定汇率给取消了,美元相当于借此贬值了一把。
一国货币贬值,相当于本国的产品出口的时候就便宜了,但是这么贬值一下子,美国经济还是没雄起,日本德国对美国贸易盈余还是不断加大。
美国一看,那我要继续贬值,其实美国贬值,多印钱就好了嘛,但不行,美国好不容易费了洪荒之力把通胀打下去,要是开动印钞机狂印,绝对是寿星佬活上吊,活腻了。
所以美国就要求日本和德国的货币升值,你们俩猥琐发育那么久了,该浪一下了,承担起拉动全球经济的光荣使命。
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一年之内对美元狂升60%,从1美元兑换235日元升到1美元兑120日元,德国马克的升值幅度与此类似,也是从1美元兑3.08马克变为1美元兑1.57马克。
很多自媒体在谈到日本经济长期低迷,都会把锅甩给《广场协议》,但是其实《广场协议》后在美国要求下货币大幅升值的不只是日本,还有德国,人家德国怎么就没有陷入失去的三十年呢?
从此就可以看出,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恐怕另有隐情。
我们继续看,随后日本经济到底发生了啥,是怎么把自己折腾到1991年后的股市楼市双杀?
货币的快速大幅升值,打击了日本的出口部门,相当于短短一年之内,日本商品价格提高了一倍。
日本实际GDP增速从1985年的7.5%下降至1987年初的1.6%;而德国GDP增速从1985年的3.5%下降至1987年的低点0.5%。
日本德国企业大声疾呼,要求施行金融宽松政策。
日本和德国央行也很慌,本来是希望逐步调整汇率,结果一下子起猛了,一步就干到底了。
这时候日本一看经济环境,出口受到剧烈冲击,国内经济通胀不高,那就降息呗。日本从1986到1987年,又一脚油门踩到底,连续五次降息,把利率直接腰斩,降低到2.5%。
同期美国利率是多少呢?6%。
与此同时,在西方世界,美国总统里根推行“里根经济学”,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施行新政,总的方向是向着更自由的市场化方向迈进,尤其是英国,在撒切尔夫人的领导下,半截身子已经躺到棺材里几十年的英国,突然起死回生,活蹦乱跳了。
欧美政治经济的新动向,也影响到了日本,这一阶段美欧也敦促日本开放金融市场。
在超低利率的环境下,日本将要进行金融自由化的尝试。
原本日本企业的融资基本上是通过银行进行的间接融资,日本企业也正是以银行为中心形成了财团体制。在金融自由化的风潮下,大企业开始发行短期融资债券。
这些大企业的债券利率非常低,于是大企业纷纷发行债券,这些企业即使仅仅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再把资金放到银行存款,都能获得利差。
在低利率的配合下,投资狂潮开始席卷日本。
日经225指数由1985年末的13000点上涨至1989年末的接近39000点,涨幅接近200%,日本企业的市值总额,在最高点时甚至膨胀为美国企业的1.5倍,占整个世界的45%。
日本六大城市房价五年间涨了涨了三倍,1989年底,日本土地资产总额约为2000万亿日元,是美国土地资产总额500万亿日元的整整4倍。所以当时还有人会说出“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只用皇居的土地就可以买下整个加拿大”等豪言壮语。
不仅仅是房地产和股票,日本人还走出国门,买爆世界:1986年,第一不动产公司以破纪录的价格买下了纽约的蒂芙尼大厦;1989年,三菱地所公司一举买下纽约市中心洛克菲勒中心14栋大楼;其他如麻布建物、秀和等日本房地产公司也纷纷在夏威夷买下饭店,或者在加利福尼亚买下写字楼或购物中心等。
这一时期,日本丰沛的购买力将艺术品市场推向牛市:1987年,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投资58亿日元购入梵高名画《向日葵》,成为热议的焦点。此外,日本企业还先后以74亿日元购入毕加索的《皮耶瑞特的婚礼》,以119亿日元购入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1987年之后的5年期间,日本从海外购入的美术作品总额超过1万亿日元。
这就是货币升值的一个好处,本国货币购买力暴涨,出了国门瞅啥都便宜,就像头几年中国人去日本,因为人民币升值,感觉买啥都便宜一样。

在这场金融狂欢中,日本银行推波助澜,日本某银行高管对属下狂言:“黑社会也没关系,没有抵押也没关系,反正一定要把钱贷出去”。
在超宽松的金融支持下,日本企业和富裕阶层尽情享受着泡沫带来的财富,高峰时期,日产集团一年利润中一多半竟然来自于炒股理财收益。
钟声总有响起的那一刻,潮水退去就知道谁在裸泳。
日本房地产泡沫引发了民众极大的不满,打拼一辈子买不起一套房,勤劳致富成为一句笑话。
日本银行从1990年起开始连续加息,将基准利率从2.5%拉到6%,日经指数开始下跌,到1990年10月已经下跌了一半,到最低点日本股市跌了80%。
股灾成为这场狂欢中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1991年地价也开始下跌。
由于蔓延全国的投机狂潮,大量企业高额借贷投资房地产、股票、基金,居民亦是如此,股市楼市泡沫破裂后,大量企业破产,居民财富大大缩水。
日本正式踏入“失落年代”。
股市、楼市泡沫破裂,严重恶化了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当初高杠杆买入的房产、股票、信托大幅下跌,而债务则是刚性的。
经济下滑,资产缩水,债务压顶,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开始空前一致:收缩消费和投资,全力争取现金,降低债务。
所以即使在泡沫破裂后,日本央行再度降息,也已然没用,企业和个人都不敢再度借债,虽然利率一降再降,降到了当时人类历史最低点的0.25%,日本经济依然没有起色。
另一面是银行,受到资产泡沫破裂影响,银行放出去的很多贷款成了坏账,但此时日本政府和银行却玩起了鸵鸟政策,拖延对不良贷款的认列,生生拖住银行,一直到1995年以后才开始直面银行的坏账问题。
日本政府的拖延,导致了银行系统也运转不灵,即使有央行催促,日本银行也不敢继续房贷。
就这样,一方面是企业和个人贷款意愿降低,一方面是银行惜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方在经济底部再次达成一致,造成了在此期间,任凭日本央行拿出三十六番兵器,日本经济仍然没有起色。
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日本政治动荡也添了一把火,1989-1995年日本六年换了六任首相,政府走马灯一样的更替,也不利于日本政府集中精力度过难关。
看到这里,是不是以为是日本“股楼双杀”造成了日本失落的三十年?
的确,日本股市楼市泡沫破裂造成的资产负债表衰退,抑制了日本社会的总需求,从而在1990年代导致日本经济停滞不前。
但是,根据日本央行的数据显示,到了2000年左右,日本的银行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已经恢复健康,日本银行的坏账率已经低于2%。
然而日本经济低迷期并没有结束,随之就是失去的二十年,失去的三十年,并正在进入失去的四十年。
日本经济到底怎么了?
这要从日本的经济体制说起。
日本的经济体制其实并非美国那样的自由市场经济,属于半市场半计划的“统制型”经济,政府和财团对经济有极强的控制力,属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风格。
当时的前沿领域主要以钢铁、机电、造船、石油化学等重化工业为中心。这些领域都利于大型企业利用垂直一体化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效率。
因此,经济活动不以通过市场的合作为主,而是主要以大企业内部的职能分担与合作为核心,而日本的经济体制恰恰适应这些以规模经济为导向的产业。
其实不仅是日本,在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的也很好,也是因为苏联经济体制很适应这种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
可惜,事情在1980年代开始起了变化:IT革命兴起。
信息产业和互联网产业开始崛起,这一类产业和重工业的发展模式截然不同,产业周期变化迅速,要求更加灵巧机变的组织,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更高。
在信息产业尤其是互联网产业上,日本完全错过了这个至今最具活力、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产业。
时代的巨轮来了,又走了,而日本只是站在岸边发呆。
另外,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亚洲四小龙与中国的崛起,全球分工深化,从大企业的垂直一体化生产模式转向平行分工,而日本企业由于多年来的利益绑定,仍然在企业联合体内进行分工。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快速崛起,成为世界工厂,一举改变了世界工业的竞争环境,由日本占据支配地位的制造业,其份额不断被中国取代。比如到2002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进口来源。
除了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原因外,日本的老龄化也是一个重大拖累,老龄化不仅使得日本劳动力短缺,也造成了社会需求的收缩。
因此,在失落的十年后,日本经济继续失落的二十年、三十年,其原因在于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落后,在于中国崛起造成的冲击,在于日本的垂垂老矣。
今年上半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大国,汽车产业可是日本绝对的支柱性产业,也是最大的出口创汇部门,产值占日本工业产值的1/5,雇佣员工占到日本员工的1/10。一旦日本汽车产业倒下,对日本堪称灭顶之灾。
对日本来说,中国的冲击还远未结束,未来十年,日本尚存优势的产业,还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
好,到这里,我们已经理解了日本失落的三十年由何而来,接下来,我们要回到文章的题目,中国,会否重蹈覆辙。
其实咱们这么捋下来,相信读者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
我这里做个简单判断,我个人认为,目前以及今后的十年,国运,还不至于。
一者,中国政府对于金融化、投机浪潮始终比较警惕,虽然房地产领域存在泡沫,但经过五六年的去杠杆,房地产领域的风险正在出清,可以说,这个大雷已经曝露得差不多了。
二者,中国的产业结构要比当年日本的更健全,虽然仍有强大的有形之手干预,但市场经济的力量已经不可阻挡。
观察今日世界,在最前沿的新能源、人工智能、云计算、量子通信等领域,基本上只存在两个玩家:美中。
在下一波科技浪潮来临之时,中国缺席拿不到船票的可能性很低。
三者,一个庞大的有生命力的创业群体在奔腾,此前二十年,我们已经看到了太多血脉贲张的创业史诗,相信今后二十年,我们会看到更多,因为更富创造力更有世界眼光的90/00后群体开始走上经济的舞台。
四者,中国的老龄化虽然不断加深,但实际上中国第一代普遍接受高等教育者为80后,也就是说80后之前的人群,绝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不高,主体为农民工,无论作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属于低效人群。一个90后的生产力和消费力可能顶得上五个60后。
因此虽然中国走进老龄化,但好在80/90/00后人群的生产力和消费力都显著高于先辈。我们的人口红利虽然降低,但工程师红利方兴未艾。
综上,我个人认为至少今后十年,中国经济的内生动能还在,不至于重蹈日本的覆辙。
【补记】读者千万不要被所谓失去的三十年所迷惑,日本虽然整体经济停滞不前,但属于在高水平的停滞,是人均GDP3万美元以上的停滞,而不像拉美国家,陷入了低收入水平的陷阱。
感谢阅读“毛有话说”,释老毛的私人书斋,期待财富与心灵的共同成长。知识改变命运,投资实现自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